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分享「得病与治病」的感悟
2021/7/23 13:58:00 生命时报

    

     出身医学世家,一毕业就拿起手术刀,一路走来,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从研发我国独立自主的“骨科机器人”,到全球首次应用5G技术为患者施行手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践行着“医生要不断攀登新的医学高度”这一从医初心。

     今年7月,田伟院士在《生命时报》医者茶座版开设专栏,讲述自己行医路上的感悟。

     撰文专家

     田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得病与治病

     要说什么话题是人类社会最关注的,那一定是关于健康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一个迷思:人为什么会得病?而且还会得那么多复杂的病。有时我们很羡慕其他动物,会觉得它们基本不得病。其实不然。

     当你真正踏入动物的世界,会发现它们也得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肿瘤等。当然人类最关注的还是自身。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总幻想着有一天我们不再得病。人们去神庙祈祷,一半以上的内容也是祈祷健康。

     然而,疾病似乎是人类的宿命。当我们千方百计克服了一些疾病,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疾病。人类一生下来就会有疾病这一烦恼伴随左右,因此,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一直试图认识生命和疾病,找到治疗疾病的规律。事实上,人类对疾病的认知的确取得了很大进步。

     人为什么会得病

     通过漫长的实践,如今我们大致可以回答“人为什么会得病”。

     1.遗传基因

     有一些疾病或者缺陷是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也有一些是在从细胞到胚胎、再到出生的过程中,基因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或许有激动人心的进步(这正是一个种群不断适应外界变化而让自身不断改变或者增强的过程),也可能是令人遗憾的失败,不但没有益处,反而让人得上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而且这些不好的变异也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随着基因学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发现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基因背景,比如有些人的组织很结实,有些人就脆弱易坏;有人不容易得心脏病,另一些则很容易得……这几乎关乎一个人寿命的长短。

    

     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还有一个基因可能突变的时期,也就是人类从胚胎发育到形成稳定的器官组织的过程,在此期间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基因突变,这和很多畸形和系统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好在这种突变所造成的疾病一般不会遗传下去。

     2.人体内因

     包括情绪的异常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功能发生异常。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一些人就会逐渐出现肾上腺皮质增生,增生的组织会分泌出过多的醛固酮,造成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高血压。现在发现至少20%的常见原发性高血压症是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

     3. 外部环境变化

     比如冷热潮干的变化,或者环境中出现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会造成人类患上肺癌或者慢性肺功能障碍,核污染会导致人的直接死亡或者慢性死亡等。

     再比如食源充足,吃太多会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食源短缺,又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直接饿死。

     4.人和其他生物的互相影响

     病毒、细菌等很多微生物和人类有互相依赖的关系,也会产生互相不利的局面。人类的消化功能依赖于肠道里的有益细菌,但一些厉害的细菌则能直接让人死亡,比如伤寒杆菌。

     在与疾病的抗争中进化

     明白了得病的原因,人类该如何让自身繁衍生息下去呢?

     原始社会靠的是物竞天择的残酷进化法则,人类要么和疾病良好相处,共同生存,要么被疾病打败而病死,或因生存能力减弱而被野兽吃掉。弱者容易死掉是一种自然选择,这样有问题的基因就不会传递下去,人类种群就会健康地繁衍下去。

     比如一个人类族群遇到烈性传染病,运气不好的话,整个族群就消亡了;多数情况是,身体抵抗力不行的人死去,身体抵抗力强的会活下来,大自然把人类筛选一遍,良好的基因就会被继续传递下去。

    

     人类文明诞生以后,求生的欲望让人类不断努力试图找到治疗疾病的办法,这样就逐渐有了医疗。那些原本在没有医疗的时代就会死去的人,有些会重新获得生存的机会;也就是说医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物竞天择的基本自然规律。这样肯定有利于人类种群的扩大和繁衍。

     这种人为干预让不那么强壮和有耐力的人也活下来并繁衍后代,延续了他们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但被挽救的那些不那么强壮的人,却可能是大脑更聪明的,这些人得以存活并把基因传递下去,很可能使得人类变得更有智慧。这一代价就是很多致病基因也遗传了下来。

