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 春雷发响,蛇虫惊起,阳气振奋,大有作为
2018/3/5 南师国学堂

    

     南 师 国 学 堂品读国学经典,从这里开始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仲春时节开始。古人以为昆虫是被雷为了避讳,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至今。

    

     惊蛰代表了"生"的寓意,

     万物复苏!

     影响到大地,阳光,更有人类,

     真正的复活!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三候】

     初候桃始华

     次候仓庚鸣

     末候鹰化为鸠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鹰化鸠:鹰,鸷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传统民俗文化】

     祭雷神 / 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认为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雷神(lei shen):俗称雷公,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相传雷神生于古雷泽(故址在今山东菏泽)。

    

     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食白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力求顺应天时,以使凡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时节,万物萌发,正是春生时候!

     @编辑| 南师国学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同修|公众号平台已开通留言功能,

     欢迎同修师兄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也让我们做的更好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 南师国学堂 更多精彩内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师国学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