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再等我10分钟”,代价有多大?
2018/5/24 12:12:33 MBA智库

    

    


     文/Spenser 编辑/琉琉

    

     最近,我深圳一朋友组织了场社交旅行。头天晚上千叮万嘱:“早上六点准时出发,过时不候,别睡过头。”结果第二天早上6点05分,有一位还是没见影儿。朋友直接发车了。

     结果,误了车的那位居然怨气冲天:“太过分了,不是跟你说了再等我10分钟吗?我来都来了,都下地铁了,才差几步路就到了。”

     朋友淡淡地回应:“大家为了配合准时出发,不惜早早在这里等了一刻钟半小时。你还要一个团的人再等你十分钟?谁过分?”

     1

     “等我十分钟”:

     只会找理由,不知有代价

     我是很赞同我朋友的做法的。

     迟到这种事儿真是太常见了。不管开会还是约会,总有这么一种人,过了时间,才在微信里冒个泡:“我就来了,等我十分钟哈。”

     然后,通常过了十几二十分钟,人才来。每次还揣着一肚子理由:

     “出来以后忘记带伞,回去拿了。”

     “出门前刚好接了个家里人的电话。”

     “不好意思,不巧赶上单行道上追尾事故,堵了半个钟头啊。”

     你就差说一句:“老婆要生孩子,临时送她去医院了。”

     这种人,是真不懂事儿。

     这些理由,一个比一个情真意切,好像不原谅你迟到的人,反倒天理难容。

     但你要知道,你延迟的十分钟,可不只是你自己普普通通的十分钟而已。

     2

     时间汇率:

     等你十分钟,代价有多大?

     时间和时间之间,并不是完全等价的,我们管这叫“时间汇率”。

     不同的事之间,存在时间汇率。

     比如一起约车的时候,你迟到的十分钟,可能花在了贴个假睫毛上。可是开车接你的人呢?

     人家可能由于不敢靠停,绕着单行道开了十圈路。也可能是冒险违章停车,被交警逮到,罚单钱够你自己打十趟车。

     你优哉游哉,知不知道人家那边心急火燎?你这十分钟过得不痛不痒,可是等你的人,分分钟都有代价。

     不同的时间段之间,也是有汇率的。

     最明显的差别是 deadline前后。误过死线,价值归零。赶火车赶飞机,误了哪怕10秒钟,付出的就是整个票价。工作中误期,后果可能更严重。

     去年一位海南的律师,代理了10宗劳务报酬纠纷案。开庭时间是上午9点。8:40,法官助理书记员已全部到齐了,而过了开庭时间,这名律师还处于失踪失联状态。于是经合议庭当庭评议,这10宗案件全部按“上诉人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6分钟后,律师吭哧吭哧地赶到了,“不好意思,路上塞车了。”

     其他人都收拾收拾打算走了。

     谁等他呢?

     委托人——

     我的损失你负责。

     和他协作的出庭人员后会无期。律师为这个案子的所有准备前功尽弃。

     时间之间有汇率,说到底,在于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人处在庞大的共同协作网络中,组织、机构之间构成的是联动的系统。

     错过约定的时间,意味着这个环节从巨大的联动机制中脱落,与之勾连的另一端就失去了接应。这可能会导致相关环节运作失灵,乃至整个系统崩溃。

     点滴之差,山崩海啸。

     3

     牛逼的人,为什么往往等不起你?

     理解到人事之间的联动关系,就能理解到,为什么许多牛逼的人,对时间特别斤斤计较,分秒必争。因为牛人不会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事也不会单打独斗。他们往往运作着庞大的系统,是复杂协作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对他们来说,协作成员之间、事件之间的时间流必须精确咬合,环环相扣。

     1、时间节奏感

     有一部英剧《飞天大盗》,讲的是一帮高智商骗子团伙,怎样巧妙设计骗术,讹诈上流社会有钱人的故事。骗子团队最让人叫绝的地方,就是虽然分头工作,衔接起来却天衣无缝。

     比如有一集,他们计划冒用美国房地产大亨JJ的身份,去勾引一个英国高级政客做内幕交易。

     这一票是这样干成的:趁JJ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假装快递员的同伙A推着一台“冰箱”混过保安,把躲在冰箱纸箱里的JJ替身B送进办公室,然后谎报火警支走了管家。事先应聘为临时女秘书的伙伴C把A、B二人接应进办公室。

     而后三人分别饰演JJ及其漂亮太太和经纪人,堂而皇之地在JJ私人办公室里接待了前来谈判的高级政客。送走政客后,他们马上把办公室恢复原状,并在JJ进门之前,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办公室。

     是不是很精彩?

