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静读一本书
2019/4/3 22:33:47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养育的选择》。

     《养育的选择》

     作者:陈忻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八岁的朱尔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挑妈妈》,曾走红网络,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稚嫩的语言,有趣的想象力,流露出对妈妈无限的爱,感动了无数的网友。其实,父母与子女相遇,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是需要我们好好珍惜的缘分。孩子对父母是无条件地爱和信任,父母对孩子们呢?是否也是如此呢?

     有的父母说:“我们奉行快乐教育,上小学前什么兴趣班都没报,怎么上小学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业跟不上呢?”

     有的父母说:“我们希望孩子面对挫折时,能表现出坚忍不拔的品质,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困难,为什么他越来越胆小了呢?”

    

     还有的父母说:“都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总是夸奖孩子‘好棒!’结果孩子却不愿意接受任何有挑战的事情。”

     相信这些父母都是无私地爱着孩子,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为什么事与愿违呢?今天《养育的选择》这本书能解答这些困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忻的《养育的选择》。

     ⒈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很多妈妈有这样的疑惑:我家宝宝送幼儿园一个月了,每天早上还是会大哭,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家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会害怕,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大多过于紧张,总是担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其实,父母对安全感存在一些误区。

     诚然,安全感确实挺重要的。

     小宝宝的安全感从信任妈妈开始,是从妈妈的呵护中得到的。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安全感,妈妈就会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的情绪会更加稳定,行为也更为积极。

     但不能因此把孩子哭闹害怕都归咎于安全感的缺乏,也有可能是孩子正常的发育表现。比如:6个月到两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依恋明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所以,6个月到两岁的孩子,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现象。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妈妈的拥抱和陪伴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首先是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6个月之前的宝宝,啼哭都是因为生理或生活的需求,比如饿了会哭,拉了会哭,害怕会哭。父母听到哭声,要及时满足他的要求,饿了喂奶,拉了换尿不湿,害怕了就抱抱他。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孩子能从妈妈的拥抱中感受到信任和安全。

     其次,主动陪伴孩子。

     孩子6个月到两岁期间,是大部分宝宝分离焦虑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孩子特别黏人。有些妈妈心生抱怨,想让孩子独立一些,让他们自己去玩,结果孩子反而更加黏人。解决孩子黏人的正确办法是主动陪伴,比如讲故事,玩游戏,与他交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是爱他的。

    

     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她在做饭,孩子由舅舅陪着玩,但孩子还是走到厨房让妈妈抱。妈妈拒绝了,关上了厨房门,宝宝大哭。肯定有不少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会同这位妈妈一样,拒绝拥抱孩子,然后去做饭。

     陈忻博士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正处于焦虑期的高峰,渴望妈妈的关注和拥抱。陈忻建议,应该抱一下宝宝,开着厨房门,让孩子自己玩,并且告诉他玩十分钟后妈妈会再去抱他一下。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感到焦虑,反而更能体会到妈妈的关爱。

     第三点,提供安稳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

     6个月后的宝宝,好奇心更强,他们通过触摸、探索来认识这个世界。父母应该尽可能提供安稳的环境,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比如剪刀、厕所清洁液等,把桌子的四角套上圆形防撞角,把放药品的柜子扣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积极地去探索。

     可见,安全感的建立和亲子关系息息相关。

     亲子关系越亲密,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强。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提供安稳的环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⒉

     学习是越早开始越好吗?

     脑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生的头三年,婴幼儿的大脑发育突飞猛进。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脑细胞,神经脑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突触。婴儿听到、看到、闻到、触摸到的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细胞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这些突触在两三岁时是成人的两倍,在三到四岁时达到顶峰,之后根据各自体验慢慢修剪,便于信息传达得更准确、有效和快速。所以说,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一生健康和能力的基础。

     既然3岁前的大脑发育如此重要,那是否越早开始学习越好呢?陈忻博士认为,早教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心理学家皮亚杰把0-2岁称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宝宝到处摸、到处跑,喜欢吃手,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这个阶段不要让孩子学习看图识字、画画、数学等技能,应该先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让他们操作各种物品。

     越早开始学习一些目的性强的技能,反而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父母充满爱的照料才是他们体验世界的基石。

     另外,看电视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习,2岁以内不建议看电视。很多父母说,看了电视,宝宝学会了唱歌,知道吃饭前要洗手,就觉得看教育类的节目对宝宝有益。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媒体,不论是当背景播放的电视,还是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教育工具,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目前没有找到任何有积极效果的证据,却极有可能有着潜在的伤害。两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把电视中画面与现实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电视只是杂乱无章的信息。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宝宝为什么“喜欢”广告呢?一到广告时间,宝宝就会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看。这是因为广告非常短,而且音乐变化比较大,成功地吸引了宝宝的好奇心。宝宝并非喜欢看广告。并且,长期把电视当作背景,会影响宝宝专注于做一件事情,阻碍他们和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岁,忽然喜欢画画了,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对画画很有天赋,考虑是不是到了画画敏感期。陈忻博士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画画敏感期,也没有证据说明三四岁是画画的最佳时期。相反,很多画家都是很晚才画画的。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有可能有几年的时间,并不是稍纵即逝。以说话为例,在头几年里,如果每天在母语的环境里,很容易就学会了说话。但如果孩子被剥夺了学习语言的环境,直到六七岁才生活在语言环境中,照样也可以学会说话。

     学习,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0-2岁的孩子,还是以发展精心动作为主,尽量不看电视;三四岁的孩子不要掉进敏感期的陷阱,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应该以引发孩子的兴趣为主。

