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在中国,最好的就医方式就是相信医生
2018/1/23 大医精诚

     冯唐,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曾任华润医疗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等畅销书。作为一名曾经是医生的作家,冯唐对于医疗行业有着独到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冯唐怎么说。

     作者:冯唐

     来源:冯唐微博

     中国医疗充满了各种问题。各种改革思路河东河西、左试右试三十年,每年都取得伟大的胜利和惊人的成就,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减少,看病依旧难、看病依旧贵,大城市里的公立三甲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恍惚天灾,恍惚战时。

     充满问题的中国医疗环境期望中国医生在医术上物美价廉、在医德上超凡入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不能免俗的一些中国医生也呈现各种吐槽点,奇葩朵朵开。我一个同班同学毕业之后一直留在协和妇产科,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极其少见的品行无可挑剔的好医生,我毫不保留地相信,他永远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他自身利益之上。他是最早一批没忍住离开公立三甲大医院的,他总和我说,要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我没忍住,我说你去洗手间,对着镜子,把镜子当成女病人,你试着笑一笑,经过这么多年公立三甲大医院的磨练,你看看你还会笑吗?

     不是说中国医疗和中国医生没问题,但是他们的问题不是这篇小文的重点。如果假设中国医疗和中国医生不会在中短期内有明显改变,病人各种吐槽没什么卵用,那么,在这个不完美的就医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看病?

    

     虽然我不做医生很多年了,隔三差五还是有很多朋友问我各种医学问题,寻求诊疗建议,寻找靠谱专家。长时间冷眼旁观,我看到求医的一些普遍误区,我也访谈了几拨儿医生朋友,问他们最不喜欢的病人都什么样儿,他们说了些平时打死都不会说的真心话。特总结归纳在中国看病常识如下:

     · 01 ·

     要尊重大自然的治愈能力,要相信自身的康复潜能

    

     尽管科技高速进步,如今最好的医生能做也只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自然伟大,人类百分之八十的不舒服会自愈,我们要学会适度耐心等待。人体伟大,最好的药是自己的灵与肉,多数的小伤痛和低烧睡一两个好觉儿也就好了。所以有一点点不舒服,在排除了心梗、中风、胰腺炎、阑尾炎等等急重症之后(当然,如果较真儿,这个急症单子因人而异,需要您信任的全科医生帮您确定),不要马上就往医院跑,多喝水,多休息,放下手机,放下心中那些似乎放不下的所谓大事儿,等等看,看症状是否缓解。这条也适用于儿童,儿童的自愈能力往往强于成人。

     · 02 ·

     遵从医嘱

    

     看医生之后,治疗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遵从医嘱。一旦开始吃抗生素,吃满医生要求的天数。一旦开始吃降压药,按照医生说的剂量和频次吃。身边惨痛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 03 ·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病没好

    

     如果纯从挣钱的角度看,女人和小孩儿是最好的病人。女人总觉得病根儿没除干净,还在自己的身体里,像阶级敌人一样顽固,自己孩子的病更是。男人相反,总觉得自己没病,几乎唯一的例外是得了性病之后,总觉得自己尿急、尿频、尿痛。这种心态遇上好医生,给好医生添麻烦,遇上坏医生,给坏医生过度医疗的机会。

     · 04 ·

     自学一点基本的医学知识

    

     常见的常识错误包括:乳房不舒服去看妇产科(应该去看乳腺外科),MRI有辐射(其实没有),妇产科男医生没有好的(其实有的,就像很多优秀的厨师和裁缝是男的)等等。如果想系统学习,建议看一本《内科学》教材和一本《外科学》教材。如果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建议经常看看微信公众号东单九号院发布的靠谱的医学科普文章。

     · 05 ·

     不要过度迷信名医

    

     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院士或者主委级别的医生也只是他们那些细分领域的大专家,那些细分领域之外,他们可能不如某些副教授或者主治医。复杂手术需要很强体力和心力,如果有选择,还是别把自己的肉身交给太高龄的医生,哪怕他名满天下。

    

     · 06 ·

     适度闭嘴,把问诊的主导权交给医生

    

     “最烦的是,上来就滔滔不绝,不得要领,医生忍无可忍插句话或者提醒一下时还指责你不让她说话。”

     · 07 ·

     不要过分激动,淡定,慢慢在医生的引导下阐述自己的病情

    

     “上来就哭哭啼啼求救,你什么都不告诉我,我问你,你也不回答,我怎么救你?”

     · 08 ·

     不要认为可以通过国内搜索引擎和阅读而成为某个病种的大专家

    

     医生问诊的时间有限,不要让他花在更正你对某些医学知识的误解,更不要让他花在教你如何做诊治。多问问:这个异常意味着什么?问题严重吗?我有哪些选择?利弊是什么?我该如何选?这么选有什么可能的风险?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另外,中药也是药,中医也是一门学问,植物药也要面对土壤、水、空气中可能的污染,不建议有事儿没事儿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学和百度找药吃。

    

     · 09 ·

     不要强索医生的手机号码,不要强加医生的微信

    

     医生有权不把某个病人当成亲朋好友,也有权在诊疗之外的时间不回复你的问题。

     · 10 ·

     不要觉得医生都是骗子

    

     尽管有个别医生的确是骗子,然而已经选择了某个医生来看病,还是先选择相信他吧。也要相信他,如果他是个好医生,如果他处理不好你的病情,他会帮你找到更合适的医生。再有,既然选择了某个医生,就不要逼着他帮你证明他比其他医生更好。“‘大夫,某某医院的某某专家怎么样?’哇靠,你如果觉得他好,你来找我干嘛?”

     医生不是万能的,病不是都能被治愈的。信任是看病的基础。在这个诚信不足的就医环境里,我们最好的就医方式还是谨慎地选择相信医生。

    

     附录

    

     冯唐的一句“我们最好的就医方式还是谨慎地选择相信医生。”道出了医生对病人的心声,在医生看来,你(病人)都不能相信我,那又何必来找我看病呢?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不时有媒体报道暴力伤医事件,很多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如履薄冰。而这些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能听到患者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治不好,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那么,医患关系只是简单的消费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医疗虽然属于服务行业,但它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不能以简单的金钱交易来衡量它。而我国医患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把医疗服务简单地解读为“花钱看病”的消费关系。

     随着医院逐渐市场化,很多患者都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种想法看似是患者消费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误解。如果说这世上唯独有一样不能用来交易,那就是生命。金钱买不来健康的身体,也无法使医生将油尽灯枯的患者从生死线拉回。医生不是神,医学有边界。如果把看病当成金钱交易,这不仅是对医生行业的曲解,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除此之外,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一种错觉:医生能战胜疾病,人类能超越生死。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特效药。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患者就会将这些怒火一股脑撒到医生身上,而不管是否还有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是如果不幸发生了医疗事故,患者家属轻则医闹、把医生和医院告上法庭;重则大打出手后再索要大额赔偿。可见,市场经济下,医生和患者的消费关系多么不堪一击。

     在英国牛津的一所医院里张贴着一张“零容忍”的公告:“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的员工仍会为你尽最大努力。所以,请用体面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对员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我们不希望员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语言侮辱、威胁和袭击。”英国对施加在医务人员身上的暴力行为零容忍,反映了人们对于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尊重,因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至高无上的生命。

     为了使医患关系回归质朴、和谐,患者应重新认识医疗的本质,了解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人们应当尊重医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而不是把医生当做“服务员”呼来喝去。而医生也当脱离盲目的技术崇拜,将医学的重点放在患者身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安慰。就像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