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啦…奔跑吧,产业 | 2015元旦特刊
2014/12/30 医药经济报

     文/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 陶剑虹

     经历了16小时的飞行,广州到西雅图,我从中国南方的炎夏步入美国西北部的初秋。长夜未眠,聆听太平洋墨蓝的潮水吟唱,浩瀚的星空与城市的灯海融合,难以褪去它那抚慰人心的力量。曾经这个城市因为伟大的微软传奇一直令我神往,如今走近它,却让人感觉暮色沉沉。不可否认,微软创造了PC互联网的辉煌,但他错过了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擦身而过,越经典越容易被覆盖,越崇高越容易被粉碎,一个时代的黯淡,终将孕育下一个时代的黎明。

     这一幕,发生在2014年的9月。3个月后,那一刻的感触,又一次闪现在我的脑海——窗外,花城广州迎接新年的灯火辉煌,传统纸媒的伙伴们或许都在为新年特刊挑灯夜战。无可回避的是,我们的笔尖还在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之时,微信却能直接地“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虽然不会自诩微软公司般的高、大、上,但同样有专注的精神和沸腾的创新欲望。早在2013年的4月,《医药经济报》就率先开辟了中国医药产经大报首个微信公众平台,联袂产业主流群体从线上到线下展开融合式创新,开辟专业媒体与主流人群智慧分享的O2O模式。我们相信很多人会在2015年的晨光中,用指尖点开《医药经济报》送出的新年祝福,为着一份温暖的期待,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享受这不眠的夜晚。

     2014年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之下匆匆而去。阿里神话、QQ帝国、百度巨人,真实的诱惑,散发出空前的魅力,过去不再成立,未来看不清晰。何去何从?你在何处,都在网上。笼罩全球的互联网,轻便地伴随着每一个自由的人,移动起来的就是不可估量的需求和创造。今天,在世界任何一个连接互联网的角落,无数拥有梦想的人,当然也包括每一个医药人,都在不断地刷新体验。创新,作为医药产业的灵魂,不再拘泥于系统的经验,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今天,你所不习惯的奇思妙想,可能正是人类智慧山顶上的黄金。一个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互联网拥有试图笼罩一切的力量,不可阻挡地涌动起新的浪潮。

    

     观潮:追逐风口的震撼

     面对互联网巨头言必称颠覆的恐吓,不必惊慌失措,医药坚守创新的根本,互联网就是我们飞的翅膀

     这一年,你听到最多的言论就是“互联网将会颠覆包括医疗在内的17个传统行业”。什么是颠覆式创新?创新的目的从来就不是破坏,而是让事物更加美好。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创新很少源于漫无边际的思考,多是来自对事物本源或本质不懈地挖掘和探索,来自于对传统逻辑、惯性思维的质疑和思辨,来自对常人熟视无睹现象的好奇……从这个意义出发,医药始终在创新的行业。

     人类从不停止探寻生命的本源,例如,在对癌症、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开发中,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机理被应用在药物研发中。全球上市的替尼类小分子药物已经超过30个,最畅销的20个药物中有6个是单克隆抗体,未来创造抗癌药市场高峰的将是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靶向抗癌药物。已批准上市的罗氏的厄诺替尼、勃林格殷格翰的阿法替尼和GSK的曲美替尼,都有专属的生物标记物筛选试剂盒,一个抗肿瘤个体化治疗时代的来临。在糖尿病用药领域,虽然BMS等大公司宣布退出这个成熟市场,但全球4亿多的发病人口中,中国就有1.14亿人,庞大的需求依然驱动不少中国公司推进糖尿病用药的研发。在2017~2029年间,将有7个DPP-4抑制剂专利到期,目前依然有6个糖尿病原研药还没有国内企业仿制,这些就是机会的窗口。尽管糖尿病用药领域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红海,但是有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上市,不失为患者的福音。毕竟促进人类健康,是产业互联网时代医药行业不可能被颠覆的核心价值。

