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微信里谈恋爱
2017/10/22 水木文摘

     网络正在替代生活的今天,感情中最美的,还是能互相直视却不尴尬的眼睛。

    

     网络正在替代生活的今天,感情中最美的,还是能互相直视却不尴尬的眼睛。

    

     本文授权转载自槽值(caozhi163)

     下面为您播报:因为依赖微信,一个半月就谈崩的大型纪实恋爱聊天记录截取片段。

     第一周:

     “啊亲爱的,我沦陷了,好想给你我的所有~”

     “嗯嗯,我也是~么么哒(*  ̄3)(ε ̄ *)”

     第一个月:

     “30天了,为什么今天是满月纪念你都不记得。我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以为要按一个月31天算啊……”

     一个月+7天:

     “哎你说我小长假要不要去你家那边玩?”

     “随便啊。”

     一个半月:

     “我觉得我看不懂你。就到这吧。”

     “哦。”

     依赖微信谈恋爱的人,难逃“四宗罪”的折磨:

     卿卿我我短效毒药,

     “我想什么你都猜不到”;

     鸡毛蒜皮就放大争吵,

     一到见面无话可聊。

     如果说在异地恋中煎熬的人,抱紧手机望眼欲穿是一种悲壮,那可以见面却只在微信抒怀的恋爱,就是穷奢极侈地浪费时光。

     一段感情,从微信开始,在微信结束。自以为经历了铭心刻骨,能留下的回忆却只剩截图。

     - 1 -

     刚开始,每一句话都认真,每一个词都情深。

     热恋中“共存”,耳鬓厮磨,如胶似漆,都可以“云”实现。

    

    

     全世界就属“宝宝”可爱到不要不要,“亲亲抱抱举高高”是撒娇的常备配料,“么么哒”的次数绝不能少,“爱你”“想你”是官方结束摘要。

     可时间久了,情话会渐渐褪色,你想要的更多。翻看记录,开始怀疑从前的夜晚:这么幼稚肉麻的话怎么可能从我嘴里说出来?年少无知,才在微信写诗。

     - 2 -

     到了磨合期,尽是有恃无恐,放肆骄纵。

     情人节、七夕节、除夕夜,甚至六一儿童节,大批迷失在微信中的恋爱选手会在知乎提问:

    

     “这么重要的节日ta居然没有一点仪式感,我们的感情是不是淡了?”

     每天都能被这样一句歌词扎了心:爱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有默契,我以为你懂得每当我看着你。

     发微信怕掉价,打电话又尴尬,更不巧的是,这歌就叫《不要说话》。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对各类线上及线下的社交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线下互动的比例越低,孤独感越强。

     过于依赖微信,会让人在感情中觉得无助,进而产生自我怀疑。

     恋爱初期在微信中养成的沟通习惯,到了需要陪伴的磨合期,不再奏效。惯性的线上交流,根本无法让感情成长。

     恋爱中的人不走出依赖追求独立,就会被微信的表象困住,无限放大消极的情绪。

     “为什么我在想什么你都猜不到”,就是对感情最大的委屈。

     - 3 -

     沟通无效,所以奋力争吵,水火不容。

     不知为何,在微信聊天一旦较真就会吵架。不足挂齿的小事儿,放在微信里就变成了原则性问题。

     “你傻啊……”和“你傻啊”,“不行啦”和“不行”,“开心!”和“开心。”,细枝末节处的标点符号在无形中支配着两人对对方语气的理解。

     再严重一点,说了“你忙吧”或是“晚安”之后,却看见了对方在朋友圈深夜点赞的踪影,百口莫辩,没毛病也得背锅。

     不仅在恋爱中,普通的人际交往也会因微信滤掉了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而引起误会。

     最近朋友说,她很讨厌自己的一个学弟,原因是他说话太“虚伪”:

     “老师让我带着学弟做事,但他回复我的语气真的太虚伪了,‘那就听学姐您的’、‘那没有其他问题的话,就不打扰学姐您啦’……怎么有这么做作的人啊!”

    

     其实换位思考就能发现,学弟的措辞方式显然不是“虚伪”,比起学姐的自来熟,他的语气更应被理解为“小心翼翼”。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微信中的碎片化交流,弱化了沟通技巧,而让自我实现的意识更加强烈。

     我们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听不见对方的声音,目光、衣着、体势、声调被微信隔离,只凭主观理解揣测对话框背后的心理活动,这大大影响了关系中的精神互补和思维交流。

     就算视频聊天,摄像头的位置都在屏幕上方,两人没法四目交汇,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在确认自己在镜头中看起来怎么样。

     微信里的恋爱,都是和自己的脑洞谈的。

     - 4 -

     最后只得万籁俱寂,惨淡收手。

     在微信习惯抖的机灵,现实生活中都用不出来。谈笑间,想出的第一个回应方式,居然是常用的那个表情包。

     怎么办,自己跳?