     这种状态不断延续了几千年,特别是最近这一百年,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进步,可以看到人类的寿命明显提高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对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越来越多本来会很早死掉的人都活了下来。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要不可避免地面对越来越多的遗传病问题。现在不断壮大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如何通过人工基因干预,去除掉那些明显的致病基因。

     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去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很大程度拉低了平均寿命。在过去,生育就是大人小孩的“鬼门关”。随着医疗进步,如今虽然还做不到完全避免,但母婴的死亡率都大幅降低了。这是很大的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进步是把双刃剑

     人类不断开发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投入越来越大,医疗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成了一个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巨大成本。

     最近几十年,全球的富裕国家都在呼吁医疗改革,但又很难取得成效。可以说,医学的进步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十字路口,未来是把钱花在让更多的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上,还是花在无休止地延长寿命上,需要做出选择。有些花费巨大的治疗,只是延长了患者躺在床上痛苦地苟延残喘的时间。这是人类伦理学上非常棘手的命题,到今天也无法辩论清楚。因为这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无限的奢望必然带来无限的成本。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具有互相平衡的特性。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圆里阴阳鱼的概念。

     中国人认为世界的一切规律离不开一个圆,这和当今科学研究发现任何一个恒星系和星球都是圆形并做着圆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合。

     而事物就像一个圆里的两种相反的物态,一种变大就必然伴随相反的一种变小,而极大和极小又会产生相反的力,重新促进反向变化,总之这都是在一个圆里面的动态平衡。

     在医学上,实际临床中的很多现象也证明真是如此,比如人们过去发现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骨质疏松,尤其在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的时候;但如果是很小剂量的甲状旁腺激素,却又会产生惊人的相反效果,可以有效促进骨再生,治疗骨质疏松症。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因用量大小的极端化,而产生双向作用。

     人类对抗疾病的三大要素

     人类机体如何能从疾病中恢复过来呢?从古至今不变的还是三大要素:

     01人体的自愈和适应能力

     人体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机体内部发育出一套复杂而严密的应对疾病的系统。正是这套系统的“顽强工作”,使得人类或者消除了疾病,或者适应了疾病,与之共存。时至今日,这仍是疾病缓解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比如,病毒、细菌等感染人体,人类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去消灭这些病原体,有时候是彻底消灭,有时候是让其减少到无法致病的程度。即便是像新冠肺炎这样比较严重的新型传染病,多数患者还是可以艰难地自愈。今天的医疗仍然无法消灭新冠病毒,只能维持患者生命,等待其自身自愈能力的建立。

    

     一部分患者治愈了,过一段时间又“复阳”了,这就是机体未能彻底消灭病毒的结果,一旦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再次大量繁殖起来。好在机体已经有了“记忆”,会比第一次更迅速地组织反击,所以多数患者即使“复阳”也会症状很轻,或者迅速康复。

     再比如艾滋病患者并不是直接死于艾滋病毒,很大可能是死于细菌感染,其原因就是艾滋病毒破坏了人类免疫系统,也就是消除了患者的自愈能力,一旦出现感染,即使对普通人很有效的抗菌素也很难挽救艾滋病患者的细菌感染。这说明人体自愈能力是多么重要。

     02心理治疗

     很多医生或者医疗服务机构会忽略这一重要因素。从而造成治疗效果的下降。

     1853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法国、土耳其联军与沙俄在克里米亚交战。当时医疗条件恶劣,英国的参战士兵死亡率高达42%。于是,一位名叫南丁格尔的英国女士,作为热衷慈善的富家子弟,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姑娘,主动申请去战地医院照顾伤员。

     她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是频繁地巡视伤员,安抚伤员的惊恐情绪,为伤员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及时联络医生处理伤情变化。然而,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奇迹般的下降到2.2%。

    

     每个夜晚,南丁格尔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就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战争结束以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人们看到了心理安慰和精心照顾的神奇力量。从此,一个新的医疗辅助行业诞生了,这就是护士执业。

