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制造业何去何从?
2021/6/25 21:59:00 笔记侠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更新书堂》专栏·第72篇

     内容来源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书籍摘自《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张斌著轮值主编 |智勇责编&值班编辑 | 君莫笑

     第5730篇深度好文:2985字 | 5分钟阅读

     一、转型:从制造到服务

     比起进厂当工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送外卖、开滴滴作为职业。

     制造业的劳动力在流失,去向便是服务业。

     近年来,服务业飞速发展,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助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养成与固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与制造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工人到外卖员,这种跨行业的劳动力“迁徙”背后,反映的是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

     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是1900万人,到2025年将扩大至3000万人。

     难招人,成为制造业面临的困局。在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中,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均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最基本的消费是吃饱穿暖,然后是以家用电器和汽车为代表的标准化工业产品,当购买力平价标准下的人均收入达到8000-9000美元的时候,人们对一般制造业品的消费增速开始放缓,消费升级的内容开始转向了服务。

     不是一般的服务,是那些要有很多知识、更高专业技能和更精细化管理等要素投入的服务,比如更好的医疗、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育文娱、金融服务等等。

    

     消费升级是推动制造到服务经济结构转型的源动力,正是在这股力量驱使下消费支出结构、产业结构、人口流动和城市形态一幕幕变化随之而来。

     这是一股要求变革的巨大力量,对以往的观念、制度和政策带来了巨大冲击,各种对抗和矛盾放大和升级,关于结构改革和刺激政策的各种争议延绵不绝。

     通过对中国经济结构指标系统性的梳理,并放在国际视野下做比较,可以判定中国经济大约在2012年前后告别了工业化的高峰期,此后一直处于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中。

     二、转型期后的制造业何去何从?

     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工业部门的重要性下降。工业部门是带动全社会生产率提升的有力引擎,工业活动主导的经济如此,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也是如此。

    

     跨过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拐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压力会更大。市场没有原来那么旺了,要想活下去要更多依靠产品质量提升,依靠国际市场。

     日本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最风光的时候并非其工业部门增速最高的50-60年代,而是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的70年代以后。

     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工业企业靠数量扩张就能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再,生存压力大增,不断升级才能活下去。也正是强大的生存压力,催生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效率企业。

     中国进入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期以后,工业企业生存压力同样大增。有拔尖的工业企业脱颖而出,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也有大量企业因为难以升级不得不退出市场。

     从投入、生产和产品三个环节看,中国进入结构转型期后的工业部门升级情况还好。

     凭借巨大的规模优势,中国有成为全球制造业数量和质量双料冠军的潜力。

     三、中国制造业有潜力

     成为全球双料冠军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数量冠军,但是在众多中高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显著差距,不仅大量复杂技术还难以掌握,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也有欠缺。

     中国制造业有没有机会成为数量和质量的双料冠军呢?中国最起码有这方面的潜质。

     在干得好和卖得好的良性互动进程中,中国因为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在卖的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给干得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

     经过了改革开放的诸般教育和改造以后,中国企业,尤其是私人部门企业与国外企业在确定性的管理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也在显著收窄,运气在决定中外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也在提高。

    

     当运气成分越来越重要的时候,谁有更多的试错机会,谁就可能成为冠军。在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能力差别缩小的时候,市场规模更大的经济体试错机会更多,成就冠军概率更大。

     四、冠军之路上的荆棘

     普遍担心的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距离世界前沿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并不真正掌握。

     这是事实,但并不会妨碍中国走向冠军之路。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一直在进步,就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制造业发展水平其实相当超前,中国出口产品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20000美元,而不是现在的10000美元。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和手机,世界上也没有第二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中国这个水平的制造业。

     对于制造业技术不够好的担心,好比是对一个成绩优异的中学生还不会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担心。

     从人均收入水平上看中国还处于中学生阶段,已经掌握了很多大学本科生的数学知识,可还是不会研究生才会学习的偏微分方程求解。

     这并不值得担心,应该担心的不是现在的水平而是未来能否有可持续的进步。

     企业家经常会抱怨更高的环保标准、工资和房租上涨,或者是国际市场不景气让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然而个体企业感受到的经营压力不是制约制造业升级的理由,甚至可能成为倒逼升级的动力。

     高收入经济体在经历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大多遇到过类似压力,这些压力可以看作伴随成长过程中的必需经历,最终并不妨碍它们的制造业升级。

     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是在高度开放、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中求生存,企业一直很努力。真正制约制造业升级的因素不在制造业内部,而是制造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工业部门成长需要干得好和卖得好之间的良性互动,工业化过程不仅是工业品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也应该是工业品消费的持续提高。

     一个工业化社会不仅需要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所有技术和能力,也需要完全有别于农业生活方式的新的、更复杂的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扩张和不断升级,同时也是对工业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升级,只有这样工业化与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之间才能形成良性的正反馈。

     城市生活方式是工业部门成长正反馈机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经济规模还小,工业部门发展还未进入从制造到服务的拐点以前,国内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增长非常旺盛,工业出口也不至于因为太大的贸易顺差遭到贸易伙伴国抵制,对工业品的需求总是很旺盛,卖得好有保障,市场规模还不构成工业部门成长正反馈机制中的短板。

     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以后就不同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逐渐饱和,国内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开支增长小于收入增长。

     贸易伙伴很难再接受大规模的贸易逆差。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扩张同时受挫。

     这个时候,新的、更复杂的城市生活方式更加重要。城市生活方式是工业品市场需求最主要的稳定来源,是投资预期的最可靠保障,也是工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来源。

    

     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会制约制造业发展潜力。

     与高收入国家的类似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偏低,城市也显得过于单调。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农民工群体,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但不能在城市安家。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不能真正进入新的城市生活,这不仅遏制了工业品需求,也遏制了工业部门的发展潜力。

     中国在当前收入水平上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达到每百人15辆,日本和韩国在相同收入水平上达到每百人25辆,中国家用电器的人均保有量也同样偏低。如果说限购还能解释汽车保有量偏低,家用电器保有量偏低则难以解释。

     不是人口多就会有更大的市场规模、就能有更大更深的市场。一个农业大国的工业品需求规模远小于一个中等工业大国的工业品需求规模。

     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真正进入现代城市生活,进一步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对未来中国的工业可持续升级是最有力的保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企业内训 | 线上、线下企业大学 |课程团购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企业深度学习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