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赵平:新条例着力减少医疗纠纷
2015/4/1 医药经济报

    

     人物名片

     赵平,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秘书长。

     1978年开始从事外科临床实践及研究工作,专业以胰腺、肝脏以及胃肠肿瘤外科为主。

    

     虽已卸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一职,但仍担任很多社会职务的赵平,对中国医疗界热点依旧十分关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不少与时俱进的意见和建议。

     近日,在中国第一家中美合作健康医疗转诊机构——北京RayBay丽湾国际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赵平就“两会”期间的医疗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热点之一是医疗纠纷问题;其二是职称评定问题。“两会”期间,国务院首次提及要在2015年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并首次表态“医生职称评聘不要搞‘花架子’”,引起了医疗界的共鸣。

     赵平介绍,原来中国对医生职称名额卡得很紧,教授都非常少,导致很多拥有真才实学的人上不去。而今天,教授、副教授太多,目前的状况已经是进退两难,职称名额收紧已经行不通,否则后面的人会很愤怒,因为规则已经演变成这样。国家没有办法,就实行先给资格,把球踢给了医院,让医院去评选符合教授资格的人。尽管这样,医学教授、副教授还是增长很快。这就造成了中国医学界人才梯队的变形,本来该是“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现在变成了“倒金字塔”,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授在贬值。“关于医生职称改革,虽然也有很多解决方案,但都行不通。”赵平称。

     其三是关于海外就医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就医机构悄然出现,也有一些患者选择到海外就医,对此,赵平认为,这给患者多了就医的选择。

     对话>>>

     新条例至少可解决一半矛盾

     医药经济报:当下医患矛盾日益紧张,2002年开始实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目前正在修订,在您看来,修订过程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赵平:目前医疗事故鉴定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医学会组织医疗技术鉴定委员会,二是通过法医的司法鉴定。这容易在实践中产生“二元化”,大大损害了医疗技术鉴定委员会的权威性。

     我曾多次参与主持医疗事故鉴定,发现有一些法医并不太了解复杂的医疗技术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判断患者有没有受到伤害,医疗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样表面上是对患者有好处,实际上却大大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这是因为,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多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医院正常秩序的扰乱,损害了患者的就医、诊断环境。此外,这样的“二元化”使得人们不信任医疗界,而这种不信任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其实,现时“二元化”的后遗症已经出现。患者四处求医,而很多医生为求自保,推诿患者,这都已经不是孤例,而是普遍问题。因此,国务院在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修订时也应该考虑上述问题。

     医药经济报:“两高”报告早就把医院纳入公共场所范畴,在修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时,再次强调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平:虽然“两高”报告中已经把医院纳入公共场所范畴,但在公安部门还没有这个意识。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公安部门还会选择性执法。所以,报告要反复强调,使人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中国医闹问题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人不懂得公共场所是不允许遭到破坏,即使被破坏了,也没有受到惩罚,所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反观美国,医疗纠纷不比中国少,但为什么几乎没有伤医事件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为,修订后的新条例应秉承预防原则,将着力点放在减少医疗纠纷、防止纠纷升级上,有效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果新的条例不能够减少50%的医疗纠纷的话,那么修订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条例修订之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反而更多,那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修订。所以,我认为,政府提出的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很好。这样处理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哪一方,而是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如果是医院的责任,医院必须负责,如果医院没有责任,患者也不能无理取闹。

     这种做法有两种意义:一是医院没有权利偏袒自己人;二是在第三方进行调解时,患者就不能再去医院闹。通过调解,如果是医院的责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双方在一个理性环境中平等对话,这有利于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医药经济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赴美治疗,这不仅仅因为美国医学技术发达,还在于医生资源、医院设备、最新药物等方面的优势。您觉得赴美就医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赵平:尽管国内的医疗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重症或者疑难病患者来说,国内外医疗水平差距及新药物、新方法的使用区别还是存在的,这成为不少人选择海外就医的内在驱动力。

     一般情况下,出国治病的患者会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远赴海外对于医生、医院的选择和预约问题;二是病历整理翻译、就医评估、入境签证等问题;三是出国以后可能面临接待、住宿、交通、翻译、就医陪同等的协调安排问题。在跨境就医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是相当大的困扰。举例说,普通的翻译知道“lung”是肺,但却不一定知道“pneumonia”是肺炎。对于病例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设计。

     医药经济报:患者处于哪种情况选择赴美就医比较好?

     赵平:目前来看,到医院就医的60%是小病,这些应该留在基层医院看,疑难重症主要集中在大医院。

     目前,我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中国的医疗实践机会远远高于美国,没有必要全跑到美国去看病。但是有两种情况也可以选择转诊到国外。比如在国内医院认为这个病人无法再继续治疗,这时可以选择去美国寻找治疗机会;另外在技术方面,有些还需要向美国学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三甲医院还会定期派专家去国外学习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本报记者 裘炯华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