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高明:寻志同之人,谋一番大事
2022/9/11 21:30:00 笔记侠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本文为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金木研第6953篇深度好文:5115字 | 12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商界,有一本书被奉为“创业圣经”,不少企业家直言“每年至少读一遍”。

     在新生代中,有一本书掀起共读热潮,年轻人纷纷表示“初读没有太多感悟,随着人生经历、工作和社交经验丰富起来,特别是负责项目承担责任之后,才明白这本书有多大的能量。”

     在时间的检验下,有一本书历久弥新,其中大量从深层次本质出发、解决问题的智慧喷薄而出。这本书,就是《毛选》。

     这本书的力量从何而来?毛泽东说:“《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而对于读者,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部《毛选》,谈及领悟:

     有人说:“我最欣赏第一卷的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无比高能的一句话,得细品。”

     也有人说:“‘统战’(统一战线)思想是《毛选》的精髓。”

     而朋友、敌人、统一战线,都离不开一个“人”字。

     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真正的高手往往乐于与不同身份、不同认知的人交往,在其中不随波逐流也不遗世独立,既保持思想独立又能充分参与世俗事务,洞悉规律。

     2022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46周年纪念日,值此期间,我们以“人”为线索,沿寻毛泽东的交往智慧,既作缅怀,也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一、与志同道合的人,主动结交

     “一切行动立于主动地位。”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时间回到1915年的秋天,长沙各个重要学校都收到了一份“征友启事”。 这份用蜡板油印的启事约二三百字,最后引用了《诗经》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两句诗,落款“二十八画生”。 信封还特地标明“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如果有人回应,则“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即使是今天,这样公开征友的举动也不算常见,在当时比较闭塞的长沙,更是让一些思想守旧的校长认定了这位“二十八画生”是个怪人,纷纷将启事没收,不予张贴。 其中最动肝火的是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马校长,她觉得这个启事是为了找女学生谈恋爱,直接照着通讯地址找到了陈章甫,要讨个说法。 当时正在附小当地理老师的陈章甫一看启事就知道是谁写的,哭笑不得,只好带着马校长去第一师范学校,通过校长找来了“始作俑者”——毛泽东(毛泽东三字的繁体总共二十八画)。 几人这才弄清楚,征友启事是为了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为了谈恋爱,事情做得是怪了点,但毛泽东本人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马校长也就此作罢。 可是,品学兼优的毛泽东为什么会觉得“缺朋友”,以至于要公开招募呢? 原来,1913年,二十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开始研究学问,也为探索救国之道而团结同志,那时候就已经跟蔡和森、何叔衡、肖子升等十来个人交往密切。 这些青年经常在岳麓山蔡家以及城内的楚怡小学聚会,越来越感到中国形势的每况愈下,必须寻找一条出路,常常引用顾炎武的信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互相勉励,彼此戏称“栋梁之材”。

    

     但要奔赴这样的目标,毛泽东知道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摸索是成不了的,必须有一大帮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人,结成一股力量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单是团结校内和少数有志青年还很不够,团体要结得大,有力量,还必须向校外发展,神秘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就诞生了。 可能是这样的创举确实不容易被理解,又或者是启事中提出“要能耐艰苦,有决心,直到能为国牺牲”的门槛太高,毛泽东最终只征得了五六个人的回信,其中就有李立三和罗章龙。 用毛泽东的话说,李立三的应征只能算“半个回答”,因为他听了毛泽东的话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就走了。 见到罗章龙之后,毛泽东则是没有一句应酬,直接问了他最近读过什么书,写了哪些文章。往来密切之后,便时常交换读书笔记。 在这样高品质的往来中,就算人数不多,毛泽东仍然感到愉快,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写信时提到:

     “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近日以来稍快唯此耳。”

     人生一世,想做成些事情,单枪匹马能力有限,遇人不淑又可能走上歧途,“知音难觅,贵人难寻”更是事实。

    

     但毛泽东20岁就明白,“一切行动立于主动地位”,想成就一番事业,等待被动的缘分不可靠,想要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得自己去找。

     二、与反对自己的人,不如坦荡

     “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对党外人士也是一样。”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到重庆去跟蒋介石谈判,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就中国前途和命运进行的一次历史性谈判。

     在重庆的40多天里,毛泽东广交朋友,从国民党上层人物到外国使节皆有往来,其中跟戴季陶的接触很有意思。

     戴季陶是国民党中顽固的反共分子,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毛泽东对戴季陶也很了解,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就写过许多文章批评他。

     9月3日下午,原定去“桃园”拜访于右任的毛泽东突然脚下一转,去了同样在“桃园”的戴府。 戴季陶怎么也没想到毛泽东会来看他。据王炳南回忆,当时的戴季陶颇有些局促不安。 简单交谈后,毛泽东离开戴府,回头去见于右任,又跟来找戴季陶的蒋介石打了个照面。 蒋介石问毛泽东去哪里,毛泽东说去见戴季陶,蒋介石听完一怔,然后说:“好,见见好,见见好。” 那天之后没多久,戴季陶就托人代约时间宴请毛泽东,邀请信中说:

     “前日毛先生惠访,未得畅聆教言,深以为歉。一别二十年,一切国民所感受之苦难之解决,均系于毛先生此次之欣然惠临重庆,不可不一聚也。”

