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高手与菜鸟的差距,首先从学用范文开始!
2017/8/10 办公室主任

    

     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讲,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不怕你是新手,就怕你没悟性。同等学历,同时入职,同样条件,短短几年差别迥异,原因在哪?在悟性。

     也许有人说悟性是天性,学不来参不透,其实不然。悟性更多的是一种可以锻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优秀与平庸,刚开始本就一步之遥、一线之隔,是正确的思维习惯引导当初平庸的你,在不断领悟中走向优秀

     那么具体到文字工作上,悟性的区别在哪里?首先就是在学用范文上。办公室的一位备受领导倚重的老笔杆,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材料,手里始终拿着一本薄薄的范文摘编。虽然从量上讲还不及我那一摞的十分之一,但每逢紧要关头,那薄薄的一本范文总能化险为夷,总出神来之笔。

     后来他跟我说,学范文跟看书一样,都有一个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各种类型的文章把握不准,总希望积累的范文越多越好,这没有错。同类工作的汇报材料,不同范文有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表述、不同风格,刚开始就要多多益善、兼容并蓄,最好是某一类专题都有涵盖各种文体、层级和风格的范文,这叫从薄到厚。看的范文多了,就能慢慢悟出其中的门道,这时候只需要每一类适当保留一两篇范文,只要重要的要素和经典观点有,就能转化运用了,这叫从厚到薄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把之前提供范文的方式进行了改变。以前老笔头采取【每日范文】的方式,每天遴选一篇相关领域的范文。最近发现,这种方式不成系统,不易快速积累自己的资料库。因此采取“点面结合”方式,在“得道”会员栏目上线【范文汇编】,围绕某一专题收集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范文,先解决由薄到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养成收集范文、学习范文、运用范文的习惯,跟大家作一探讨。

     收集范文重在善于甄别、精于分类

     先说甄别。自己当初写材料的时候,网络搜索还不是特别发达,单位网络条件也有限,更多的是从以往的材料中去"抄"。现在“抄”的渠道不成问题,关键是质量难以保证。面对鱼龙混杂的所谓“范文”,如何有效甄别不仅需要巨大工作量,也需要一双慧眼。甄别范文的慧眼是在实践中练就的,随着过眼文章越来越多,自然能看出八九不离十。没有练成之前,有几个比较简单的选择方法:

     一是中央媒体优于地方媒体,优先选《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的精品文章;二是政研组宣的优于业务部门,优先选政策研究室、组织和宣传部门出手的材料;三是综合性材料优于个性化材料,优先选党代会报告、年度工作总结等材料,而不是某项工作的报告;四是周期长的优于周期短,优先选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材料,比如五年的工作总结而不是月度季度总结,等等。

     再说分类。收集范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资料库的过程。满腹经纶的大家,无一不是资料管理的大师。看到好的范文,最好不要一股脑拷在电脑里,这样的收集跟没收集没什么区别。正确的习惯应该是一开始就分门别类建好索引,比如按类型分,工作报告、汇报发言、事迹材料、述职报告、民主生活等等,在每一个分类中还可以在分综合报告、党内重大教育专项报告等等,但最后到二级即可,不宜划分过细,否则适得其反。

     学习范文重在“解剖麻雀”、研机析理

     如果说收集范文下的是细功夫,那学习范文则要下苦功夫。把范文由厚读薄的过程大多在学习范文这个环节。会学习范文的人,学一篇范文顶得上别人学十篇二十篇。我们在范文汇编里上传的范文,都是经过甄别的文章。对这些文章怎样去学?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学立意破题文章立意决定质量高下。很多时候,我们被深深吸引的并不是文中华丽的辞藻,而是新奇的立意。比如,一个区委书记发言得到省委书记点名表扬,原因何在?一文的立意,就是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别出心裁,效果很好。

     第一个表情,是一户困难家庭的“愁容”

     第二个表情,是一个老大爷的“怒容”

     第三个表情,是一位孤寡老人的“笑容”

     二是学谋篇布局。对公文来讲,严密的逻辑是行文之基。好的范文首先要有好的框架。对行文框架的谋篇布局,既体现文字起草者对形势背景、领导意图、单位情况的了解,更反映对文字素材的把握。比如,

     比如,下面这套提纲是以“答卷”为主线引出施政构想,也是很有号召力吸引力。

     我们应当为党的事业做出些什么?这是一份必须用忠诚之心书写的答卷

     我们应当给全省广大人民带来些什么?这是一份必须用富民成果交出的答卷

     我们应当在江苏的发展史上留下些什么?这是一份必须用创新实践做好的答卷

     再如,下面这“四地”,也是很鲜明地就表达了全省的竞争优势。

     江西是人间福地

     江西是通衢要地

     江西是人文盛地

     江西是精神高地

     三是学行文表述。就是对同样的观点,要看不同文章是如何切入、如何阐述的。对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往往短短几句就会有神来之笔的效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运用范文重在举一反三、推此即彼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范文说白了就是要会“抄”。不是所有的“抄”手都能成为高手,但所有的高手都曾经是“抄”手。所以,如何去“抄”、怎样“抄”好,是需要认真琢磨的问题。从实践中看,应该重点关注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抄思想而不是抄原文。人们常说含英咀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鉴文章一定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把别人的思想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最好能够联系地、辩证地吸收范文的观点,把不同范文的观点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这样的话,是任何人都抄不来、抢不走的。比如,讲从严治党既靠教育也靠制度,这强调的是教育和制度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个思想观点不仅可用于讲党的建设,包括将安全管理、行政建设都可以将“教管并重”等等。

     二是抄方法而不是抄形式任何吸引眼球的形式背后,都能折射出文字起草者的行文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文稿的形式去研究方法。我们“抄”范文不能局限在“抄”某一类文体的写作形式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某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比如,可以从领导讲话中借鉴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方式,然后用在情况报告上,虽然文体不同、场景不同、要求不同,但讲某个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三是抄金句而不是抄事例金句本天成,妙手偶抄之。范文中的例子虽然吸引人,但更值得借鉴的往往是概括例子的那些观点性语言。我们以前谈过,行文运用频率最高的经典文字主要出处有三个:一是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二是党报党刊;三是本单位领导重要场合讲话或友邻单位的经验做法。语言的积累一定是厚积薄发的,要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韧劲和精神,平时要多翻多看多运用,这样才会越用越灵,到最后可能不看摘记也能脱口而出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办公室主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