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高富帅和屌丝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2015/5/9 HUGO

     【回复“小精灵”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英国的高富帅和屌丝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文|温瑶 来自|微杂志(ID:weixinzazhi)

     ·感谢授权·

     《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可能是BBC历史上拍过的最伟大的纪录片之一。它从1964年起,每隔七年拍摄一部,拍到2012年,已经是第八部,中间横跨48年,并且还在继续。

     据说当初拍摄的意图是为了反映英国的阶级情况,导演跟踪拍摄了十四个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男有女,来自不同的阶层。大概谁都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会一直这么继续下去,2012年,当时7岁的孩子已经56岁,很多已经不太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大部分人遭遇离婚,失业,有的一直未婚,靠救济金生活,只有很少的几个脸上挂着满意的笑。但在1964年,他们是一样的天真、开心,未来看上去充满无限可能。

    

    

     《人生七年》迄今为止的全部海报

     片子本身展示的远比当时想要得到的答案多。是的,你的确可以清晰看到不同阶层人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典型的是来自上等阶层的三个孩子,7岁时他们穿着一样的校服,看《金融时报》的头条,谈论选举,谈论女孩儿,他们有着基本一致的人生规划,上公学,读牛津,做法官,或者政府官员,而这个时期的其他孩子要么梦想着结婚生子,要么渴望当一名警察,最好的一位心怀登上月球的伟大理想(最后读了数学系,成了一名很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这些人的辞典里也许还没有选举这两个字,但差别很快显现出来。三个上等阶层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部实现了计划的人生,过上了小时候想要的生活,然而其他人可不这样。

     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第一份工作一般是在公共教育系统做老师,他们努了一把力,考进了牛津大学,不会有乡下别墅,但基本上会有一个体面的生活。

     底层人士就比较一般,失业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然后是孩子。他们的后代如果不喜欢读大学,他们也不会强求,当上层人士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中层人士努力想为孩子带去“教育财富”的时候,底层人士的观念是:如果他们不喜欢上学,我们不会强求。

     所有人都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你的家庭怎样,你的子女如何。出生时的家庭情况被一笔带过,每个7年只浓缩成草草的七天,当他们结束一生,这个纪录片会是他们最好的悼言。这似乎不公平,但又是公平的,因为所有人都被这样冷酷地评价、衡量。

     你被生下来,哪天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你离婚那两年心境怎样低落,又怎样艰难地让生活走上正轨,没有人关心,社会层面的考量话语方式是,就业率,升学率,离婚率,阶层固化情况……当带着这样的尺度去观察生活的时候,生活展现除了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那就是:

     阶级本身有强大的惯性,它的隐形资产在于本阶层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虽然财富和科技在如今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冲破阶层限制,晋升到上流社会,但要冲破本阶层的思维桎梏是有难度的。

     这个结论无疑会惹怒很多人。就连片子里的被采访者也几次三番被激怒,但当你看完整个片子,你又无话可说。阶层本身造成的机会成本、教育成本、人际关系的悬殊,想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跨越,听起来更像是早年狂热的美国梦。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选择了六个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为了确保她能真实体验当地底层人民生活,每到一处她隐瞒自己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不过她还是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必须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否则太不方便了。在美国养车成本真比国内便宜太多,这个有车族一样可以是穷人。

     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时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时工作下来,也就是50美元,一个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但是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的话,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负担太重了。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这样养车的成本,还有吃便宜且没有营养的快餐,一个月还得400~500美元买食物和汽油。然后,然后就所剩无几了。

     在一个陌生城市最开始找工作的几天会更难,因为还没找到稳定的住处,不得不去旅馆过渡几天,这几天的住宿会很快把1000美元积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钱得赶紧支付房租。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沃尔玛也不行。一个可笑的事实是,她们这些在沃尔玛做服务的人,买不起在沃尔玛做促销的商品。芭芭拉告诉很多人一个事实:仅仅靠努力,穷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要改变穷人的命运,除非整个社会为他们付出真诚的努力,而不是表面喊着要平等正义,其实把自己的一点点小幸福都建立在无数蝼蚁一样的草民没日没夜的工作基础上。我们也许很难马上去做什么,但是我们至少看到穷人的时候,不会轻易指责你们为什么不去努力?