     医药产业一直不传统,始终在自我颠覆中把创新做到极致。生物医药行业更是国家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互联网巨头言必称颠覆的恐吓,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医药坚守创新的根本,那么,互联网就是我们飞的翅膀。

     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慢周期中,医药行业前进的步伐也慢了下来。2014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15.8%,利润增长12%,预测2015年这两个指标还将分别下调到15%和11%。我们醒在梦中。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在结构调整中依然有很多痛点。2015年是医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相比规划的预期,差距还很大。规划中,医药工业百强集中度要达到50%,但目前只有45%;流通百强集中度达到85%,但目前只有64.5%;连锁百强集中度达到60%,但目前仅有33%。多、小、散的格局下,部分子行业依然在以牺牲环境和简单的大生产维系,根本无力跨越产业互联网的门槛。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医药的“制”强不息也崭露头角。中国制剂企业国际注册认证大踏步前进,已达到欧、美、日和世界卫生组织GMP认证的国内企业有近50家,有10余家企业、30多个产品成功申请美国仿制药ANDA。中国原料药获得EDQM COS认证463个。互联网可以抹平国别市场的边际。早在2000年,我采访广交会时,铺天盖地的阿里巴巴纸质广告就曾让我心生闪念,或许未来中国医药进出口将全部在网络上实现,而15年后,这一天越来越近了。中国现正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战略构想,中国制剂在新浪潮中将迎接更多扬帆远航的机遇。

     互联网对于医药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新引擎。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袭来。工信部与中国工程院正在酝酿“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代表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2014年,中国制药工业历史性地完成了新版GMP认证,制药业质量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当前,企业经受着人工成本上升但盈利水平下降的“刘易斯拐点”,那么,未来,智能制造离制药企业有多远?你敢大胆地去设想这样的画面吗?就在10年之后,制药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社交网络里一样沟通协作。工厂拥有智能移动、智能物流和智能系统网络,从生产到最后的产品回收服务,都能实时监控。不要以为这是海市蜃楼,在制造业殿堂级的德国,科学家已经构想并设计着将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我们离这样的愿景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弄潮:直面冲击的汹涌

     未来,我们可以断言,互联网并不创造绝对的死亡,而是为变革者的新生提供天地。互联网的能量,体现在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

     2014年,成本负担加重、效益增速放缓、国际竞争加剧,医改出现市场化转向,药价改革激起跨年热浪。2015年,2700多种医保药品将全面取消政府定价,由医保部门制定医保支付价,医疗机构对中标药品实行进院前的议价。尽管配套措施尚无头绪,一些争论还没有定论,一些人似乎还没有缓过神来,变化已来到跟前,这是永恒的常态。

     新常态下,谁可以站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上?谁是可以飞在浪尖的“轻”公司?

     坚守专业化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依然是首选。《财富》500强的名单上,全球最伟大的公司87%都是专业公司。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真正获得持续成长的企业,例如联想、华为,也是专业领域的冠军。专业源自创新,中国医药企业对创新投入加码。目前,142家医药上市工业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3.9%,制药百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2.9%,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1%~2%有所提升。专业化企业有3个特征,它们都是本领域的第一或者第二,例如腾讯的“微信”就完全不在乎阿里的“来往”。第二个特征是技术控制。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权,这一点正是中国仿制药企业的软肋。国内正处于从me-too向me-better的过渡期,未来要兴起me-only,尤其是拥有全球技术背景的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美国FDA对生物类似物的审批态度有所缓和,中国在2014年10月也开始对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成长型药企已经将单抗药物的研发布局做到了全球。海正药业研发阿达木单抗的仿制药安百诺;复星医药从国外引进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类似物;双鹭药业与加拿大公司合作研发疫苗和抗体;万乐药业与韩国公司合作,引进9种单抗;和黄医药牵手礼来研发直肠癌药物;百济神州也将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转让给默克公司。专业化的第三个特质就是专注性,研发驱动型药企也是我国制药百强的中坚力量。2014年申报1.1类化学药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近50家,包括恒瑞、豪森、齐鲁、科伦、先声等百强企业在内,共申报了58个1.1类新药。在中药领域,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绿叶集团的血脂康胶囊和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都在申报美国FDA认证,现代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加速。

