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从“湿”起!名中医分享处暑养生经
2020/8/22 19:59:00 生命时报

    

     8月22日是处暑节气,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渐弱、阴气渐盛,疾病容易乘虚而入。如何在处暑时节为身体搭建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呢?

     由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0抗疫年·细说祖国中医药——名中医云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了知名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张晋主任,为我们上一堂“处暑如何养生”的保健课。

    

     处暑养生掌握两个原则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此时虽不像夏天酷暑难耐,但仍很闷热,加上雨水多,非常湿热,不过整体气候渐趋干燥。与此同时,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处暑后的养生有两个原则——祛暑化湿、滋阴润肺。

     祛暑化湿

     中医认为,湿为万病之源,喜欢“拉帮结派”,与暑热结合,就会形成暑湿。如果身体经常有以下症状,就要赶紧祛湿。晨起疲劳、小腿发酸发沉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舌苔白厚说明体内有寒湿,舌苔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滋阴润肺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如果不注意,让“燥邪”伤了身体,就会出现咳嗽、咽喉肿痛、感冒等问题。所以,此时要注重滋阴润肺。

    

     暑湿燥邪,辨证调理

    

     从临床经验看,处暑节气,很多人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健康问题:比如上火、五心潮热、口干口燥、咽喉肿痛、睡眠差、感冒等。针对不同的情况,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辩证调理。

    

     上火

     中医认为,火有虚实之分:症状重、来势猛的属于实火,表现为红、肿、热、痛;症状轻、时间长、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表现为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

     降虚火,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灭实火,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京制牛黄解毒片,其能泻三焦实火,清肺胃实热。

    

     气阴两虚

     汗液是人体精气化生,正常出汗可调节阴阳,但汗出过多,人体之气就会随汗外泄,容易导致气阴两虚。经常出大汗对心脏也不好,严重的会导致心慌、四肢发冷甚至昏厥等症状。

     有以上症状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生脉饮口服液调理。生脉饮对气虚、血亏、乏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因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病,风寒和风热感冒是最常见的两类。针对风寒侵袭引发的感冒,用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清热颗粒。

     有些感冒时表现为“风寒”的人,经过几天,寒邪可能化热而表现出风热感冒的症状(口渴、咳嗽、痰液黏稠),这时治疗应做调整。

    

     咳嗽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秋燥伤身,养生重点在于润肺。这个时期可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饮食上多吃些百合、蜂蜜、芝麻、核桃、甘蔗、梨、牛奶等。

     另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秋梨润肺膏,其来源于明代的《古今医方集成》,以主药“秋梨”和功能“润肺”而得名。秋梨膏还是一道传统的汉族药膳,在过去是宫廷内专用的药品,后来才开始在民间流传。针对外感或内寒,或者寒热虚实的咳嗽,秋梨膏有一定治疗作用;尤其适合是肺虚久咳不止的情况。

     此外,由于天气闷热,不少地方还开着空调。如果久待空调房、吃冷饮、洗冷水澡等,寒邪、湿邪就会潜入体内,形成“暑热在内、寒湿在外”的身体状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

     遇到这种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调理。藿香正气水还可外用治疗湿疹、脚气等。

    

     做好四点,安度处暑

    

     如何安然度过早晚凉、中午热的“处暑”阶段,张晋在饮食起居方面给了大家一些养生建议。

     ◆ 第一,由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要调整睡眠时间,做到早睡早起。避免中午室外活动,以防暑气伤人。注意适时添减衣服,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

     ◆ 第二,坚持适量运动,比如登山、慢跑、郊游等,有助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调畅情绪,做到心态平和、心境平稳。

     ◆ 第三,饮食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百合、梨、木耳等,避免燥邪伤身。

     推荐一款代茶饮:取适量西洋参、葛根、陈皮一起煮,放温后饮用即可。

     更多内容可扫描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节目回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