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医界泰斗获“七一勋章”!揭开辛育龄、吴天一背后的故事
2021/6/29 20:09:47 生命时报

    

     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

     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获颁“七一勋章”。其中,医疗行业有2人在列,分别是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辛育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他,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行医八十余载,一根针、一把刀、一支笔,他用行动诠释白求恩精神。

     他,是高原上的生命守望者。一生扎根于青海,填补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领域的空白。

     《生命时报》带你走近两位医界泰斗——辛育龄、吴天一,揭开医学重大突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大医身上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辛育龄: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

    

     辛育龄,河北高阳人,1939年7月入党。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他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在百岁医者辛育龄的左臂上,至今还留有一道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

     这道瘢痕是在抗战时期留下的,见证了白求恩对这位当年的八路军小卫生员一生的影响。

     他曾赋诗《行医有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白求恩曾为他缝合伤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时年16岁的辛育龄,刚刚考取保定师范学校。辛育龄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1939年5月,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白求恩医生给伤员做手术,辛育龄在现场负责伤员分类工作。

     白求恩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医术,令战士们钦佩,也影响了年轻的辛育龄。

     辛育龄的老战友郭子恒曾回忆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白求恩不顾自身安危,抢救伤员的生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成了辛育龄学医的启蒙者。

     “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就这样,辛育龄走上了行医之路。193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病人让我们把胸腔打开,是何等的信任

     跟随辛育龄工作29年的胸外科专家刘德若表示,辛育龄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

    

    辛育龄做肺肿瘤切除术。

     每一次手术,辛育龄总会把手套洗一下,让手很滑,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刘德若说:“辛老认为,病人虽然在全麻状态,但是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

     尼克松访华团曾观看他手术

     辛育龄的很多工作是从0到1的突破:

     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他采用青蒿和常山等草药治疗疟疾,还成功研制一种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疗效很好。

     辛育龄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直接推动了我国针灸走向世界。

     20世纪70年代,药物麻醉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辛育龄在学习中医后,认为针灸可以适用于缓解术后病人刀口疼痛,而且无副作用。他运用华罗庚的优选法,对人体每一个穴位进行痛阈的测试,发现前臂外侧的“三阳络”镇痛效果最佳。

     在当时针麻从未应用于类似开胸这种大手术的情况下,1970年6月25日,辛育龄主刀并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国内外。

    

    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叶剑英元帅、黑格将军现场观看辛育龄手术。

     “辛老开创了针刺麻醉下的开胸手术,被记入美国胸外科年鉴。”刘德若说,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专程到手术现场参观。

     他还是中国做肺移植手术第一人。1979年1月和11月,辛育龄先后完成了两例人体肺移植。当时国际上仅美国和加拿大报道过人体肺移植,辛育龄团队的工作为世界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不讲究吃穿,90多岁仍在一线

     既是大医院院长又是著名医学专家的辛育龄,无论国内外开会讲学,他就是一套西服。大家劝他应该再买一套,他笑而不从。

    

    应台湾中医药大学邀请出席海峡两岸肿瘤学术研讨会。

     “他出差开会,别人请他,他要求饭菜一定要少。如果是他招待客人,就在附近小店,他亲自点菜。有人说小店不够档次,他说吃饭不要浪费。”刘德若回忆,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从没见他跟组织讲过条件。

     同事们说,节假日、公休日总能在办公室看到辛育龄。即使年过八旬,辛育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直到90多岁,辛育龄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

     一根针、一把刀、一支笔,辛育龄用行动诠释白求恩精神,为我国胸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像他办公室常常亮起的那盏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医者。

     吴天一:用一辈子与“缺氧”较劲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响应祖国支边号召,吴天一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青海。

     随着缺氧、乏力、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接连出现,有的人患了严重疾病,甚至牺牲了生命。作为一名军医,吴天一为此忧心忡忡。

     经长期研究,他认定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在青海的亲身经历,让吴天一深深地意识到在高原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军事建设、国防建设首先要解决缺氧的问题,要解决人在高原环境的适应问题。

     自此,吴天一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原医学研究事业。

     马背上的好医生

     高原医学研究的实验室不仅在室内,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

     这不仅要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原反应,还要直面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甚至是闯入“生命禁区”……

     1978年,吴天一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由吴天一带队,开始在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

     从1980年到1990年,整整10年的时间,吴天一和他的团队骑着马、牦牛,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藏族居住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研究,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吴天一在牧区为藏族群众义诊。

     14根骨头断裂,镌刻着赤子忠诚

     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第一次模拟试验时,他深知有风险,但仍毫不犹豫地进了舱体。

     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击穿……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氧舱实验结果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派上大用场。

     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后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实验,让吴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难,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得了白内障。

    

     吴天一在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高低压实验氧舱观测运行情况。

     地震现场,年龄最大的救灾专家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在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严重威胁着来自全国的救援队员的健康。

     当时已70多岁的吴天一立即请战,要求前往抗震救灾一线。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晚上11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帐篷。

     从一个救援点奔赴另一个救援点,爬上废墟,走进挖掘点,进入简陋帐篷,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疾病预防知识,并且成功抢救了36例高原肺水肿患者。

     有生之年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他一生扎根于青海,年过八旬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他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战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领域填补了世界空白,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

    

     由吴天一撰写的《吴天一高原医学》

     吴天一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唯有扎实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追求,科研之树才会根深叶茂”。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吴天一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忘初心,永无止境地开展高原病科学研究。

     他直言,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

     习近平同志表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伟大的事业必然会涌现感人的榜样,他们是时代楷模,是真正的英雄!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致敬百年来每个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

     本期编辑:刘云瑽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