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人剥离 有人加码,糖尿病领域为何现“围城效应”?
2014/12/29 医药经济报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正是对“围城”最形象的诠释。在医药产品的细分品类中,糖尿病市场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围城效应”更加明显。日前有消息显示,百时美施贵宝(BMS)和拜耳均在尝试为糖尿病业务寻找出路,计划从企业发展战略中剥离非核心业务。围绕外资药企近期糖尿病业务的调整,国内的市场格局或将发生新的变化。

     业务转型阵痛

     BMS计划放弃糖尿病市场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3年12月,BMS便以超过40亿美元的价格向阿斯利康转让安立泽、百泌达、艾塞那肽、达格列净等全线糖尿病产品的全球独家所有权,而在最近发布的全球战略中,BMS方面也明确表示将在糖尿病市场“急流勇退”,并转型为“多元化的特药生物制药”企业,专注肿瘤、心血管、肝炎等领域,着力研发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创新药物。

     无独有偶,低调剥离糖尿病业务的还有德国制药巨头拜耳。据悉,拜耳在相继并购云南滇虹及默沙东健康消费品业务后,已经跃居OTC领域全球第二。目前,正在考虑出售旗下糖尿病设备业务,所得资金或将用于收购动物保健公司Zoetis,从而在同礼来争夺世界最大动物保健公司时拥有更多筹码。

     坚持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统一符合辩证法的客观规律。百时美施贵宝企业事务部经理陶锡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剥离糖尿病等非核心业务是BMS的全球整体战略,旨在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截至2013年,公司旗下五大糖尿病药物创造了16亿美元的销售额,约占营业总额的10%。中国市场纵然有巨大的潜力,但国内市场运行必须服从于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从非核心领域整体抽身将更有余力聚焦核心领域。”

     大船难掉头,大业务的调整同样需要决心,千余人的裁员规模对于不过2000人的BMS不可谓不痛。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指出,外资药企的业务和结构调整,通过剥离、兼并和收购,核心领域将得到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国内糖尿病市场仍未进入成熟期,而是刚刚进入规范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基层市场井喷以及政策层面的放开,糖尿病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市场竞争也会趋于激烈,外资药企的战略也必须不断适应国内市场变化,通过资本运作打造核心业务产品集群将是新时期的竞争策略。”

     产品群效应显现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放弃糖尿病领域显然是不应该的。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糖尿病患者,而在糖尿病发病率增长及加速年轻化的趋势之下,基础需求依旧庞大,糖尿病药物及器械市场仍大有可为。

     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春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随着医保支付政策的调整,以及社区基层医疗首诊的推行,慢性病治疗逐渐不需要到大医院,以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用药基层市场会越来越大。“中国的创新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应重视产品深化,围绕核心品种持续不断地进行学术宣传和推广。此外,国内糖尿病用药生产企业所面对的挑战也是趋同的,非核心治疗产品、品种过度单一的企业或将被边缘化,围绕糖尿病核心领域,我们也将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并购或参股新品种,打造慢性病产品集群。”

     外资企业借助资本杠杆推动业务结构整合屡试不爽,有企业剥离糖尿病业务,自然有企业整合资源加码布局。今年上半年,默沙东在中国杭州的新药厂正式启用,为糖尿病等核心业务上马全新生产线,并与辉瑞、安斯泰来就糖尿病新产品体系加紧合作;赛诺菲与美敦力也结成联盟,整合双方在药品和器械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产品组合。

     三诺生物董秘黄安国认为,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远超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糖尿病药物和器械市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无论是口服药物、胰岛素还是血糖仪等器械,国内糖尿病企业均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应对竞争的能力也在增强,且国内糖尿病市场占据全球糖尿病市场的份额还不大,仍具有极高的成长性。面对国内竞争,契合市场需求、贴近患者需要的产品组合或服务组合将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器械与药品企业整合、药品企业之间整合或器械企业之间整合,发挥产品群的优势,不会是外资药企的‘专利’,国内企业也必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本报记者 张蓝飞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