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之死
2017/4/2 10:13:01 大医精诚

    

     公号媒体未经施教授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到了现在,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1.8岁。学医之人高寿者甚众,但是就人群的平均寿命而言,我估计自称懂得健身保养的医生不会高于从事其他职业者。

     医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对医院环境太熟悉、对医疗程序太明白、对人体器官太了解、对疾病过程太精通。

    

     问题随之就来。如果一名呼吸科医生一个月来,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了5公斤,最近3天无意中发现痰中带血,他头脑中的首发反应就应该是阳寿该到点了。

     于是,比疾病本身的折磨强度更猛烈的心灵煎熬立马袭来。愣了一下之后即会跑到放射科拍个胸片,是当场等结果呢,还是呆会儿再请家属来拿?结果出来之后,看还是不看?

     医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面对那些天天都在看的东西了吗?如果两侧肺叶都晴空碧野万里无云,医生当然有一种劫后重生的欣快感,从此人生旅途步入新的境界。但是,如果胸片上出现一个结节阴影,直径大概只有3公分,边缘不太清晰有如杂草丛生。此时此刻,医生该靠墙慢慢蹲下,免得突然倒地时声音太大,吓着周围的人。

    

     由于诊断尚未确定,当然还有一线希望。可是,当医生住院之后便会痛苦叠加。本科室同事查房的时候自然会特别关照,而他们安慰医生的话都是昨天医生本人曾经对别的病人说过的话,而且丝毫不差。“不会有事的,只是肺部有个阴影,看起来象结核球,抗痨一段时间再复查,会逐渐缩小的。”再过几天之后,医生的同事明明看到了病理报告却又装着若无其事地说“还是小心为好,预防用些抗肿瘤药吧。”这个时候,医生该后悔平时没有花多点时间陪陪老婆孩子了。

     漫长的撕心捣肺还只是个开头。医生在住院过程中时不时肯定会碰上那样熟悉的情形:一列年轻的医生护士们急促而有序地推着一辆抢救车进入医生的病房。如果抢救车某一个轮子的固定螺丝有点儿松了,在夜深人静之济发出叮当哐啷的声音。地面不平坦的话,声音更是忽高忽低。高时犹如春猫窗外夜叫;低则却似饿鼠洞中幽吟。如果推车的是实习护士,经验不够老到,不小心将抢救车往门框径直重重撞去,又是“嘭——”的一声天崩地裂。杜牧也只是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才悲叹“路上行人欲断魂”,我看医生这会儿连翻看日历都都消受不起,更不用说“清明”了。不难断定,医生的心率没有110也有120次/分。至于血压,那就更难说了。相信不是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就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医生当然明白,这一回合不是针对医生本人的,但医生看到的景象将更加恐怖。此时,邻床的隔帘已经被拉起,医生除了听到一些再熟悉不过的套路,诸如“注射三联针”、“再来一轮”、“电话通知心电图室来人纪录直线”这类声声催人归的术语之外,很快还会发现同事在床上例行心外按压时一起一伏的身姿投影在布帘上。更夺魂的是,那张床的床板恰好短了一截,一上一下都“吱吱”作响。兄弟,后悔学医了吧?这个时候,医生能够做的便是柴直在床上:下一位……

     一些程序化的摧残很快接踵而至。医院工会代表院长送来了一个精致的花篮和一袋好看不敢吃的苹果。亲爱的组织会说话还能平平过,碰上说话颠三倒四的领导,不是直截了当插医生两刀,就是拐弯抹角引领医生神游烈士陵园。组织的探访无异于暗示医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预定好了花圈随时可以对号入席。可怜的医生,本来就明白自己正在艰难迈步在钻往那个盒子的道路上,眼前这些公事公办平时只有点头之交的组织脸上奇怪的表情摆明是催促医生快马加鞭。

     已经够残忍的了,更惨的是,医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医生知道下个月8号上午10点16分平生所说的那些“卡细胞”该流窜到身体的那个部位了。即使确实没有颅内转移,医生也不能不担心10号那天会出现头痛……

    

     总而言之,医生知道得太多,连到达人们鞠躬的那个大厅的日期都能准确预测,岂有长寿之理?

     一般病人在临终之前所承受的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于医生而言,由于精神上的凌迟是双料的,实际上是三重灾难

     编辑:徐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商业用途

     敬请关注徐医生健康小站,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普及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

     点击标题下方"大医精诚"关注!或搜索公众号:med2you;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