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湿气”最盛,中医教你护好7个部位
2022/8/10 7:59:00 生命时报

    

     立秋刚过,暑热未消,有些人一到换季时节,身体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身体乏力没精神、皮肤爱出油长痘、头昏脑涨不清醒……

     其实,这可能是体内有「湿气」在作祟。

    

     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中医养生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刚入秋,天气还会闷热一阵子,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湿气自然容易找上门。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告诉你什么是湿气,并教你科学排湿。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 国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董峰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 郭昕

     体内湿气重有多难受?

     体内湿气重,人会有多难受?中医讲“湿重如裹”,意思是身体湿气重,会感觉像被一件半干半湿的衣服包裹着一样别扭。

     湿气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它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吃什么都不香,大便黏腻,胖而无力。

     在中医看来,湿气称得上是“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

     湿气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 遇热为湿热,闷得使人透不过气、出不了汗。

     遇风则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5个标准判断是否有湿气

     自己体内湿气重不重,看看外表和几个时间段的状态就能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

     体型偏胖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2

     舌苔异常

     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体状况。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3

     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香蕉形,很通畅,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

    

     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如果大便不畅且不成形,说明湿气很重。

     4

     起床后困倦

     早晨起床时候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包着,让人打不起精神,小腿发酸、发沉,都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5

     阴雨天乏力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怎么做个不“湿”的人?

     湿气重,会让人从头到脚都受伤,尤其是以下几个部位:

     头部:会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胸腹部:滞留胸腹部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影响食欲,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且痛处固定。

     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易出现痤疮、皮炎、湿疹、皮癣。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湿气“乘虚而入”,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给身体除湿。

     好好睡觉

     从中医角度来说,熬夜、睡眠不足易脾虚,进而引起水湿停滞。建议每天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保证6~8小时睡眠。

     少碰寒凉

     生冷寒凉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还会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凉品”要限量,烹调时可以加入葱、姜。

     平时饮食,可多吃一些有清热、化湿、健脾的食物,比如桃子、西瓜、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番茄等时令蔬果。

     洗头后吹干

     如果洗完头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湿邪。湿邪性黏腻,易伤阳气。洗完头要尽量用吹风机吹干,平时洗澡水别太凉,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

     室内温度别太低

     室内温度太低,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平时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湿气较重时,最好开启除湿功能。

    

     尽量不喝酒

     酒助湿邪,容易引起体内湿气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调。

     避免久坐不动

     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适当运动可以摆脱湿气缠身,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球类等。

     用好人体的“排湿口”

     推荐一组简单的方法,有利于排湿,随时随地都能进行:

     1、双手托天理三焦

    

     站立,双腿平开与肩同宽,两臂下垂,掌心贴腿侧。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十指交叉,转掌心向上,如托物上举,同时踮起足跟。

     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足跟顺势下落,还原。以上动作做10次。

     2、捏挤天枢穴和大横穴

    

     双手中指正对肚脐,用掌根和其余四指捏挤天枢穴、大横穴下脂肪层,用力挤压,感觉疼痛难忍后坚持5~10秒钟。

     放松3秒钟后重复捏挤,每次操作3分钟,饭前饭后各做一遍。

     3、点按阴陵泉和承山穴

    

     两个穴位都在小腿部位,每次点按3~5分钟,每天做3遍。▲

     本期编辑:王晓晴等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业务合作:010-65363765内容合作:010-65363786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生命时报》电子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