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观后感征文活动佳作选登
2016/10/17 12:22:37【第382期】 中国禁毒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征集中!从10月14日起,中国禁毒基金会和中国禁毒微信平台向广大网友联合征集《湄公河行动》观影感想,欢迎广大微信用户参与,投稿信箱zhongguojindu@qq.com。对于优秀稿件,我们还将送上由中国禁毒基金会提供的精美纪念品,快快动手参与,看电影,发观感,得奖品!身为警嫂,《湄公河行动》 我看了三遍警嫂 晓恬

     作为一名警嫂,警匪题材电影始终是我的最爱,更别说我家刑警蜀黍之前也曾是一名禁毒民警,所以《湄公河行动》一开始就是我的必选,只是第一遍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于是又去2刷、3刷,因为工作原因,直到第三遍我家刑警蜀黍才终于有空陪我一同观看,真是大大的满足啊!下面两篇文字,分别写于2刷、3刷之后,文字有点儿多,但皆发自肺腑——二刷《湄公河行动》:绝不放过你2016年10月5日,“湄公河惨案”五周年祭。晚上,一个人跑到影院刷了《湄公河行动》,第二遍。巨幕厅,几百个座位,爆满。一直看到最后,影院的灯亮了,身边的人走了,我站在那里看着字幕上出现13位遇害同胞的名字,看着字幕旁滚动着的照片:对亲人同胞的悼念,对残忍毒贩的抓捕,对惨案凶手的审判……这些真实的画面记刻着五年以来的悲痛和力量、决心和坚持。“绝不放过你”,是国家对国土和国民安全的有力维护,“以武制武”的魄力和能力;“绝不放过你”,是警察对职责和真相的坚定信仰,不惜牺牲的追查和抓捕。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到“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感受到的是日益强大的祖国和身为国民的安全感。电影里的警察硬汉、激烈枪战,不必说,亲临观赏最好,不会说,反正军迷都点赞,只根据两次观影体验多说一句,有巨幕就别看普通的了。作为一个事事要想孩子的母亲、一个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不可避免,为电影中同龄孩子的不同生活唏嘘不已。一边是被毒枭、毒品控制的“娃娃兵”,一脸病态的可怜,对待生命的冷漠,举枪射击的淡定,充当炸弹的无畏,每一个镜头都直逼人心,除了身形,看不到半点儿“儿童”的影子,生命轻贱,摇摇欲坠;另一边是幸福、平安中生活的小女孩,时而扮成可爱猫咪讨人喜爱,时而化作复活节“小鬼”吓唬老爸,天真调皮中透露着岁月静好,虽然身为缉毒警的爸爸不在身边(离婚了,对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种保护?)。是百般呵护,还是极尽摧残,是种下善的种子,还是埋下恶的祸根,不同的选择长成了不同的“儿童”,小女孩或者“娃娃兵”,只是这选择往往身不由己。看到了毒品泛滥成灾的危害、恐怖主义的灭绝人性,也明白了所谓的茁壮成长,在于父母的守护、养育,也离不开国家的安宁、强大。和去年看过的一部《解救吾先生》有些类似的是,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而结局几乎没有更大悬念,这部片子涉及更广,故事讲得好,还巧妙地避过了不可言说的种种,令人佩服,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不怕剧透,不怕刷两遍。对我来说第二次除了同样被感动、震撼之外,更发现或是看懂了不少细节,比如方新武追捕、击毙毒贩刑登时用的枪弹,比如从未出场、只出现在别人口中的影射现实的“Boss”,再比如为什么反复强调对那些凶手一定要“活捉”……网友们扒出了更多的细节,并据此认定了这部影片的诚意与良心。 并没有完美之说,但如果“主旋律”都是如此“成色”,相信会少很多抵触和讽刺,会留下更多感动和感染。与电影无关的一点小小遗憾,两次观影,种种原因,都没能和我家警察蜀黍同往。不管是赶上档期去影院,还是下线以后在家看,都要再陪他刷一遍,听听曾经也在禁毒战线工作的他会有怎样的观后感。

     三刷《湄公河行动》之后,我想起了《太阳的后裔》……我不是什么标题党,这只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也许会有人急着说它们根本没有可比性: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中国原装,一个韩国进口;一个源于真实,一个纯属虚构;一个说的是警察,一个演的是军人;一个满屏硬汉,一个全程有爱……没错啊,它们是如此不同,所以从未想过要做什么比较,只是想说当我在看《湄公河行动》的时候,有那么一恍惚,闪过了《太阳的后裔》里的场景……

     “那就干吧”&“那就救吧”我仔细地回想,确定就是倚在门边的高刚说出那句“那就干吧”的时刻,瞬间激活了关于《太后》的记忆。没错啊,那个时候,当柳大尉得到姜医生病人可以救活的回答后,他关掉对讲机,说了句“那就救吧”,举起枪挡在了她身前。高刚是因职责在肩、为抓捕毒头诺卡,柳大尉是因信任暮烟、为坚守内心原则,可他们坚定的眼神、简单的一句话里却是同样的不容置疑。这两句台词,相信不止我一个觉得印象深刻,相似的场景里体会到的是真正的男人,不论职业与国籍,魅力有时就在于大事之前都不会啰里八嗦什么规矩、大道理,果敢决绝背后是他们默默扛起的责任与担当。

