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啊,最信命了
2018/6/22 16:36:50 医学生

    

     作者:Hypocrite,来源:GQ实验室

    

     医院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医生怕什么?他们有什么忌讳?哪个地方的护士姐姐比较年轻?哪个科室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最安静或最吵闹?产房外一般缺席的是谁?医院有没有潜规则?……

     我们采访了一些医生和护士。他们来自不同地方的医院,来自不同的科室。他们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医院的见闻。这些见闻,有的是吐槽,有的是自嘲,有的可能是事实,有的可能是偏见。

     我们整理出了他们分别的讲述,撷取了这些点,罗列在下面。

     金镯子

     我们这些学医的迷信起来,就喜欢穿金戴银。譬如许多急诊外科医生,戴很粗的金链子、很大的金牌子,以求避凶。我们病房的主治医生,他刚转来急诊外科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里死了四五个病人,于是在某个礼拜一之后,他手腕上多了一只金镯子。

    

     我们手术室的电话上压着《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产房外贴着寺庙求来的符。我们院有一个潮汕籍的医生更高级,他用杯子和石块,在桌面上布了个不可形容的、让人不明觉厉的阵。

     芒果

     值班的时候,不能吃芒果,跟芒果有关的一切譬如芒果汁什么的,都不能吃,因为怕“忙”。也不能吃草莓、蓝莓以及一切莓,因为怕“倒霉”。还会有人摆苹果和香蕉,四个苹果加两根摆成八字的香蕉,所谓“四平八稳”。

     不可说

     除了吃的有忌讳,说的也有忌讳,总之嘴里全是忌讳。譬如“闲”、“没事”,说不得。你如果问我今天值班情况怎么样、病房稳不稳定?我会回答你:不可说。因为一说就来事儿,这几乎成了天理。有句话叫“搞基础的信科学,搞卫生的信统计,搞临床的信命”,简直百步穿杨——说得特准。

     外科男,内科女

     有时候病种决定了科室的氛围。外科多是男医生,病种是来了就手术、手术好了就走的那种。内科多是女医生多,病种大多是常年不愈的,来了走了,过两天犯病又来了。所以,内科的一般稳重,外科的一般爽朗。

     小护士,老护士

     门诊的护士年纪会偏大一点,病房的护士则普遍嫩一些。因为病房得上夜班,得熬夜,年纪大的护士熬不动。

     叮~

     说到护士,再吐槽一点。常有一些人,似乎觉得护士是万能的,病床的铃响了,你赶来,发现原来是叫你修空调、修马桶、修小朋友的玩具。

     树懒

     除了护士,还有一种叫护工。住院大楼里的护工有两种,一种是医院的正牌小护工,一种是经济没那么好的家庭从外面请来的阿姨。医院的护工比较专业,但普遍也有个毛病:她们仗着反正工资不是病患家属发的,所以一般会比较懒,能不动作就不动作。

     病床上的遗产

     我个人从来没看见家里有钱的来医院照顾病人的,都请护工。家里有钱,又愿意来医院照顾老人的,都是有遗产要继承的。

     微信朋友圈

     北京医生和上海医生,就我观察,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有明显差别。北京医生的朋友圈全是转载学术信息,不敢发任何吃喝玩乐的内容,因为发了会被其他人怼,说你不严肃。上海医生的朋友圈就不同了,因为他们很珍惜私生活,交接班制度比较完善,基本能按时下班,然后各种“花天酒地”。

     “潜规则”

     医院存在“潜规则”病人的情况。比如,国产电视剧里“保产妇还是保胎儿”的状况现在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首先是医疗水平发达了,其次,退一万步说,就算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医生也不会征求手术室外家属的同意而直接保产妇——这是国家的规定。你想,这种状况死一个婴儿,现在一般没有什么事的;但如果死了产妇,媒体可不得弄死你。

     “潜规则”NO.2

     我院还有一种“潜规则”的情况。如果是男方急救,需要家属签字同意,而送他来医院的只有他妻子;那么我们会建议他的妻子再叫家里的其他人来,比如儿子、男方的兄弟和父母。我们这也是不得已。因为,说实话目前女性在大部分家庭中的地位其实没有那么高,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让女方自己做决定,很容易出纠纷。但如果反过来,女方需要手术,有男方一个人在场同意就行了。

     女性患者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男女的差异。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有了肿瘤之后,会选择拖延时间,而如果是男性,则一般会快马加鞭地治疗。有次,一个孕妇查出来甲状腺癌,我们建议做掉胎儿进行手术,可她怎么也不敢告诉家里人,坚持保守治疗,结果就拖到癌细胞转移了,非常可悲。

     钉子

     外科奖金最高的是肿瘤和介入,内科是血液和呼吸。因为现在药已经不赚钱了,主要是医疗设备和用具赚钱,骨科的一颗钉子可能赚得比药还多。

     老赖

     如果重症病人的家属放弃治疗,把病人扔在医院里,不来交钱也不来把人接走,我们报警也没用的情况下,我们会将病人的药物、设备降至最低,仅做最基本的维持,一直到病人去世。产生的费用,医院出一部分,另一部分——从本科室的奖金里扣!

