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汪丁丁:读懂内心的情绪和信仰,从这位泰斗的作品开始!
2018/3/14 23:17:08汪丁丁 笔记侠

    

    

     内容来源:本文为汪丁丁教授本文为湛庐文化出品新书达马西奥“情绪与人性”五部曲之《笛卡尔的错误》《当自我来敲门》所做的序言。原文标题:《从理性和感性走向演化理性——序达马西奥著作五种中译》。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封图设计 |Holly 责编| 清野

     2063篇深度好文:3148 字 | 5 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读书笔记·文化生活

     本文新鲜度:★★★★★+ 口感:白灼田螺

     哲学家麦金曾经质问:

     演化如何使生物组织之水酿出意识之酒?

     意识的本质至今仍是一个未被彻底解开的谜题,而产生意识的器官“大脑”同样令人感到困惑。好在,有这样两位脑科学研究领袖帮助我们向问题的答案迈进了一步。

     一位是有着“认知神经科学之父”之称的迈克尔·加扎尼加,他通过研究一类叫作“裂脑人”的病人,揭秘了左右脑分工模式。

     另一位则是神经科学界公认的研究领袖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这位学术水平指数比霍金还高的学者,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情绪在人类理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让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因此出现了巨大的转向。

     达马西奥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追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认为,达马西奥可与年长五岁的脑科学家加扎尼加相提并论,都被列为“泰斗”。因为他们分别揭开了“情绪脑”“理性脑”的谜团。

     让我们来看看,汪丁丁教授是如何评价达马西奥以及他的作品的?

     大约15年前,我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在友谊宾馆吃午餐,他来北京大学参加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的系列演讲活动。

     闲聊一小时,我的印象是,给这位实验经济学家留下较深印象的脑科学家只有一位,那就是达马西奥。其实,达马西奥至少有三本畅销书令许多经济学家印象深刻,其中包括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

     大约2011年,索罗斯想必是买了不少达马西奥的书送给他的经济学朋友,于是达马西奥那年才会为一群经济学家演讲,并介绍自己2010年的新书《当自我来敲门》。

     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我建议的直译是“自我碰上心智:意识脑的建构”。

     同时主持人希望达马西奥向经济学家们介绍他此前写的另外两本畅销书,即《寻找斯宾诺莎》(2003)和《笛卡尔的错误》(1995),后者可能也是索罗斯最喜欢的书。

     索罗斯总共送给那位主持人三本《笛卡尔的错误》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思想传统的“理性建构主义”宗师,所以哈耶克追溯“社会主义的谬误”至360年前的笛卡尔也不算“过火”。索罗斯喜爱达马西奥,与哈耶克批判笛卡尔的理由是同源的。

     脑科学家达马西奥,在我这类经济学家的阅读范围里,可与年长五岁的脑科学家加扎尼加相提并论,都被列为“泰斗”。术业有专攻,达马西奥主要研究情感脑,而加扎尼加主要研究理性脑。

     “情感”这一语词在汉语里的意思包含了被感受到的情绪。

     “理性”这一语词在汉语里的意思远比在西方思想传统里更宽泛,王国维试图译为“理由”,梁漱溟试图译为“性理”(沿袭宋明理学和古代儒学传统),我则直接译为“情理”,以区分于西方的“理性”。

     标志着达马西奥的情感与理性“融合”思路的畅销书,是 1999年出版的《感受发生的一切》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我的直译是:“发生什么的感觉:身体与情绪生成意识”。

     达马西奥融合理性与感性的思路的顶峰,或许就是他2018年出版的新书《生命的秩序》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我的直译是:“世界的奇怪秩序:生命,感受,文化之形成”。

     在与哲学家丽贝卡·戈尔茨坦(史蒂芬·平克的妻子)的一次广播对话中,达马西奥承认斯宾诺莎对他的科学研究思路有根本性的影响,甚至为了融入斯宾诺莎,他与妻子专程到阿姆斯特丹去“寻找斯宾诺莎”。

    

