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冠肺炎死亡率为何高于全国?援鄂医生讲出真相
2020/3/4 18:58:00 生命时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上万名白衣战士走上前线。他们以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为铠甲,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用血性和勇气为人们铸就坚实的健康堡垒。

     近日,我们专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张丽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司向,请他们分享抗疫一线的经历和感悟。

    

     2月1日,湘雅医疗队赶赴武汉抗疫前线。

     6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

     您是何时到武汉抗疫前线的,目前在哪家医院驰援?

     张丽娜:2月1日下午,我们从长沙出发,赶赴武汉。目前,湘雅医疗队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完全接管了一个重症病房,还与协和、中山的医护联合管理一个重症病房。

     司向:接到通知后,大年三十(1月24日)晚上,我们从广州赶到武汉,进驻武汉市汉口医院。到了才知道,汉口医院离华南海鲜市场只有3公里,所以周边疫情比较严重。

     您在抗疫前线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张丽娜:最主要的一定是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我们接管的病房有50张床。湘雅医疗队成员涵盖各个学科,主要以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为主,还有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由于重症救治涉及一些特殊的理念和技术,所以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医护还需“一带一”地指导其他科室队员的工作。这次疫情让大家认识到,我国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员比较稀缺。

     司向:汉口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原本有床位300多张,但一度超负荷运转,患者达到350~400人左右。我在重症隔离病房负责26位病人的救治,他们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确定都要我来进行。

    

     张丽娜走出重症隔离病房,汗水浸湿衣服。

     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一天的工作流程?

     张丽娜:我们是8小时一班制。医务人员一般在内场工作4个小时,最长不超过6个小时,其他时间在外场。内场是病人所在的重症隔离病房,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在里面查房、处理紧急情况。外场是清洁区,不用穿防护服,医务人员在那里下达医嘱、整理病历、讨论治疗方案。由于内场医务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非常憋闷,再加上戴着护目镜容易起雾,视线模糊,不便进行病程记录、开具医嘱等书面工作,便会通过对讲机告知外场医生完成。内外场工作交替轮换。

     司向:就拿我昨天的时间表举例吧。早上5点起床,6点到医院,穿好防护服,7点进入病房;在病房工作6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下午1点出病房,脱完防护服,回到酒店洗完澡,差不多3点半。一天下来,神经比较紧张的时间在10小时左右。我们隔天上班,分4个班次:早上7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晚上7点,晚上7点到凌晨1点,凌晨1点到早上7点。

     在抗疫前线救治患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丽娜: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难处。

     新冠肺炎是传染病,我们必须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床旁操作和治疗就会很不方便。厚重的防护服对医务人员的体能和脑力是一大挑战。

     我们工作的病房不是真正的ICU病房,是眼科病房临时改造而成,仅有普通病房的硬件条件,所以很难将一些重症管理理念和治疗方法用到每一位病人身上,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

     重症病人数量很多,其中还有不少危重病人,而有重症医学资质和经验的医护相对不够,很难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所以我们一边救治患者,一边培训医务人员,尽可能保证治疗质量。

     司向:我和张医生有同感。来武汉前,我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了之后还是有点懵。

     病人太多,医疗资源不太够用。

     医院硬件条件跟不上,早期供氧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所以平常熟练的救治技术都开展不了,医务人员难免低落。

     穿防护服实在太难受了,可以说身上就没舒服的地方,工作效率比平常慢了2倍不止,所以我们130多名医护只能接管80位患者。

     起初医疗物资比较缺乏,每天穿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的口罩、手套、帽子全都不一样,前不久手套就用光了,我们只能随机应变。

     这些困难的确会让医务人员觉得有心无力,使不上劲,感到无助。

    

     司向为重症患者做超声检查。

     重症超声是抗疫前线的利器

     两位专家救治的都是重症患者,他们有什么共性?

     张丽娜:我们重症病房里,患者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将近一半是70岁以上,最大的93岁,年轻人很少。病人或多或少都会合并慢性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老慢支等,还有肾脏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长期透析。

     司向:我和张医生看到的情况相同,多数重症患者在50岁以上,且合并基础病。不过,新冠病毒对个人的致病性存在差异,有些年轻人病情也很重。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加深,总结哪些人容易发展为重症,才更有根据。

     说到新冠病毒,人们总会拿它与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作比较,两个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有什么差别?