    

     面对面才发现,曾经热聊的共同话题,对方并没有想象中感兴趣;

     本可以敲出一串“哈哈哈哈”的对话方式,也没那么值得开心。

     面面相觑,开始怀疑爱情。我爱的,是坐在对面的这个人,还是屏幕里那个情感寄托?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辛蒂·哈赞说:爱情是大脑中的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形成的化学反应,时间长了会产生抗体继而失效;即使纯真的爱情,有效期也只有18至30个月。

     被稍纵即逝的爱情滋润后,习惯慢慢占据上风。可依赖微信的沟通远不及让两颗心灵产生有效的碰撞,字斟句酌说得像没脾气的线上客服,真实情绪倒成了定时炸弹,一不留神就能瞬间引燃。

     - 5 -

     在矛盾中努力寻找感情的踪迹后发现,原来情话如此廉价,再甜蜜也都是程序代码。

     网易云音乐中,“The sally gardens”这首歌下面有一条留言:

     @木头与马:前几天,刚毕业的我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不太好,女朋友跑过来问我怎么了,我板着脸说,“我们男人的事情,你女人不懂。”当时她转身就走,我以为她生气了,结果这傻姑娘跑去洗手间画了一脸大胡子,跑出来凑着我跟前说:“嘿,兄弟,你怎么了?”对视几秒钟后,我和她都笑得在地上打滚。”

     男生的气话,亲耳听到和微信收到,给人的感觉没太大差别。但在现实中,伴侣看到了他的无奈,也就多了一分体谅。所以姑娘甜蜜的化解方式,让爱的表达更加高水准。

     那么谈恋爱最需要什么?

     关于“爱”这个话题,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爷爷奶奶觉得爱情就是“搭伙过日子”;

     爸妈相信爱情就是“肯对你好一辈子”;

     至于年轻人……

    

     如果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寻找对应关系,在爱情中,生理是基础,安全是宽慰,社交是理解,尊重领悟,自我实现是追求。

     爱情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情感需要的集合。

     “多喝热水”之类的瞬时关心,甚至都不能用“廉价”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套路起来没有成本,屏幕那头是否有丝毫关心根本无从知晓。

     电影《Her》中,电脑操作系统“萨曼莎”用磁性的嗓音温暖了男主角的生活,“她”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开起玩笑来得体又大方。

     可是“萨曼莎”不能满足人的欲望,更满足不了爱情共生的成长。

     周国平说:对于那些我们爱到深处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心疼。这种心疼源于我们都如此渺小地存在在这个世间与命运里,无能为力,孤苦无依。

     情深至此,无助的情绪,岂是微信就能消解的。

     时光一去不回,彻夜打字畅聊,不如静默相伴。

     - 6 -

     某社交软件的COO曾写信邀请贾樟柯掌镜拍广告,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的问题始终要靠人来解决,依靠自渎、思考、娱乐,仅仅能消解片刻的虚无,但只有与人的互动交流才能打磨出生命的弧度。”

     这是网络时代的孤独。

     初识,“有雨记得带伞”,“一定按时吃饭”。

     屏幕亮起的瞬间,你恰好也正在偷偷地想ta。

     熟知,“今天我得加班”,“亲戚又来借钱”。

     烟火气占据多数时间,甜蜜的话反而不习惯。

     相厌,“那你看着办吧”,“我无所谓”。

     颤抖的泪滴在屏幕摔成八瓣,拽长了袖子却怎么都拭不净水纹。

     分开,“就到这吧”,“我们还是不合适”。

     平静地修改ta的备注,才发现,微信标签下面的电话号码,如此陌生疏远。

     社交软件让情感慢慢分裂,推着亲密关系向背道而驰的方向远行。能脱口而出“喜欢”二字的人很多,用行动证明的却很少。

     网络正在替代生活的今天,感情中最美的,还是能互相直视却不尴尬的眼睛。

     别再说什么距离产生美,囿于方寸屏幕间的谈情说爱,不足以称为相恋。

    

     推荐一个好看、时髦的公众号

     所有漂亮有气质的仙女都关注了!

     长按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

    

    

    

    

     - 作者 -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作者:槽值小妹,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段子的女神,既能提笔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立志写认真有情调的文字,做心中有温度的小女子,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4)微博@槽值。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