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陈冯富珍:分级诊疗成功关键在于全科医生
2015/9/7 医药经济报

    

     随着疾病负担从急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需要医生、政策决策者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发展全科医生台湾经验可鉴

     在本次会议上,陈冯富珍表示:“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良好的家庭医学和家庭医师体系与中国大陆推进的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制度颇为相似,因此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台湾地区的实践和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台湾家庭医生协会会长、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亚太区副主任李孟智分享了台湾家庭医学的经验。他指出:“目前大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已经具备雏形,现在要做的就是教育训练必须到位,让优质资源流通到基层。结构有了,结构面有了,过程操作得很好,只差把教育训练搭上去,把资源传递给基层医师。”

     从台湾的经验看,正是因为强硬的政策和大力投入,使得台湾的全科医生制度得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李孟智强调:“无论在什么医院,医生对患者的判断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在基层医院就给得少,在三级医院就给得多。当一名医生在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甚至三级甲等医院的诊疗费一样时,也许可以更好地推动医生到基层去,并促进全科医生发展。”

     推动分级诊疗,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医保支付机制,在台湾,施行的是分级支付。李孟智表示:“患者留在基层,首诊相信家庭医生,那么医保完全报销,不用自己掏钱。如果不经过基层就去二级甲等医院的话,患者支付10%;患者直接跑到三级甲等医院则直接支付20%。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科医学的发展。”

     去年,我国青海等地也在尝试推动分级诊疗,但结果使基层医院成为三级医院的转诊中心,没有实现其社区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对此,李孟智强调:“台湾有一个反向指标,指的是基层医院的转诊率,用于对基层医生的评核。基层医生要有判断病人病情的能力。”

     李孟智表示,发展基层医疗或家庭医生,但不能把病人都留在社区保健中心或者中心卫生院。100个病人中总有一两个是高危病人,需要通过分级医疗转接到挂靠的二级医院或者是中心医院。基层医疗不可能“当上帝”处理所有的问题,势必有一些是需要医院来支持的。所以这个指标称为反向指标,转得太少不好,转得太多也不好。一个社区健康中心应该有2%左右的转诊,100个人到中心来应该有2个是要转到医院去的,经过筛选,高危、重症患者转到医院。

     另外,政府还规定了相应的支付方式,鼓励人们在基层就诊。

     李孟智坦言,台湾的经验是收支相抵之后保留20%的发展基金,80%是回馈给中心同仁用的,大家干得很起劲,周末都来上班。这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方式。

     发展全科医学不当“二等公民”

     对于全科医生的作用,陈冯富珍指出:“有一个业界共识,即全科医生既要提供预防服务,也要提供治疗性服务,他们如果能对疾病进行早发现处理,不仅能为患者节省昂贵的医疗费用,更将极大地缩减住院时间。这一共识同样折射出全科医师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陈冯富珍认为,“必须首先着手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改变全科医生的‘二等公民’身份。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全科医生在医疗领域常常被认为是‘二等公民’或者是‘二等医生’,这种看法假如说在社会上得不到改变的话,我们的服务就不能推进。第二,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全科医生的薪水相对比较低,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而且必须作出快速的改变。政府部门要关注这些问题,而且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上,一定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革。”

     一位与会高层人士表示,从一线医生到社区居民,再到个别大医院的医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还不充分,有些人认为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技术水平不高,属于“二流”医生;也有些人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能治。他呼吁:“所有的医学院校要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临床医学系内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并在所有的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和三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同时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联合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以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再造,希望管理部门将全科医学发展列入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评的核心指标体系。”

     陈冯富珍认为,“就像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主要着眼于急性疾病的管理和卫生服务。但随着疾病负担的转化,从急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这种疾病的转型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来进行相应的转变,也需要我们的医生、我们的政策决策者来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编辑 徐水元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