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与战神 | 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10周年
2017/8/17 大医精诚

     一代战神耀此间,后辈怎能忘先贤。

     铁军精神今犹在,鼓角声中话当年。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1948年11月6日,粟裕发起并指挥的淮海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

    

     毛主席给粟裕亲笔

    

     陈毅诗:“十年争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湖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舒同

    

    

     楚青诗: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的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

    

     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

     ,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会长刘华苏一幅幅亲自讲解。

    

     亚明,新四军老战士,著名国画家。

    

     粟裕将军次子粟寒生及其妻子、女儿一行来到王村口镇月光山公园祭拜将军英灵

    

     知乎关于粟裕的内容:

     先谈战绩:

     1、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裕所指挥。

     2、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挥了4次。

     3、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挥了8次。

     再谈代价:

     粟裕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头疼的时候,头发都不能碰,也不能摸。他的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说脑袋发胀。后来还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折磨粟裕后半生的三块弹片。

     粟裕用兵:

     一是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粟裕用兵,深谙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在总体上敌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粟裕更加注重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每次战役必然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以排山倒海之势速战速决。苏中战役时,虽然论总体兵力粟裕以3万不敌12万,处于劣势。但具体到每一个战役,粟裕都精心部署,务求人员对比上的绝对优势。苏中首战宣泰,粟裕以整编83师为首,迅速集中6倍于敌以上的兵力,仅用3天时间,就歼敌3000余人,开创消灭美械装备蒋介石嫡系部队之先河。血战孟良崮之时,粟裕集中5个纵队、10余万人的优势兵力,团团包围张灵甫整编74师3万余人,只用3天时间赶在国民党援军到来之前,就歼灭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孟良崮战役是粟裕的得意之作,毛泽东1948年5月在西柏坡接见粟裕时曾说:“能歼灭74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本人。”

     二是兵无常势,出奇制胜。《孙子·虚实》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粟裕在战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理论,收到奇效,堪称一代战神。粟裕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形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形成了他以智取胜、以奇制敌的特点。豫东战役中,粟裕随机应变,首先考虑中央军委规定的中心目标——歼灭鲁西南的第5军;当粟裕发现歼敌条件不成熟时,根据敌情变化,旋即制定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1948年6月17日到22日,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迅速攻克开封,全歼守军3万人,豫东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粟裕随即避实就虚,主动撤出已是空城的开封;抓住国民党部队相距甚远、稍纵即逝的战机,猛虎出洞,在睢杞成功消灭区寿年兵团,打击黄百韬兵团,完美结束豫东战役。

     三是临机专断,兵贵神速。战争年代,军情瞬息万变,需要指战员拥有高超的预判力和决断力,而不能事事向上级请示,贻误战机。杰出的军事素养、长期的指挥实践,使粟裕具备了高人一等的眼光和威震三军的魄力。渡江战役中粟裕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当时出现了是否要继续追歼逃跑敌军的问题,总前委建议休整,粟裕敏锐地预测到敌军动向;为争取更大胜利,粟裕机断专行,指挥东西两线部队加速形成钳形攻势,猛插猛打,全歼逃敌,生俘敌军长、副军长以下官兵5万余人,取得了郎、广追歼战的巨大胜利。粟裕指挥淮海战役时,根据战场局势变化,机断专行,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晚。11月6日戌时,粟裕一面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告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果断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后来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四是谋篇全局,运筹帷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粟裕富有战略远见,善于把握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调动兵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一个月前,粟裕充分考虑到后勤保障问题,要求必须备足百万人3个月以上的粮草供应。粟裕将自己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后勤上,不但从宏观上分析整个战役的粮食供需形势,还从微观上精确计算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粟裕指挥淞沪战役解放上海时,从全局谋划,认为上海是中国的第一经济中心,不能大规模破坏;命令力争不使用重武器,尽量减少城市建筑物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在激烈的战斗中,上海不间断供电供水,电话畅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周恩来称赞说:“解放上海,好比瓷器店里抓老鼠,谈何容易!粟裕同志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硬是解放了上海,了不起啊!”