     根据事先的预计,所有工作要在43分钟内一气呵成,每一个桥段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谁的节奏都不能慢半拍。

     2、时间颗粒度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作案时间设定为43分钟,45分钟不好吗?

     还真不好。因为他们下手的金融大咖JJ,不在办公室的时间就是43分钟。

     JJ的生活是这样的:上午10点到公司,读《金融时报》,和海外经纪人谈话,整整182分钟。13:02出来,在13:10登上他的多人运输车,13:17喝一碗法式洋葱汤,然后出门,到14点返回——每天都是如此。可供他们作案的间隙,就是从13:17到14点整。

     我的朋友——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刘润老师曾提过一个概念,叫“时间颗粒度”。

     节奏感,是说时间掐得准不准。颗粒度,是说安排事情的时间单位,切分得有多细。比如JJ的日常安排,不是以半小时、十分钟为单位的,颗粒度就是每分钟。

     你可能觉得,天哪,太反人类了。实际上谁这样过日子啊。

     还真不是导演逗你。现实点,你瞧瞧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的日常时间表:

    

     王健林2016.11.30的行程

     你可以看到,他从早上4点到晚上7:10,行程满满当当,时间精确到5分钟。

     有人怀疑,这只是秘书写的行程表吧?实际上能那么准吗?

     恐怕是的。

     在万达开会,一定会明确通知会议开始及结束时间。而且准确执行。

     曾有个总经理级别的领导入职万达,第一次开总裁会。通知9点开始,他踩点到。所有人用异样的眼神护送他入场。第二次开会,他提前了5分钟,还是被行了注目礼。后来他才知道,万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大小小的会,下级一定比上一级早到5-10分钟。

     据说,只要王健林讲话,如果他说要讲1小时,结束时基本不会差5分钟。

     可能还有人好奇:那万一,万一出了意外,比如一个事情拖延了,误了点怎么办?

     央视财经节目主持人史小诺知道怎么办。她曾有过采访王健林的经历。采访是这样进展的:她和摄制组迟到了3分钟。然后……然后就只好目送王健林坐车绝尘而去了。

     此事一度引起很多人惊叹。有人说,王健林以前当过兵,所以纪律严明,比较苛刻。

     其实也不尽然。像万达那样庞大的组织,能够高效地运转,时间管理上必然要求精准的节奏感,精致的颗粒度。守时对于政商界的首脑来说,是常态。

     年初,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的一个动作,引起了一阵小轰动。他为了在议会上院进行部长问答时迟到了不到1分钟,当众致歉并引咎辞职。

     事后大家发现,其实贝茨搞错了——当时他没有迟到,只是部长提问时间比约定提前了而已。

     但有一点没有错:贝茨恪守时间、尊重会议,并且,是动真格的。

     常有人抱怨迟到了被老板扣工资,误了一点时间就被主管骂。其实这都算客气:如果是在贝茨、王健林这里,司机接送晚了1分钟,或者下属交工作报告晚了两三分钟,你说要不要开掉他?

     能高效工作的团队,时间节奏感一定极强。能做出高度成就的人,往往时间颗粒度极细。

     作为普通人,虽然没什么机会和英国大臣,名企总裁打交道。但总会遇到一些人,对时间斤斤计较。这些人,很可能是身处于紧密的协作网络中,或追求高度丰富的生活。

     他们过了一天,往往抵得上别人过好几天。对他们来说,多等一小会儿,代价都是巨大的。

     中国有句老话讲,天上一天,人间十年。大神和凡人的时间,还真是不等值的。别人一天的工作价值,抵过常人十年功。

     处于紧密协作网络中的人,必然对别人的迟到斤斤计较,多等一小会儿,需要巨大的代价。

     下次和人提“等我10分钟”的时候,请三思。你的要求,可能真的很过分。

     -THE END-

     ● 作者:Spenser。公众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ID:spenserandhk) : 金融圈的职场老司机,世俗的伪文艺男中年,这里是60万城市新青年的思想聚集地。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你绝不该错过的精彩文章:

     你的勤奋暴露了你的智商

     对不起,我们公司不招35岁的人

     世上所有的牛逼,都是被逼出来的

     一个人靠不靠谱,看这5件小事

     (点击蓝字直接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