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业市场到底多大?——8万亿的预期与现实
2014/6/25 医药经济报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如果健康服务业集中在医疗服务业,我认为空间可能没有那么大。”

     近日,在飞利浦主办的民营医院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论与政策专委会秘书长陈秋霖给在场的众多民营医院负责人泼了些冷水,“希望业态能够更冷静地思考一下。”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论与政策

     专委会秘书长 陈秋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医院管理处处长 王海涛

     有没有8万亿

     去年底,国家吹响健康服务业的号角,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8万亿是个什么概念?是如何计算出来的?陈秋霖分析道,官方并没有公布,但从文件所提到的几条任务,主要是围绕医疗开展的。

     从目前的实践看,投资的主要领域也是医疗相关行业。至2020年,中国的GDP大约是80万亿~100万亿元。假如健康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万亿,相当于占GDP的8%~10%。“这里可能套用了卫生总费用的概念,也就是希望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能达到欧洲水平。”而公开数据表明,2010年低收入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平均比重为6.2%,高收入国家该比重平均为8.1%,一些发达国家超过10%,美国高达16%;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该比重分别为9%和8.9%,中国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不足6%。由此可见,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8%~10%的GDP占比在中国是否可行?陈秋霖抛出一个看似不难的问题——中国看病到底贵不贵?“如果说看病不贵,老百姓看病贵的感受为何如此之深?如果说在中国看病贵,为什么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如此之低?”

     在他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GDP具有投资多、消费少、资本收入多、居民收入少的鲜明特征,对老百姓而言,收入和消费才是关键。

     有统计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占最终消费比重已超过10%,远远高于其占GDP比重。在2010年的国际排名中,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的排名是148位,远低于按人均GDP的全球排位,而卫生总费用占总消费的比重已达全球第52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低,老百姓已然觉得看病太贵的原因。

     “市场空间不能用卫生总费用GDP占比这一指标去算,对于8万亿的预测,需要谨慎对待。如果说健康服务业只着力于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8%会超出整个社会的承受力,那么问题会更大。”陈秋霖如是说。

     并非不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由于健康服务业尚存在未开发和统计进入卫生总费用的部分,8万亿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陈秋霖指出,中国的长期照护和养老健康服务未统计进入卫生总费用,而这部分以往大多由家庭承担,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如果这块能发展起来,8万亿的目标或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康复、养老、医养结合成为现阶段国家政策推动的重点的原因所在。”按照40号文件的提法,健康服务业的定位是“提升服务业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促进健康服务业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主题。

     在政策推动下,包括养老、康复在内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投资者尤其看好高端医疗和专科服务,预计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案例和金额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在总量和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新增民营医院1372家,其中由公立医院改制308家,使民营医院总数达到8437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38.40%。然而,公立医院诊疗人次为20.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0.7%),民营医院仅为2.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3%),差距巨大。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指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数量有相当比例,但多为门诊、诊所或者规模较小的医院。“中国医疗市场上,营利性机构所占份额偏低,规模小、设施差、技术力量薄弱。”王海涛认为,社会资本办医的机遇在民营三甲医院,比如武汉亚心医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等。

     针对当前社会资本办医投资热,陈秋霖表示:“民营医院能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决于民营医院、社会办医能否完成政策上所定义的‘三条改革目标’——增加供给、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如果说都去买医院的话,这增加的供给增在哪里?”

     “目前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盛景,过去30年何曾见过?在上一轮经济泡沫带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时,我们见过这种局面。这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房地产泡沫就是这么起来的。”陈秋霖指出。

     ■本报记者 李佳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