     死亡证明

     人死在医院,理论上医院就得开死亡证明,而死亡证明一开,这尸体就不能走,必须直接从太平间去殡仪馆,想带回家办丧事那是违法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医院,为了尊重家属想带遗体回家设灵堂办丧事的习俗,病人断气之后并不立刻写死亡证明,而是让救护车把尸体送回去,到了家,再填这个死亡时间,再开出死亡证明。

     科室的动与静

     别看人们平时嘴巴最能嚷嚷,到了医院,五官科里喉科的病人最安静,因为喉咙不好。肿瘤科之类,听起来是悲惨世界,然而因为都是经常来化疗的病人,彼此都熟了,病人们、家属们也就都比较油,反而容易侃大山,不安静。

     产房外

     产房外守着的,除了配偶之外,一般是婴儿的奶奶、外婆,相对来说,爷爷、外公来得少。生完以后,有些家庭喜欢把胎盘带走,拿回去吃。

     一种笑声

     ICU的病人都是重症,不乏快死了的。然而,你不是不能看见在ICU外说笑的家属。

     植物人

     病人脑死亡变成植物人后,相对来说,坚持治疗的多是母亲,放弃治疗的多是儿女,女性配偶一般把决定权交给男方的父母兄弟。

     床号

     大家都知道,病房一般没有4床、13床、14床;但大家都不知道,现在新盖的大楼一般已经不 care 床号这个事儿了——多少人排着队等床位呢,你爱住不住呗。

     有一种神秘

     在不影响医学和医院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医院允许病人用所谓“秘方”。对于某些特殊人士,宗教管理局批准的话,我们甚至允许在医院做法事。

     日剧

     如果你真想看医院的故事,那就去看日剧。

     尾声:两个真实的恐怖故事

     确实,病房可以看尽人间的百态。然而,你们想一想:如果一件事情在医院众目睽睽之下尚且如此,在家里呢?

     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医闹,这些大家都听得多了。最可怕的事情,往往不是发生在医院里,而是发生在病人的家里。

     一个小男孩,五岁。他患有肝病,那是非常痛的,可他从来没出声喊过痛。他一直忍着,忍到皮肤上布满汗珠,忍到把病床的铁栅栏都掰弯了,他一直坚持要回家,他说不想再治疗,他背着父母私下跟我们说:家里只有一头牛,他不想父母为了救他,把这头牛卖了!

     那是十几年前,那时我们也没有办法。这个小男孩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回家了。我们知道他回去以后就是死路一条。我们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科室主动帮他结清了所有医药费,这是我至今为止见到的唯一一次,医院主动为病人免除费用。这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第二个故事,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那种恐怖。

     一位白血病阿姨,五十岁。她有个儿子,可这个儿子一分钱没来交过,无论如何联系也不愿意来,最后我们只好打电话到他公司才把他叫来了。我们这才知道,他在公司一直很受好评,并且从小到大热心献血,有满满五本献血证,被认为是一个优秀青年。

     优秀青年终于把母亲接回去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我们再给他打电话,通知他带他母亲来治疗的时候,听到了后面出离想象的事。

     原来,他把他母亲接回去之后,完全不管不顾,这位几乎动弹不得的母亲只能自己下床做饭、上厕所,结果有一天,她摔倒了,摔得骨折,摔得脑出血……她很快就去世了。遗体火化之后,这位优秀青年捧着骨灰,然后——

     他走出殡仪馆,在大马路边,把母亲的骨灰随手扔了。

     苏珊·桑塔格说,疾病是一种隐喻;其实,我们想,与疾病有关的一切人、一切事,何尝不都是隐喻。

     本篇所呈现的一切,并不仅仅是猎奇。就像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曾用一部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通过一位妇产科医生的“病案”,呈现了苏联的几十年的命运;我们做这篇推送,也是希望通过这些点,呈现一个社会。

    

     点“阅读原文”,一键直达这个火爆的医生社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