     不能说的身份&被扯掉的铭牌《湄公河》里,为获得破案线索,部署进入金三角发展特区执行任务时,高刚最后的叮嘱是:如果出现意外,不能透露真实身份。无独有偶,《太后》里,阿尔法队赴阿富汗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时,下飞机前,队员们一把拽下能表明身份的铭牌,面对第一次参战队员的疑惑,老队员告诉他这是为了以防万一,一旦出现意外,他们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能让敌方知道自己的部队番号。无论是基于真实的改编,还是高于生活的虚构,这异曲同工的情节,好像在不约而同提醒着我们:有这样一群人,为他人为国家,为正义为和平,在鲜为人知的战线上付出青春年华,甚至不惜流血牺牲,那里或硝烟弥漫,或危险重重,他们献出一切,有时却连一个真实的名字都不能留下,生活在安宁幸福中的我们,不该忘却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毒村”里的娃娃兵&“鬼村”里的战争孤儿第一次看《湄公河》,便对那些“毒村”的娃娃兵印象深刻,我两刷后的观后感里他们也是“主角”。再看时,想起了《太后》里的“鬼村”,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战争孤儿,被黑社会一类的组织所控制,过着非人的生活,得不到医疗,随时面临死亡,或是被卖掉。所以,无论是毒祸,还是战乱,受伤最深的都是儿童。国家所做的一切,英雄所有的牺牲,不论铲除毒患还是维护和平,说到底都是为了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国家的明天。

     只闻其声的“老板”&并不存在的“齐努克”这是影视作品里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明就里的人也许会把这些当槽点。《太后》里有个并不存在的齐努克共和国,据说是为了照顾我们的感受,造出了这么一个国家,为此,有两集被剪辑得有些奇怪,被网友吐槽剧情混乱,实际上,情节虽是虚构,但“齐努克”也不是凭空捏造,仔细想想还是看得出它的意有所指。《湄公河》里则有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老板”,他只是在电话或对话中被几次提起,可又让人觉得他在整个事件中无所不在。看完电影有人在网上追问他的身份,有人据此判断被抓的诺卡只是喽啰,还有人说电影讲得含糊其辞、和现实大相径庭。我却恰恰觉得电影已经非常高妙,面对种种原因的不可言说,给了我们链接现实的蛛丝马迹,了解案情的人会知道“老板”影射的就是某国军方,虽然说得隐晦,还是给某国带来了观感的不适,说与现实不符,怪谁呢?要是直接说出来,怕你更接受不了。也别说毒贩只是喽啰,他们毕竟是杀害我同胞的凶手,更别以为一切到此为止,就在今年9月23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刚刚结束,这是自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为治理湄公河流域治安问题,持续不断开展的第50次联合行动。很多时候,影视剧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一些额外的功课去脑补背后的深意,某种意义上说,能给我们留下“追查”的蛛丝马迹,已属不易。

     超燃缉毒宣传&最强征兵广告《太后》播出时,国家背景下的爱情不落窠臼,阳光正面的军人角色展现了韩国军队的时代形象,一时盖过那些来自韩国部队的负面消息,成为韩国最强征兵广告。而随着《湄公河》的公映,人们对毒品的危害、缉毒警工作的危险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评论区里一改往日的质疑批判,多了对吸贩毒的深恶痛绝、对缉毒警的职业理解,公安部的大力支持加上高水平导演、演员的全力以赴,某种意义上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制造的超燃缉毒宣传大片。《太后》和《湄公河》都算得上各自国家的“主旋律”,它们的成功说明“主旋律”一样可以叫好又叫座。这样的成功不仅因为某个明星的作用,关键在于放弃居高临下的说教硬灌,告别假大空的套话虚话,摒弃高大全的人物塑造,真正在艺术上孜孜以求,“主旋律”自然融入其中,让观众去发现、去感受,毕竟,自己体悟比强加灌输更能深入人心。所以网友会说,明知是主旋律,也愿意自己花钱去影院观看,两刷、三刷都不在少数;所以即使开头结尾类似惯常的“主旋律”表达,但因为剧情的充分铺垫,观众不仅表示理解,甚至觉得牺牲如此巨大,理应庄严表达。

     也许是前两遍剧情已经看得差不多了,所以三刷之后开始浮想联翩。为什么要看三遍?除了支持票房,更重要的是这么好的片子一定要和我家警察蜀黍分享啊,可是要避开他所有的加班、值班是个技术活,也还要凭运气,所以,直到三刷,我才终于如愿。

     中国禁毒·热点推荐

     实不相瞒,了解下面这些知识,可能帮你捡回一条命

     超有趣的禁毒宣传漫画!原来禁毒知识还可以这样学

     第三代毒品太可怕了,千万别碰!

     面对青少年吸毒的最大诱因之一:同伴压力,我们教你怎么说No

     【手绘漫画】绘出沾染毒品的11种迹象,让你印象更深刻!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您: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禁毒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