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
2021/11/22 21:30:00 笔记侠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更新书堂》·第195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磨铁·黑天鹅图书出品书籍《破圈》,顾及 著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 |明月 值班编辑 | 少将

     第6020篇深度好文:4108 字 | 11 分钟阅读

     (文末有福利)

     关于个人成长和思维方式,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文末留言呀~文末有福利!!!

     (本期音频由AI变声技术支持)

     讲到思考,我们就需要探讨一下各种思考方法。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我们经常会提到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结构化思维、深度思考等,我发现概念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交叉。历史上有没有谁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定义过思维的各方面能力,让我们可以在实践时参考?”

     坦白地说,我之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因此他的问题对我 来说就是一个好问题。而我没这么想的原因是,在我看来,这些思考模式都是逻辑思维的衍概念。

     逻辑思维的基石是两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这些思考模式的基础工具也是这两种,万变不离其宗。

     朋友听了我的解释,说 :“市面上各种‘思维’原来是被包装出来的,我被表象迷惑了。”

     其实不只是他被迷惑了,在他提这个问题前,我也会习惯性地向别人推荐批判性思维的好处。

     但仔细想想,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更审慎地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看待问题。

     朋友有点意外,因为他之前以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信息的搜集和筛选,不要盲从权威,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被情感左右。

     其实朋友说的都是结果,如果能严格分析信息和结论背后的逻 辑就会得到这些 :不会盲从权威,不会断章取义,不会被情感左右。

    

     所谓分析信息背后的逻辑,就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考察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的过程。考察这一过程是否可靠,首先要分辨它使用的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

     如果是演绎法,那么就要看两点:

     一是前提是否正确;

     二是过程是否合法。

     若是归纳法,那么就要看三点:

     一是用于归纳的例子是否够强;

     二是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是是否只提及支持自己观点而忽略不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案例。

     比如不感情用事,如果你只看逻辑,那你肯定会不带感情地去看待它。

     比如不盲从权威,如果你只看逻辑,那你肯定不管跟你说话的人是权威还是专家。

     只要我们能够尽量严格地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考察问题、考察信息背后的逻辑是否成立,我们就能确保在思考时不会犯常见的错误,这就是透彻思考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会出现很多衍生概念和思考方法,相关书籍和课程也有很多。但在此,我只分享两种和认知破圈相关的思考方法:追问法和切分法。

     一、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就是揪着一件事情不断地问为什么。

     曾经有一个人来向我咨询留学事宜。他当在一个传统行业里做得很不错,这个行业并不需要他有什么高学历。

     但他说,他希望 自己在这两三年抓住行业中的一个机遇赚一笔钱,然后出国留学。

     我问他 :“你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他说 :“我想增长见识。”

     我问 :“你想增长哪方面的见识?”

     他愣住了,然后说 :“因为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海归,我希望能跟他们有同样的文化背景。”

     然后我问他 :“你觉得现在你那些朋友排斥你吗?”

     他说 :“没有。”

     我说 :“既然没有排斥你,那为什么你需要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文化背景呢?”

     他又愣住了,然后说 :“我觉得出国应该就有好处吧。”

     我说 :“你要考虑到出国是有机会成本的,不仅要花费很大一笔钱,还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做出国准备,还有你真正到了国外后所花 的时间。所以,你出国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他一直回答不上来,最后才不得不承认,其实他内心有些自卑,而他把消除自卑感的解决方式寄托在出国获取一个文凭上。在这一连串追问之下,他才愿意直面自己真实的问题,去寻找解决自卑感的直接方法,而不是重复过去的模式:把消除自卑感的方法依托在外部的一些经历或者认可之上。

    

     根据一个人的思考习惯,我们可以把人分为“无反思意识者”和“有反思意识者”。追问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帮助一个无反思意识者变成有反思意识者的方法。

     无反思意识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结论或者行为做进一步的检验,要么不去思考结论的合理性,要么忽略了其他方面。

     就像这个想要出国留学的人一样,他并不会去透彻地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 国。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上的麻木,这种麻木会阻碍一个人对自我的挖掘和认知的提升。

     有反思意识的人会对自己的结论和思考过程提出怀疑,这里的 怀疑并不是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是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直接添加一个负面评价,而反思性的怀疑是对思考和结果的合理性、逻辑性和缜密性等方面进行检验。其基础是之前我们聊到的逻辑思维,提问方式类似我对上述想留学的咨询者所做的追问。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直接给对方建议,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么做。

     一方面,这剥夺了他人自我分析、自我决策的自由,助长了其继续做一个无反思意识者的倾向 ;另一方面,在没有深度了解 对方所有信息的情况下,你给出的建议可能并不合适。所以我经常 使用追问法。它的好处是提供辅助而不参与决策,帮助对方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直接给予答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反思的意识, 从而成为有反思意识者。

     曾经有人向我咨询,如何才能帮助精神压力大,甚至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创业者。这个人提出的一个想法是,在投资机构里从事帮助创业者的投后管理工作。然后他询问我有没有什么实现方式。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 :“既然你想做的是心理方面的工作,那么你觉得还有什么是你能做的呢?”