     反观我们自身,不论做企业、带团队还是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到反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许多人因此恼羞成怒,视反对者为“眼中钉”“肉中刺”,也有的人看似平和接受,行为上却筑起高墙,真正能虚怀若谷、驾驭有余的寥寥无几。 《论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毛泽东却走进反对者家门,前去听一听,辩一辩,有机会还要一起做点事。

    

     这正是实干家的哲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大道在心,成事在行,坦坦荡荡,才能从从容容。

     三、与共同谋事的人,“可以骂娘”

     “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准影响工作。”

     —《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一次会上,有些人对彭德怀搞“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的批评,让彭德怀十分恼火,决心和毛泽东交换一下意见,考虑到自己的暴脾气,还请了周恩来作为中间人。 三个人坐到一起,毛泽东平静地说:“咱们定下个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准影响工作。” 说完,毛泽东就率先检讨了自己:

     “造成这样子的后果,责任全在我,事先没得向你通气,事后又没得向你作解释,这也是老同乡我的不对。

     ……

     ‘百团大战’是无可非议的。从组织手续上讲,你战前对军委有报告,当时军委和我个人也是同意了的。

     如果讲缺点的话,那就是军委回电未到,你就提前动作了,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若说有错,首先错误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给你发了电报,还向你提出这样的大战役是否可以多搞几次。”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彭德怀积在心里的不解及埋怨顿时消失了,甚至激动表示:“同志间的了解、信任胜过最高奖赏,有主席今晚这席话,就是现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无憾了。”

    

     在这件事中,毛泽东提出的君子协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把话讲透,是为了好好沟通,可以骂娘,是允许发泄情绪,最后的各自检讨,不准记仇其实跟前面的两点一起,都指向了最重要的“不准影响工作”,也就是“谋事”。 什么叫“谋事”?参考一个对应的概念“谋人”更好理解。 前者出于公心,谋的是大我,为了成事,朋友之间可以互相批评;后者则出于私心,谋的是小我,为了不得罪人或谋取私利可以耍心机而不顾大局。

     正所谓“谋事敬业,时时殚精竭虑;谋人挟私,往往处心积虑。” 毛泽东非常推崇曾国藩,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事实上,曾国藩也是一个谋事而非谋人的典范,他对“成事”非常看重。在谈到朋友之间的往来时,他说,“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 意思就是,我们要经常地、持续地互相“骂”、挑毛病,这样才能让我们逐渐进步。隔着一千里,用写信的方式互相挑毛病、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到最后,我们都会变成君子,都会变成成事的人,而不是小人。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东南西北,以弱胜强,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之所以能成事,核心原因除了领导人及其战略修养,就是团队能够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与人交往时始终秉持“谋事”之心,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内部消耗,对外做功。

     四、与人民群众,永远打成一片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毛泽东刚到井冈山的时候,对山下的镇子很感兴趣。在这里他建立了司令部,和部下们忙于组织地方苏维埃,宣传共产主义,招兵买马,扩大根据地。

     但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人们对外来者十分怀有戒心。 再加上那时候毛泽东头发又长又乱,好像个莫霍克族人,一开始,只要一提起毛泽东,大家就纷纷逃跑。后来,出于好奇心并看到这支队伍行为规矩,人们才开始返回自己的住地。 即使是这样,毛泽东也不放弃跟大家接触,一有机会就去拉家常,很快就和农民处得很好。 他会走到一个男人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大哥?”或者对一位妇女说:“大嫂,怎么称呼你?”人们的恐惧感很快就消失了。 在很多人眼里,毛泽东是常人不可及的领袖,但在毛泽东眼里,自己永远是人民群众面前的“小学生”。 为什么? 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 既然如此,就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很多企业、团队创立时势头很好,随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或者管理者“身居高位”,反而做出匪夷所思的决定,本质其实是忘记了初心,反而学不到“起码的知识”,忽视了常识的力量。 这一点,从工作方式中最能体现。 毛泽东在指导党内工作的时候说:“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每一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

    

     比如毛泽东自己向工人、农民讲阶级斗争的道理的时候,就不用大道理,而是说:

     “阶级斗争是没有妥协、没有中立的余地的。比如,一条大河,你在里面游泳,老不靠岸,既不爬上那一边,也不爬上这一边,终究是要被水淹死的……”

     老百姓一听,瞬间明白这是关乎存亡的大事,自然被调动了起来。 很多企业、团队在做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习惯于宣传技术有多厉害、团队有多少“大牛”,还不如告诉客户“我做的事情能解决你的xx问题”。毕竟,谁也不会为自己听不懂的事情买账,企业和团队最忌“自嗨”。 关于“自嗨”的症状,毛泽东有一言十分精辟:“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而如何避免“自嗨”?毛泽东给侄女毛远志提出的“三个无论”极具指导意义: 1.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2.无论到哪里,都要团结;3.无论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特殊。 每个企业、团队都应当思考,自己的初心在哪里,自己的“群众”到底是谁,然后跟他们打成一片。 《毛选》能被奉为“创业圣经”,不仅因为它蕴含着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的奥秘,也因为毛泽东所传递的信念感能带给人极强的精神激励。

    

     “不忘初心”从来不是鸡汤,而是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拿出来应用的屠龙技。

     五、结语:无非聪和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人”常与“处世”相通,毛泽东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

     与人交往亦是如此。 有人说,“读完《毛选》,我不再羡慕天才。” 或许正因为在毛泽东的世界里,聪明不指智商,老实也并非守拙,有的只是“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人生一世,来来往往,形形色色,聪明、老实,与君共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