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药明康德私有化欲破三重门
2015/5/7 医药经济报

    

     一是从CRO向生物药CMO的转型,二是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三是几大板块拆分上市。这是“对”的时间点,其私有化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当CRO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转型似乎是一个必然选择。

     4月30日,药明康德的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宣布,在其无锡生物药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美元的生物药生产工厂,新工厂将安装14个2000L流加式细胞培养和2个1000L灌流生产反应器,工厂建成后的产能已有一半以上被预定,这表明该公司在生物药领域完成了从CRO向CMO的转型。

     与此同时,在纽交所上市的药明康德宣布,由公司创始人兼CEO李革主导的财团向公司董事会提出私有化邀约,以每股46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流通股。4月30日,其股价就从前一天的39.51美元飙升至44.19美元。对此,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杨青以私有化正推进中、尚无更多细节可以透露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建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王进博士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的反应表明海外投资者对药明康德的认可,如果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会获得更高的估值,有助于实现公司多元化发展与创新梦。”

     子公司各挡一面

     谈到多元化发展,CMO可谓CRO的自然延伸,药明生物成立5年间规模不断扩大,新基地计划于2017年1月建设完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动物细胞培养生产设施,也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生物药生产工厂。

     近年来,药明康德的生物药板块保持每年30%~40%的增速,得益于生物药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技术实力。

     “公司生物药业务板块的研发团队达1000人,其中120多位是有默克、安进、基因泰克等跨国生物药公司工作经历的海归博士,具有欧美抗体研发、临床前研究、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前研究和报批经验,提供一站式服务。”据药明康德高级副总裁及生物制药首席技术官陈智胜博士介绍,药明生物每年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投入达到2000万美元,“未来5年公司生物药板块的研发团队将至少达到2000人。”

     “希望药明康德能给欧美的生物药产业留一些人才。”预定无锡新工厂一半产能的Amicus公司的相关负责人Paul Langevin在新厂区开工仪式上感叹药明康德吸纳高端人才的步伐。

     记者留意到,“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的提法在弱化。事实上,“药明生物”的规模已经可以独挡一面,而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合全药业”近日挂牌新三板。这些是否预示着药明康德会将包括“药明生物”在内的各板块业务逐一上市?

     “对”的时间点

    

     随着CRO行业增速放缓,药明康德、尚华医药等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自建团队和合作并购的方式,药明康德已经从化学合成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可提供全方位研发服务的公司,服务内容从临床前拓展到临床CRO、临床试验管理SMO以及商业化生产。

     公开信息显示,药明康德2014年以来开展了十几项合作与并购,业务布局主要围绕基因组服务和生产服务,但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今年3月宣布在费城新建CAR-T细胞治疗生产工厂后,甚至引发抛售。

     “药明康德私有化后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如果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至少能获得5~10倍的估值,这里有更多理解并支持其做大做强的投资者。”王进表示。

     据悉,沈阳三生制药2年前在美国退市时的市值是3亿美元,如今计划在香港上市,市值将达30亿美元;去年退市的先声药业或也将回归港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药明康德与跨国制药企业均有研发合作,美国上市的“广告”效应已达到,在海外估值偏低、国内创新药研发日渐崛起之时,选择私有化是“对的时间点”。

     除了服务业务范围的扩大,CRO都在积极开展对外投资,药明康德(WuXi Venture Fund)、泰格医药(泰福资本)、尚华医药等都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产品的项目投资,这一模式在昆泰等跨国CRO公司中已有先例。医药研发创业者在项目早期的融资压力得到缓解,获得CRO公司的投资后与CRO进行合作,部分研发费用“回流”到CRO公司,如果项目有进展可实现双赢。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