     然后他自己得出一个答案:他可以去获取很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甚至考一个心理学相关的学位,来帮助他想要从事的工作。

     上面都是我以追问的方式来支持对方解决问题的案例,其实追问法也很适合反思自我,只不过你可能需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通常的你,一个是会挑战你思考和行为惯性的镜子。

     当你对一些事情感到困惑时,正是你应用这种追问法的最好时机。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你可能就发现在这些答案之下隐藏着的惯性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

    

     不停地用追问法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思想、决策、情绪背后的深层认知,就是透彻思考的一种核心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反思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言所做,是一个适用于提升自我认知的好习惯。

     二、切分法

     切分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种信念、观点或情绪里的不同元素切割开来,然后确保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具备精准性、相关性、合理性及真实性。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处理那些容易激起情绪的观点和思想,或是内在已经涌起的复杂情绪。

     切分法包括几个要点 :

     1.厘清定义。

     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不同,对于不同的词语可能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外人对此可能不清楚,因此使用一些词语或表达方式有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解。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对方说的某个词语让你不舒服,你可以询问一下对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也许就能解开一些误会。

     我刚到北京时,听到一些比我年长的人对我用“您”这个词语,就会有一种受宠若惊但又很尴尬的感觉,因为我认为“您”是尊称, 如果使用不当可能有讽刺的含义。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北京人都很习惯用“您”。

     后来再有年长的人对我用“您”时,我就不会有那种感受了。

     2.寻找相关性。

     很多时候,人们在表达或思考时并不会注意他们思考的事情是 否有相关性,反而会习惯性地把一些并不相关的东西放在决策里一并考虑。切分法就是要求你把不相关的东西清晰地分割出去,这样就不会干扰你的思考。

     我以前带过一个实习生,她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但工作不久后就发现工作内容和当时面试时说的完全不一致。

     她其实是希望学习如何做产品经理,但实际上做的都是宣传方面的工作,而公司也没有任何从 0 到 1 的项目可以让她参与。她想换个能够学习到如何做产品的工作,却又觉得老板对自己很好,离开会辜负老板, 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但是,职场上的成长其实跟她与老板的私人关系并没有相关性,如果她工作的优先级是学习和成长,那么她无须让私人关系成为自己做决策的阻碍。

    

     3.分析合理性。

     人们习惯于从特殊事实中归纳出普遍原理,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比如,你帮朋友约了一个私人教练,却没想到朋友第一次去就 迟到了20多分钟。你觉得他不尊重你,同时也让你在教练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很生气。

     其实导致一个人迟到的原因有很多,你的朋 友也许是不小心迟到的,会因自己的迟到而自责不已;也许是他习惯性地认为迟到是难以避免的,觉得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和是否尊重你无关,因此你不需要直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而是可以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做判断。

     4.验证真实性。

     在做咨询时,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的老好人。他们特别在意和别人的关系,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也根本不敢做出一些可能会得罪别人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

     有个女生经常帮单位的同事带饭,但从来没有问她们要过饭钱, 而当对方问起时,她就会很客气地说不用了。但她的工资其实并不高, 每个月帮别人带饭也要花好几百。

     她问我 :“顾老师,我帮别人买饭后总不好意思问别人要钱,我担心别人可能会因此觉得我小气。”

     我说 :“你不问怎么知道呢?”她依然担心。于是我说 :“要不下次给同事带饭时,你找其中一个你最不担心的人问一下,突破一下自己的舒适区?”

     她同意了。

     后来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她的那个同事反馈很好,因为同事其实也有点不好意思一直不给钱,这样说开了大家的关系反而更近了一步。

     这其实是一个通过验证真实性来打破信念体的故事。这个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关于对方的假设,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信念。比如,问别人要饭钱别人就会觉得她小气,问别人要钱是不礼貌的行为, 等等。只有当她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后,这些假设才能被打破,她才能放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不用活得那么别扭了。

     总结一下,应用切分法来分析事情的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 定义、反驳、重塑。

    

     定义就是把这件事情中的相关概念梳理清楚,把不同的概念分类区别开来。

     反驳就是通过对相关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检验,打破很多之前未经验证的假设和武断结论。

     重塑就是根据前两个步骤得出的结论来重新定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概念,打破原先的信念体,从而在底层架构上获得解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赠书福利】

     看完本文,

     关于思维方式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悟呢?

     欢迎留言互动,

     福利君将选出点赞最高的3位幸运儿,

     各送一本《破圈》书籍哦!!

    

     送你一份普适型管理方法!

     如果你是企业的创始人,

     我们帮助你把战略落地,

     做好战略,找对方向,

     做正确的事,用对的人。

     如果你是企业核心骨干,

     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司战略,

     拆解成下属可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做好梯队建设。

     如果你是部门主管,

     帮助你打造有凝聚力的团队,

     更好的拿到业务结果,

     为未来做好准备。

     【阿里管理三板斧-第8期体验营】

     11月29日开营

     扫码立即加入?

    

     企业咨询 | 企业内训 | 线上、线下企业大学课程团购 | 定制化培训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企业深度学习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