     五是斗胆直陈,据理力争。粟裕用兵,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旦发现上级决策有不符合战局的地方,粟裕绝不盲从,而是客观陈述自己的建议,历史上留下了粟裕斗胆直陈的美名。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粟裕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发起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迅速打开了局面。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权衡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建议暂不渡江。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粟裕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

    

     七战七捷

     七战七捷是指,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7次作战的总称,因而又称其为苏中“七战七捷”。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万3千余人的辉煌胜利,也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抗战胜利后,在人心思定,举国期盼和平的声音中,毛泽东飞赴重庆,抱着极大的诚意与国民党进行和谈,商讨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先后签订了《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和《停战协定》(1946年1月10日)。

     国共双方在签订停战协定的同日,下达停战令。停战协定和停战令规定:双方军队应在1月13日夜就各自位置停止军事行动。但蒋介石在下达停战令的同时,密令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点”,接着又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1946年6月,蒋介石自恃拥有远较共产党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公开撕毁了停战协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终于发动了全面内战。

     苏中解放区位于整个中国解放区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一线隔江相望。中原解放军突围后,何应钦、白崇禧、汤恩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订了作战计划:渡江北进,进攻苏中解放区。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指挥所部奋起迎战,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作战7次,均获胜利。苏中战役是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总共5个整编师12万人马,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仅3万余人,但是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多人。

     当时在迎战国民党军的战略方针上,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军区曾有过不同意见。在内战之初,中央军委认为双方实力相差较大,毛泽东和朱德要求各解放区不要固守现有的据点,果断放弃城镇转移到广阔的农村,也就是说,从内线转移到外线作战。要在主动的运动战中集中主力歼灭国军有生力量,最终实现双方的力量均势。中央当时的部署是:粟裕、谭震林率主力出击淮南。

     但是一向善于动脑,不机械执行上级指示的粟裕,却建议充分“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先在内线打几仗,再转到外线作战。因为苏中是抗日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并且华中野战军的一师、六师和七纵队的广大指战员,绝大多数是苏中人,对保卫家乡、英勇杀敌,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有足够的民力可用,对粮草的输送、伤病员的救治,能做到及时和快捷;广大民兵、妇联和儿童团是配合解放军打击敌人、输送情报的极好助手。而对于进犯的敌人来说则陷入了两眼漆黑,被动挨打的境地。他多次去电陈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首战宣家堡和泰兴的战斗中,在进攻和打援的兵力部署上,粟裕动用了15个团,达25000人,从7月13日起到14日的两天战斗中,虽歼灭敌人仅3000余人,但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挫败了敌人的锐气。尤其在全歼美械化装备的十九旅山炮营及五十六团、五十七团战斗中,积累了对美械化装备敌军的作战经验。

     宣泰战斗结束后,汤恩伯调动宁沪线的国民党军过江增援,会同南通、扬州、泰州之敌,共达10万人,不久,总兵力增加到12万人。大肆进攻苏中腹地,企图东西合击,进占如皋。针对敌人的进犯,从7月17日开始到22日,粟裕集中优势兵力,在如皋地区狠狠打击敌人。共歼灭四十九师的师部,二十六旅全部,俘敌6000余人,缴获各种口径的炮200余门,轻重机枪500余挺,长短枪4000余支。

     粟裕在战略上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在进占如皋不久后就迅速撤出,北退至海安,以便分散敌人兵力,掌握主动。敌人占领如皋后,集中7个旅的兵力,以锥形攻势于7月30日,从西、南两面向海安进犯。华中野战军只留两个团保卫海安,连续狙击了四昼夜,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在损伤200余人的情况下,毙伤敌3000余人。

     华中野战军放弃海安后,敌军造成错觉,认为解放军全面溃退了,因此大肆分兵,企图攫取如皋、海安整个地区,割断这一地区与东台、兴化的联系,并对泰州、海安一线以南地区进行“清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图谋,粟裕决心攻占李堡等据点。战斗于8月10日打响,至11日下午结束,前后不到20个小时,共俘虏和毙伤敌8000余人。

     李堡一战,粉碎了敌人全面“清剿”的计划,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加强点线控制,分别将大部队置于海安、如皋、泰州等地,以交通警察七个大队放在丁堰、林梓地区。粟裕抓紧时间休整了一个星期,以一部袭击海安并佯攻黄桥,集中主力3万余人向丁堰,林梓实力较弱的守军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于8月22日歼灭5个交警大队5000余人。

     当时,东线五捷,国民党军在如皋一线兵力空虚,误认为华中野战军将攻占如皋,所以调动九十九旅由黄桥增援如皋。粟裕将计就计,随着敌情的变化,以大部队投入如皋、黄桥公路的战斗。由于国民党军离开巢穴,没有依托,所以从8月25日发起至31日结束,历时6天,共歼敌1.7万余人.

     七战七捷的第七仗,是邵伯保卫战。由扬州北进的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于8月23日分三路向邵北地区猛攻。华中野战军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整编二十五师鉴于解放军在如黄公路取得胜利后,其侧后受到威胁,遂于8月26日撤退。华中野战军最终守住了邵伯。

     粟裕在绝对劣势情况下连战连捷,40天内消灭了几乎是自身两倍的敌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毛泽东对粟裕的表现也非常满意,他评价到: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