     张丽娜:目前,从传染性上看,新冠病毒似乎比SARS强;从治愈率上讲,新冠肺炎也高于非典型肺炎。我们临床观察到,大多数新冠病毒感染者是轻症,重症患者多是有基础病的人。

     新冠肺炎患者在低氧情况下,其他器官功能也会受损,从而逐步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其实,只要早期治疗,很多轻症不会转为重症。即使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现在的救治技术可比2003年SARS时进步多了,病人会得到更多生命支持。

     武汉和湖北新冠肺炎死亡率之所以高,和疫情初期病人太多,而医疗资源有限,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有关。随着全国医务人员来武汉和湖北支援,医疗设备和物资供应上来,目前重症病房已出现“床等人”的情况。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不管是SARS,还是甲流、禽流感,在治疗理念和难度上,没有根本上的区别,大众不必恐慌。

    

     张丽娜在重症隔离病房里忙碌。

     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哪几方面比较重要?

     张丽娜:新冠病毒损伤的原始器官是肺,肺损伤后会出现低氧血症,加重其他器官功能损害,所以最核心的治疗原则是纠正低氧血症。氧疗非常重要。根据病情发展,氧疗一般从普通的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开始,不行的话就换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还不行的话要用有创呼吸机。

     病情的监测同等重要。重症病人床旁要放个多功能监护仪,需要时时刻刻监测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在完备条件下,还可以做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但在武汉前线没有设备支持,所以重症超声变得举足轻重,能帮我们动态监测、评估病人的情况。一旦病情恶化,就要启用ECMO等更高级生命支持。

     在抗疫前线的临床工作中,GE医疗的急重症超声—Venue系列移动型专业超声诊断仪,就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它有流程化管理,即使是没经过重症超声训练的其他专业医生,也能在短期内基本掌握肺部超声评估。医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每一步临床操作都很费力,它的人工智能功能,能帮我们迅速测量数值,既准确又节约体力和时间。

     此外,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镇痛镇静,都很重要。

     司向:我认同张医生的说法,重症超声的确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我负责的病人在转入时都会用这款移动型专业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筛查。

     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手套要戴3层,平常用的“视触叩听”,现在比较实用的就只有视觉了,超声能帮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及动态变化。比如通过CT确诊的临床确诊患者入院,超声筛查可发现肺部病变和CT影像学报告基本吻合。比如有些患者病情很重,插着呼吸机,血氧还很低,又无法做CT,医生面对他一无所知时,超声也能很好地评估器官功能状态。

     一般来说,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有肺间质渗出,是导致低氧血症的最主要原因。轻症病人只有部分肺叶间质渗出,重症及危重症病人则是双肺弥漫性间质渗出,超声显示大量B线渗出和融合。通过超声我们还发现,一部分病人中,肺部病变影响了右心功能,让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更多认识。

     除了评估病情,超声还能帮助医生进行病情监测,了解病人在治疗后变差还是变好了,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使用Venue时探头的线不会被压,即使戴了3层手套触摸屏也很敏感,屏幕又大又清晰……好的体验感可以避免医生急躁而有所遗漏,特别是在憋闷和行动不便的时候。

    

     司向的防护服上画了一个肺的图案,因为“我们要还病人一个正常的肺”。

     防护服上的字和画,是我们彼此的鼓励

     我们了解到,很多援鄂医疗队在出发时,院方都下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要求,如何保证这点?

     张丽娜:我们医疗队里有感染科专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上战场”前,每位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如何穿脱防护服,做好自我保护,考核过关才能上岗,每天穿脱防护服时都有人监督,确保无误;我们要求医务人员随时提出工作流程中存在顾虑的环节,及时做出解答;还有每日上报制度,如果觉得自己有暴露风险,第一时间描述整个过程,由专家组讨论,确定暴露风险有多大,需要的话就隔离观察;所有队员每天都要上报有没有发热、咳嗽或其他不适;驻地酒店管理也有很多细则……这些措施都能很好地防范医务人员感染。

     我们看到,在抗疫前线,一些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后牺牲了,这些信息会不会影响你们的情绪?

     张丽娜:会的,这是人之常情。面临风险时,谁都会有畏惧,尤其是看到一起战斗或在相同环境下工作的医护人员感染、牺牲的消息,对心灵是个不小的撞击。我们会对队员们进行心理疏导,提醒大家必须保证头脑的清晰,在进行任何一项操作前都要明确它的风险性。哪怕出了问题,不要回避,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效果都会很好。越紧张,越恐惧,越容易出错,还会使免疫力下降。我们反复去强调这些,整体来看,队员的情绪都很稳定。

     司向:肯定会的。我们会彼此打气,做好自己的工作,减少他人的负担。防护服上之所以会写各种各样的话,其实就是相互之间传递鼓励的信息。比如,我在防护服上画了一个肺的图案,意思是“还病人一个正常的肺”。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打赢这场仗。

     记者手记

     医者,健康所系,性命所托。采访两位专家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医者精神。风雪将过,草木萌动。在各地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和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坚守。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愿他们保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