     达马西奥与他的妻子

     他在《寻找斯宾诺莎》一书的开篇就描写了这一情境:

     他和她,坐在斯宾诺莎故居门前,想象这位伟大高贵的思想者当时如何被逐出教门,又如何拒绝莱布尼茨亲自送来的教授聘书,想象他如何独立不羁,终日笼罩在玻璃粉尘之中打磨光学镜片,并死于肺痨。

     如果这两位伟大的脑科学家知道陈寅恪写于王国维墓碑上的名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能要将这一名言写在《寻找斯宾诺莎》一书的扉页。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对达马西奥产生的影响,不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晚年达马西奥的问题意识,很明显地从神经科学转入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再转入“文化”或“广义文化”(人类以及远比人类低级的生物社会的文化)的研究领域。

     文化为生活提供意义,广义文化常常隐含地表达着行为对生命的意义。

     最原始的生命,其演化至少开始于10亿年前的真核细胞。

     达马西奥和我都相信(参阅我2011年出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最早的生命是“共生演化”的结果。

     并且,我们都认为广义文化的核心意义是“合作”——我宣称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何以可能”

    

     巴鲁赫·斯宾诺莎

     达马西奥认为关于合作行为的“算法”是10亿年演化的产物,虽然,这样的广义文化将世界表达为一套“奇怪的秩序”。

     例如,在原核细胞的演化阶段(大约20亿年前),很可能“线粒体”细胞与“DNA”细胞相互吞噬的行为达成僵局,于是共生演化形成真核细胞,而这样的细胞,基于共生演化或合作,确实看起来很奇怪。

     他把这一猜测,写在 2018 年的新书里。

     不过,早在2011年,哈佛大学诺瓦克小组的仿真计算表明,在几千种可能的“道德”规范当中,只有几种形成合作的规范是“演化优胜”的。

     最原始的生命,例如由细胞膜围成的内环境,只要有了“内环境稳态”,只要在生存情境里有可能偏离这一稳态,就有试图恢复这一稳态的生命行为,不论是否表达为“情绪”、“意象”或“偏好”(喜欢与厌恶)。

     因此,生命行为或(由于算法)被定义为“生命”的任何种类的行为,可视为是“内平衡”维持自身的努力,物理的、化学的、神经递质的,于是,在物理现象与生命现象之间并不存在鸿沟。

    

     根据演化学说,在原始情绪与高级情感之间也不存在鸿沟。

     在融合思路的顶峰,达马西奥推测,从生命现象(“脑”和“心智”)涌现的意识现象,以及从意识现象(基于“自我意识”)涌现的“精神现象”,都可从上述的演化过程中得到解释。

     个体与环境的这种共生关系,不妨用这篇序言开篇提及的经济学家史密斯的表达,概括为“演化理性”,又称为“生态理性”。

     精神现象,在20世纪的“新精神运动”之前的数千年里,主要表达为“宗教”——个体生命融入更高存在的感觉以及由此而有的信仰,还有信仰外化而生的制度。

     在当代心理学视角下,任何生命个体,都需要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个体而言,最广义的环境是宇宙,或称为“整全”,中国人也称为“太一”。

     古代以色列人禁止为“太一”命名,因为,任何“名”(可名之名,可道之道)都不可能穷尽整全,于是都算“亵渎”。

     最初的信仰,就是对个体生命在这一不可名、不可道的整全之内的位置的敬畏感,以及因个体和族群得以繁衍而产生的恩典感。

     个性弘扬,抗拒宗教对信仰的束缚,诸如路德的改革,于是个体生命可以表达与神圣“太一”合体的感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归根结底,还是个体要处理它与“整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套关系是连续的谱系,从低级的细胞膜行为——称为“情绪”,演化为高级的信仰行为——称为“精神”。

     我认为达马西奥的这几本书,或许远比我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更容易读懂。众所周知,以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状况,优秀译文难得。

     谨以此序,为湛庐文化在这一领域坚持不懈的努力提供道义支持。

    

     达马西奥“情绪与人性”五部曲之《笛卡尔的错误》《当自我来敲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