     ⒊

     规则是教养而非禁止

     一说到规则,有的父母会很反感。受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认为规则就是束缚、禁止和反抗。因此,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总是说:“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懂事了”。谁料到,在没有规则中长大的孩子,上了小学后,不遵守纪律,上课随意走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业也不优秀。

     其实,是父母误解了规则的含义。

     规则并非束缚和禁止,而是孩子的教养。规则帮助孩子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懂得安全的边界,建立学习习惯。

     比如,吃饭时孩子要自己坐在椅子上,养成习惯后,就会避免出现大人追着孩子喂饭的现象。

     再比如,游乐场的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同样的,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年级才能实现在时间和学习上的自我管理。

     制定规则有两个原则,一是不制定做不到的规则,比如让5岁的孩子端正坐一节课,根据孩子的身体发育特点,5岁的孩子可以不打断别人说话,但是一直坐着就有点困难了。二是规则越具体越好。比如,你要勤奋学习,就不如做作业不要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要干扰别人、做完以后及时交给老师等,这些规则更具体。

    

     规则制定完了,父母如何执行呢?陈忻博士认为要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举个常见的例子,一个妈妈带两岁的孩子去朋友家玩,到了离开时,孩子很喜欢一辆玩具车,非要带走。妈妈很坚持原则,别人家的东西不能要。孩子哭闹,妈妈也不生气,一直在讲道理。孩子最后哭累了,把玩具还给了朋友。妈妈很温柔,也坚持了原则,但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妈妈可以换一种解决方式:对宝宝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车子,可是,你看车爸爸和车妈妈都在这里,我们把它送到爸爸妈妈身边好吗?”如果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和理解的方式赢得孩子的合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相信了解了规则的意义和执行的原则后,很多父母就不会认为规则与自由是矛盾的了。

     规则不是禁止和反抗,而是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懂得安全边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⒋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孩子最不善于隐藏情绪了,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说笑就笑,说哭就哭。笑的时候像个小天使,哭的时候像个小魔王,爸爸妈妈讲什么道理也不听。很多父母很是头疼。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呢?陈忻博士给出了情绪四步法。

     首先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成人能轻而易举知道自己是何种情绪,可是婴儿有了情绪,却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种情绪。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并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说,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了;你流眼泪,这是伤心了。你学游泳没有弟弟好,不开心,这是嫉妒。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介绍情绪的绘本,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其次是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情绪,不仅仅是接纳,还要让孩子感觉到情绪的合理性。

     比如,陈忻博士给4岁的儿子小宝洗澡,小宝洗完后特别不配合,还想再洗。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不配合,家长怎么办?有的妈妈说规矩最大,洗完澡就得穿衣服,哭也要穿;有的妈妈心软,就让孩子接着洗,可是洗了10分钟还不穿衣服怎么办?有的妈妈跟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一直在哭。

    

     陈忻博士开始也给小宝讲道理,小宝哭得厉害。她转念一想,何不用共情的方法。于是对小宝说:“小宝啊,你喜欢玩水和小鸭子,是不是啊?”小宝马上就不哭了。陈忻博士正好说中了他的心事。接着他说:“妈妈不让你洗,你是不是不开心?”小宝回答:“是的。”然后陈忻博士马上说:“我们洗一次就够了,洗多了皮肤会发痒的,我们明天接着洗好不好,继续玩小鸭子?”就这样,成功地说服了小宝。

     第三,让孩子学习恰当地表达情绪。

     陈忻博士说,发泄和表达情绪有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如果孩子生气了,可以告诉他:“生气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把生气表达出来,心情就好一半了;也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负面情绪随烟跑了;或者可以打沙包,发泄情绪。

     最后,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认同和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后,孩子很快平静下来。但有时候,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还得启发孩子,解决问题。

     例如,孩子的玩具坏了,妈妈说:“玩具坏了你很伤心,对不对?”然后拥抱孩子。很快,孩子会平静下来。接下来,你要启发孩子,玩具坏了怎么办?妈妈可以说:“玩具这个功能坏了,别的功能还能玩。”还可以提醒孩子:“找爸爸来修下。”总之,要启迪孩子,遇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

     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疏导的老师,学会运用情绪四步法,帮助孩子慢慢学会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对他今后入园,以及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都大有裨益。

     ⒌

     让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太“听话”真的好吗?以前,父母说孩子听话,是真的夸奖孩子,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这里所说的“听话”是无条件地顺从父母,这样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潜能的激发。这种“听话”是我们反对的。这样“听话”的后果是,孩子没有主见、独立性差。我们倡导的是,不希望孩子“听话”,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认真听孩子讲话,尊重他们的意见,反过来,孩子也尊重父母,愿意倾听。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总是不在意孩子说的话。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委屈不说,久而久之,也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父母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去练习孩子倾听的能力,比如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妈妈马上带你出去玩,请你等在门口,让妈妈带上钥匙。”“把这些玩具收到盒子里。”也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让指令变得有趣。比如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们说:“小朋友,我们要开火车了。”这比“要排队”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力。

     孩子学会倾听后,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完全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指令,那不就成为“听话”的孩子了吗?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慢慢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育儿的路上充斥着各种理念和方法,因此困惑也很多,陈忻博士解答了很多这样的困惑。她告诉我们,无论多少方法,万变不离其宗,要尊重儿童普遍的发展规律,观察和满足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的选择,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孩子不是“照书养”的流水线产品,而是有自己独特性的个体。父母在把握大原则的前提下,要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培养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孩子。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点赞的人,都很好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