     时至今日,随着护士的技术操作日渐繁多,渐渐偏离了南丁格尔最初建立护士执业的本意,这其实是特别值得社会和医疗行业反思的事情。

     03具体的诊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最近100年,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发展迅猛,从各种治疗药物,到基因学和影像学等各种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方法的不断进步,具体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患者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大幅缩短,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从旧社会的四五十岁到现在的八九十岁,远远地超越了古人的想象,以后还会不断进步。这些成就无不得益于此。

     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对人体机能和疾病的认知,还有很多深层次的未解之谜。即便在今天,上述治疗疾病的三大要素(自愈和适应、心理、具体诊疗方法)仍然一个都不可缺少。

     很多医生经常会困惑,医术好似乎并不能直接换来患者更多的信任。这需要医生反思,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我们不能只看到疾病和治疗方法,还要关心整体人的状态,心理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有位经济学家说得很干脆:治病的基础就是信任,治疗技术还在其次。医患之间如果无法循序建立起信任感,治疗就无法有效进行,治愈更无从谈起。

     为何有患者出现奇迹

     “有时会治愈,常常是缓解,总是要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人们经常把“缓解(relieve)”翻译成“帮助”,但我在仔细研究了特鲁多的身世之后,我认为大家都以为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有感而发,但这恰恰是错误的——特鲁多医生的感悟,应该是在他患上不治之症以及接受整个治疗过程之后,体会到面对艰难的疾病诊疗,医生更重要的是要从患者角度去感受和观察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治疗效果。

    

     从患者的角度反省医生的治疗,确实是“有时真治好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症状能够得到缓解并长期与疾病共存,这对于患者也很重要,而且也是实际情况;但永远不可缺位的是,让患者得到心灵和身体的舒适,哪怕是不治之症,是必然走向死亡,但是这一过程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同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临终关怀和有争议的安乐死等。何况,很多患者正是因为身心放松和愉悦,使得不治之症大幅缓解或奇迹般地治愈了。

     1873年,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迎接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是一种不治之症(实际上如今也有一些结核病患者还是很难治愈),一旦得上,就意味着死亡。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完全抛开了对死亡的恐惧,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疾病在缓解,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撒拉纳克湖畔。后来,他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

     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1885年,特鲁多在自己的家中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以羊血为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不久他在结核病患者身上成功地分离出结核杆菌,印证了科赫(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的发现。

    

     此外,他还成功地进行了有关结核病发病与治疗的动物实验。他用15只兔子做实验,将兔子分为三组:第一组的5只注射了结核杆菌,之后放在充满阳光和空气新鲜的空地上,3个月后5只兔子中4只存活;第二组的5只兔子注射结核杆菌后放在阴暗潮湿,而且食物不充足的坑洞中,3个月内有4只兔子相继因病死亡;第三组的5只兔子,没有注射结核杆菌,放到与第二组相同的环境中,3个月后实验兔子比较虚弱,但并没有染上结核病。据此,特鲁多认为单纯恶劣的环境并不会使人罹患结核病,但是一旦染上结核病,良好的环境可以减缓病情。疗养虽然无法直接杀死结核杆菌,但对缓解病情有很大帮助。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但是,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患者生存时间要长得多。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相比特鲁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他的那段感悟更为出名,影响着很多的后来者。

     我们说到了医疗,其实除了具体的治疗方法,也离不开医生和患者的互相信任,精神上的安慰使患者远离恐惧,更好的环境使其得到休养,以及等待其自然治愈的过程。如果说我们今天能有这样的感悟,其实也是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认知世界过程的一个写照。

     我们常常有个疑问,上古时期,那些流传至今的神医传说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其实当我们了解医疗的三大要素后,再回溯历史,就能理解古人治病也是有一定效果的,至少自然治愈和心理安慰在古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肯定没有现代医学效果这么好,不然古人早就能活到八九十岁了,而不是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自然治愈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且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那就一定能让我们的治疗效果更上一层楼!▲

     本期编辑:董长喜 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