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心理治疗
2016/2/26 708090谈TCM
记得刚接触中医的时候(那时在国内心理学基本还是个无人问津的领域),课上老师曾讲过一个案例,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是一个医生接诊了一位病人,病人是因为一次夜晚的时候做客吃饭,吃完后怀疑自己吃的食物里有一些红色的虫子,从此就有了脾胃不舒服的毛病。医生了解后给他开了泻药,但是在药中加了很多剪得小小的红线,告知他服药也要在夜晚,服药后就会把虫子都拉出来,再调养就好了。果然病人服药后发现排出了很多红色的小虫,从此痊愈。当时听了非常惊讶,原来中医还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回想这个故事,发现这是典型的心理治疗案例,只是做法不像现代的心理治疗那样规范。其中中药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回头查找,竟然还找到了出处。《名医类按》载:“一人在姻家过饮甚醉,送宿花轩,夜半酒渴,饮水不得,遂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徒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痞隔,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两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汤漾如蛆。然后开窗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靳士英,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新中医》,1988,(7),4-5.)吴球是明代医家,我们中医的心理治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了。
来看这则医案,病人或许是现在心理疾病中的疑病症,总觉得自己腹中“有蛆物”,也许用西医的检查方法检查消化道并没有病变。吴球精心设计了治疗过程,用自己医生的专业身份,以疑治疑,解开了病人的心结。

看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讲稿,讲到曾用白虎汤清胃热治愈过一例神经性贪食症病人;用桃核承气汤治愈过一例被诊断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表现为月经期间心烦,躁狂,情绪失控,甚至行为失控;将栀子配入方剂中治疗神经症、抑郁症、躁狂症等中医辨证为虚烦证的。老中医李可也曾用四逆汤治愈多例抑郁症案例。又如“梅核气”,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西医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如果做咽部的检查都基本正常。中医辨证后一般可分为痰气郁结、肝郁气滞或肝郁失音等,对证投药治疗。西医一般可能就建议做心理治疗了。

中医对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和从西方传入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虽然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都是个体化的治疗,认为每个个体的问题都是独特的。但还是有很多不同。中医完全是应用自己的理法方药,不管是怎样的疾病,都需要辩证论治,对证下药。中医治疗也会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询问,尤其可能需要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患者的各种感受和情绪等等,但并不是通过谈话来治疗患者,最后多数还是应用针、药等中医的治疗手段来处理。
追究起中医为何能治疗心理精神疾病,还是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人性观有关。前段时间曾讨论过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的问题,反中医者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严格说来,中医并不是西方发展起来的实证的自然科学。只能说是研究人的变化,尤其是病变的一门学科。而对于人,西方的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把人是作为一个纯物质的事物来研究,研究人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研究人的生理解剖代谢。。。但中医却是把人作为一个心物二元的事物来看待,不仅关注人物质的一面,如经络脏腑、气血营卫等等,但也关注人心理精神的一面,如情志、精神、感受等等,而且还关注心理精神和物质一面的联系,比如七情所伤,是指情绪对五脏的影响;探究病机的时候,尤其关注患者的各种感受,如“口渴不欲饮”,不太关注患者的饮水量,关注的是渴和饮水的感受和欲望,关注患者“烦、闷、郁、结、躁、不安、懊憹”等感受。像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更是笼统地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其平衡。甚至天地万物,都可用阴阳五行理论这个“道”来思辨。

中医诊断需要“望闻问切”。望是眼睛看到的状态,不仅包括物质的部分,面色、体形等,还包括精神状态,神情、动作、情绪等。闻主要是听,听患者说话的声音,而说话本身也包含了形和神两部分。问诊就更多,除了病人的主诉,还要详细询问饮食如何、二便如何、睡眠如何、疾病的起因发展变化、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等。切是脉诊,主要还是患者身体物质的部分。
而中医的治疗,基本出发地点就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活动要和天地四时的节律一致,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导致了某些“性”的不平衡,所以要以大自然中的偏性之物来纠正这样的不平衡。治则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清之。。。例如我们的身体因为种种原因,阳虚了,那就选择自然界中阳性特别强的药物来纠正阳虚,身体被寒邪所伤了,就用热性的药物来调和。。。而我们人的情绪、精神等等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可以表现出“阳性”症状,也可以表现出“阴性”症状;躁郁症的患者,在抑郁发作期间完全是阴性表现,而在躁狂发作的时候则是一派阳热表现。我不太清楚这个阴阳性是否从中医借鉴而来,但无论如何,也印证了中医对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的认识。这大概也是中医大家可以用中医的治则治法来治疗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缘由了。

归结起来,由于中医的人性观是心物二元的,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也包括了物质和精神的两面,所以或许可以说中医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心理治疗,也很早就开展了心理治疗。但是中医的心理治疗和现代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却有着很大差异,中医完全运用中医的理论,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来进行治疗。
返回 708090谈TC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