     颠覆式创新的鼻祖彼得·德鲁克告诫企业:唯有经历两次成长危机的企业,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业。为提早规避成长危机,成熟的中国医药企业选择加快转型升级。例如从传统原料药制造,提升到特色原料药订制,进而向国际化品牌制剂生产与出口转型。在这方面,华海药业走在了前列,拥有13个通过FDA认证的制剂产品。国药、哈药、上药、华鲁等大国有集团不断完善体制改革。一些中小型上市公司积极通过并购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进入高估值新兴子行业。例如,主业为制药装备的楚天科技收购制药用水设备龙头企业新华通,以造影剂为主的北陆药业收购纽赛尔生物加码细胞检测治疗行业,以抗生素为主的仟源医药收购恩氏基因获得婴儿基因保存等技术。企业热衷通过收购获得新产品,如京新药业,收购广东益和堂获得多个独家品种;红日药业收购天津康仁堂中药配方颗粒等。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快跑的企业,可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必然带来渠道的扁平化,微信对渠道商就是一种颠覆。一批传统保守的流通企业会在竞争中出局。互联网新政下,非药品已经可以逐步实现制造企业对消费者的网络直销。广药集团、云南白药都在谋划他们的网络大健康平台。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一触网,就在网购的狂欢中大有所斩获。流通大佬正加快零售O2O的布局,九州通联合1万家药店开展O2O药急送;一心堂耗资6000万元购买信息化电商系统,实现网上健康商城和自营门店OTO对接。

     互联网让普通人也成为渠道,要求更加呵护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甚至包括一个药品的给药方式,也要更加人性化。这一点触动药物新剂型开发的革命。例如胰岛素制剂,为减少病人常年注射的痛苦,诺和诺德、MannKind等专业化公司已经在研发口服速效胰岛素制剂;在特别需要呵护的儿童用药领域,目前国内有9成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类似于葵花药业、达因药业等专注儿科用药的企业可以有所作为。

     展望产业互联网时代,在生产制造体系,药物研发将推进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在销售物流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是主要趋势;在融资体系,由产业园区向“在线产业带”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结合,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健康行业和其他消费品行业的融合,必将点燃一系列新的爆发点。可以预言,互联网并不创造绝对的死亡,而是为变革者的新生提供天地。互联网的能量,体现在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

    

     心潮:萌动创新的澎湃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的温床,所有如蒲公英般飘散的、萌萌的创意,一旦接壤其中,往往就是全球医药花园中参天大树的最初

     互联网一直是片矛盾的海洋。它在45年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影响全球的波澜,史无前例。然而只有在突然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在整个中国都被阿里上市创富的天文数字所鼓动的时候,不要忘记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始于硅谷的那场危机。那时的硅谷,无论是在校的或者刚毕业的学生,只要你拥有一个互联网的创意,就能轻松地凭借一份简单的企划书获得可观的投资。以果敢与理性著称的风险投资家们,在那股前所未有的气氛中,变得盲目而疯狂。从1996年开始,硅谷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每天都会新增620位百万富翁。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1996年,互联网产业的风险投资额占当年风险资本总额的60%。但真实的剧情在2000年惊天逆转,那年3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在长达两年时间里,狂跌78%。7500亿美元的资产和60万个工作岗位蒸发,只有不到一半的网络公司活过了2004年。

     辉煌的泡沫盒破碎,是互联网这个新生命能量的另一种表达。如今的中国,也迫切需要思考如何能绕开这样的危机前期。行业圈内确实很热衷谈论互联网思维,很抽象,似乎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有点蛊惑,却偏偏让人感觉很前卫,趋之若鹜。殊不知,历史是可以重复的,本世纪初美国互联网的哀鸿遍野很有可能再次上演,当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热度正酣,泡沫已经初现。当下的中国,在医疗投资领域,投资者揣着钱袋纷至沓来。阿里健康也雄心勃勃地放言自己将让医生在30年后找不到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吗?