     不过当你看完这部纪录片,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却不是那些来自上流社会的人,尽管他们声音洪亮,品味不凡,有着英俊的外貌和美满的家庭,他们说不出那些让人为之一震的话,相反,那些中层底层的人却个个像是哲学家,所有过去的难以启齿都成了他们生动的台词,几乎不用改动就可以写进书里。多少作家一生绞尽脑汁,四处游走,只为了获得几句光彩夺目的句子,这些人走过半生,面对镜头,就那么轻轻松松地说出来了。

     他们令人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够看清自己,并且诚实地谈论自己,不隐瞒,不羞耻,他们开着玩笑,幽默地嘲笑人生,顺便也把自己逗乐,笑过之后继续咬牙面对自己不好不坏的生活,努力改变自己,也怀着期望去遇见更好的人。他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没人跟你说过生活会是没有遗憾的啊。这堂课,他们得分都很高。

     以下是纪录片里他们中的几位说过的话:

     Sue(离过婚,当过单亲妈妈,后来在大学做后勤,第二次婚姻很幸福)

    

     一切毕竟都是年纪的关系,小孩,婚姻……每个家庭都会走过这一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那是成长的一部分。单身妈妈确实不好当,回想起来,我真惊讶自己能走过来,困难很多,钱不够用啦,自己一个人啦,遇到事情的时候特别害怕,总是遇到一堆麻烦,而我没有可以谈论的人。不过,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我从不遗憾,不会,其实所有事情都一样,为什么要回头看,说要是能这样能那样就好了,至少我拥有好的职业,可以买个房子,虽然这是家族头一遭,我退休后没有太多钱,没办法全世界各地旅行,但只要能把家里弄得舒舒服服,大家能温饱,我就满足了。

     Meil(想进牛津未果,大学一年级辍学,当过流浪汉,一度靠救济金生活,56岁时做了议员,经济仍然拮据,他喜欢写作,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无人青睐,没有读者。)

    

     有很多事情我都想做,问题是我比较可能做什么。我的优点是我总能撑下去,但缺点是无法采取任何正面行动。正式教育无法教会你如何面对人生,只有真实的人生能提供这种训练。人迟早必须跨越某些障碍。我一直无法找到工资好点的工作,做议员工资少得可怜。节目播出后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理解我的境遇,但老实说,他们真的不理解。我写的东西根本没人看,但那个比现在播出的东西丰富真实得多,我投稿给很多出版社,即便他们告诉我读过之后感觉写得烂透了,我也会很开心。因为至少有了交流,有了互动。那个是我吗,是7岁的我吗?看起来真不可思议。那么快乐啊。

     Peter(Neil小时候的玩伴,在伦敦大学取得历史系学士学位。第一份工作是老师,后来成了公务员,也许时间玩儿乐队,唱乡村民谣。)

    

     我的满足感来自,知道自己留下了某种印记,而不只是度过人生。(56岁时,他说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超自我膨胀的人说出来的。)不过我确实创作了很多音乐,我感到自己留下了可以传递下去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深刻地回忆过去,希望自己没做过某件事,或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做,不过我想人生不是要你后悔的,你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做人生做太多妥协。你走的人生,应该与你希望的方向是一致的。

     ·Suzy&Nick·

    

     如果这是六十年代,他们会说我的出身比较好,理应辉煌腾达,而你……这听起来很荒唐。在很长的时间里观察一群人,看他们怎样发展,这个点子非常好,这里面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尼克或者苏西怎样,而是一般人如何改变,比如看到我现在的样子,看到过去,或者现在的皱纹,他们刻画出的不是我,而是某个人类的面貌,但它却有普遍的价值。

     这个过程就像你打开了一本不好的书,结果你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它可能不好,但最终还是读完了。

     ·Symon·

    

     生活不该因为你曾经出过差错而不再前进,走上错误的路,不代表你就无路可走了 ,你还是有机会重头开始。

     【已授权,HUGO整理发布】

     关于作者:微杂志主编温瑶,迄今已出版《流经我们内心的风景》、《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等作品。

    

     单身的朋友

     不要怕,姐真的不会弄疼你的

     这里只有最烈的酒,最快的马,最美的姑娘

     微信:microhugo 微博:果菓姐_HUGO

     『其实,你比自己想像的更美丽』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文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HUG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