5分钟科普动画:为了不让你变“秃”,科学家伤透了脑筋
2020/3/3 13:58:00 生命时报

    

     “我的头发在衣服上,在枕头上,在梳子上,就是不在自己头上。”这是一句自嘲,也是一个让当代年轻人“闻之落泪、见之扎心”的事实。脱发更是全球男性的痛点。

     一件事让科学家思考很久:为什么有些人会脱发?又如何能让头发长出来呢?

     今天这个5分钟动画,为你解析一根头发的“一生”。

     (视频来源:TED Ed)

     20岁左右时,人的头皮约有10万到15万根左右的头发,对于这片厚厚的灌木丛,科学家有了两个新发现:

     No.1

     头发由角质组成

     首先,我们看到的长出来的头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角质组成的。角质就是因为新细胞在它们之下生产而被向上推的死细胞中剩余的蛋白质。

    

     No.2

     发囊使头发生长

     发囊是复杂器官组成的一个网络,在我们出生前就形成了,并且使头发不断生长。

    

     正常人每天会脱落约50~100根头发,不过不用担心,每天也会有大约等量的新生毛发“发芽”。

     若平均每天掉的头发超过100根,并持续3个月以上,就一定要警惕了,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长发生长的3个阶段

     头发生长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初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其中约90%的头发处于生长期,约l%处于退行期,约8%处于休止期。

     1

     生长期:

     第一个阶段是毛发生长初期,即生长阶段。

     多达90%的发囊正处于毛发生长初期,这使它们以每个月1厘米的速度把头发往上推。根据基因的不同,毛发生长期可以持续2~7年。

    

     2

     退行期:

     在这段高产时期之后,皮肤里的信号命令一些发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叫做毛发生长中期,或者倒退期。倒退期使发囊缩小至他们原来长度的一小段。

    

     这个阶段持续2~3周,并且切断毛囊的供血,使其成为一个杵状毛。这意味着头发已经准备好要脱落了。

     3

     休止期:

     最后,毛发进入毛发生长终期,即休止期。

    

     休止期会持续10~12周,并且影响到你5%~15%的头皮毛囊。在毛发生长终期,多达200根杵状毛会在一天之内脱落。然后,生长周期又重新开始。

     脱发、秃顶是怎么产生的?

     美国脱发协会发现,2/3的男性在35岁前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脱发;50岁左右,85%的男性头发会显著变少。还有6%的女性也受此困扰。

     全球95%的男性脱发是由于男性型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AGA)。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中,5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男性型脱发。

    

     有男性型秃顶的人,他们的发囊会对二氢睾酮异常敏感。二氢睾酮是从睾酮中产生的激素。二氢睾酮DHT导致这些过于敏感的毛囊缩小,使得头发变得又短又细。

    

     你是哪种程度的脱发?

     脱发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根据一个度量标准逐渐发生,这个度量叫做诺伍德分型,它描述脱发的严重程度。

    

     脱发的严重等级从轻到重依次是:

     头发沿着太阳穴脱落;

     头顶的头发一圈一圈地变稀疏;

     秃顶的部分相互连接然后大幅扩张,只剩下太阳穴周边一圈稀少的头发,和后脑勺的头发。

    

     脱发是可以遗传的,但是基因不是导致脱发的唯一原因,其他的原因还有:

     1

     长期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释放刺激毛囊的信号,并且让它们提早进入休止期。一些产后妇女会经历这个阶段。

    

     2

     发囊失去能力

     发囊也有可能失去能力,无法进入毛发生长初期,即生长期。接受化疗的人会暂时经历这个阶段。

    

     怎么让头发长回来?

     脱发也许看起来是永久性的,但科学研究揭示了与其相悖的一面。在表皮下,我们头发生长的发根,实际上保持着活性。

     运用这个知识,科学家们发明了可以缩短休止期的药物,从而迫使发囊进入毛发生长初期。

    

     而其他治疗男性型秃顶的药物,通过限制睾酮转变成二氢睾酮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敏感的发囊就不会受到影响。

    

     干细胞也起到调整生长周期的作用,所以,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他们是否可以控制这些细胞的活动,从而促使这些毛囊重新开始长出头发。▲

     本期编辑:刘云瑽

     连续点瓶子,领取今日份开心

    

     发际线很稳

    

     发量惊人

    

     头发不出油

    

     地板没头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 |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 | 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 |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 |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 | 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 | 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