     难忘2014年,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束手无策,至今,对病魔的恐惧仍未消散。WHO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存有效的抗菌药仅有96只,比2000年又减少了17只。“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一位医生特鲁诺墓碑上镌刻的铭文。这句名言穿过时空与国界,至今仍熠熠闪光。医学仅仅是“有时去治疗”,因为面对庞杂的疾病,医药能够真正解决的极其有限。互联网科技肯定会对一些现有治疗或诊断手段产生颠覆,但药物作为医生对抗疾病的武器,需要专业团队的研发、生产、配送和指导使用,更需要设计和监督执行一系列严格监管的政策和高度透明的法制体系,而这一切的核心主体依然是人。互联网时代,医药人是医疗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他们对生命奥秘的无尽探求,对患者的个性化诊治,才能积累医疗大数据,进而为医疗互联网科技提供创新的源泉;他们是未来智慧医疗革命的大脑、眼睛和良知。

     如何做到心在云端,脚踏实地。大型制药公司63%的新药都源自公司外部,并且像艾伯维这样的专业处方药研发企业,已经开始联手谷歌风投,与互联网大佬一起开发抗衰老药物。艾伯维看中的是谷歌拥有的医疗大数据储备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谷歌公司正用99美元的低价格,推广它的基金鉴定服务,藉此积累基因数据,成为未来新药研发筛选的强劲后台。国内的石家庄零售龙头新兴药房通过与阿里健康的合作,每天可以获得1000张手机订单。这只是小小的甜头,在美国,APP早已成为CVS、Walgreens等连锁药店大佬的战略重点,他们的底气在于拥有庞大的零售终端,大量的专业医师和药师,CVS的门店中就配备多名药学博士;高度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还有这些零售大佬从不屑与对手打低价战。对比这些,中国的零售药店要想在网售处方药解禁之后借力电商赢得新红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跑。在实体药房都积极试水电商O2O的今天,我们很难再对传统的门店业绩增长有太多憧憬。复星医药在2014年岁末转让金象药房与复美大药房,收购苏州二叶制药,加码制药平台,这些举动,似乎在给医药企业未来的走向亮出一道底牌。

     未来,眼镜、手表、戒指、服装鞋袜等众多可穿戴设备开始重新武装我们,同时在24小时记录我们的血压、心跳和体温;微型芯片会植入我们的皮肤,流进我们的血液;网络可以依据用户的搜索浏览记录,迅速准确地判断流感的传播方向;云端收集全球罕见疾病信息,让医生获得足够的数据,寻找解开医学难题的密码。新药研发者可以联合游戏开发者,通过网络即时收集临床试验参与者的数据。我们相信有关互联网的种种大胆的预测皆有可能,正如科技控美国《连线》杂志所描绘的,互联网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机器连接,成为一个更大的结合体和孵化器。这是一个创新的温床,所有如蒲公英般飘散的、萌萌的创意,一旦接壤其中,往往就是全球医药创新花园中参天大树的最初。创业者的好奇心与信念,如同墨蓝海面上闪现的一抹光亮,在医药产业的天际,永远不会消散,引领我们快意奔跑。

     2015年,晨曦微露。山重水复的遥远就在眼前,人与人最大的距离就是没有WiFi。今天的你我,只要点开微信,各种心灵鸡汤就信手拈来,但所有的悸动与颤栗依旧来自内心那些变幻莫测的云朵。大时代难以捉摸的浪花,涌动在脑海,人的思考可以有疑云密布的黑夜,但心灵没有黄昏,强者都是含泪奔跑的人。每一个生命奔跑的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韵味深长,严冬终将消失在雾散的海面。朋友,你可听到春潮的声音?那是新时代的敲门声,那是新生命的呼吸心跳声,那是中国医药人的共鸣声…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