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是一个修了无数地铁站却没有地铁线的城市
2019/10/30 7:05:00 秋叶大叔

    

     写作营第一课框架式写作答疑,每次都很多人问什么是框架?

     有个同学问得更具体——学习的东西总停留在表面,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总是复制黏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想要深耕!

     如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做输出呢?能不能请秋叶大叔给一些内化的方法或者建议呢?

     这恰好是我们写作营强调框架式写作的价值,不要学了东西,但是内容都是散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秋叶大叔

     · 正 · 文 · 来 · 啦 ·

     1系统学习的正确姿势

    


     大部分人的头脑,记住的信息好比是这样的地图:

    

     什么信息都有,但真让他去找一个地点,这样的地图效率很低。

     搭建了坚实知识框架的人,记住的知识是这样的地图:

    

     都是南宁地图,大家喜欢用哪个?

     第二个地图是地铁线路图,它把地点信息用一条条线路串起来了,而且是简化的好记的地铁线路。

     这样大脑就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去记过多的无效信息,让大脑负担太大,反而无法记住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记住一条地铁线路后,你会经常沿着线路乘坐,慢慢你就非常熟悉这条线路上的各种信息,这条线路甚至成为你在这个城市的熟悉感,甚至是安全感的来源。(形成记忆后还要反复使用才能真正熟悉)

     一旦你去了陌生的城市,缺少这个地图,缺少对地铁线的熟悉感,你就会担心。

     当你拥有一门学科知识框架,就好比你的人生掌握了一条城市地铁线路图,你的人生底色多了一点安全感。

     多学一门知识或手艺,就好比你所在的城市修了很多条地铁,而且你经常乘坐这些地铁,你才能熟悉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实际上,你坐的最多的地铁线,你最熟悉,也是你最依赖的交通路线。这就好比你慢慢有了对某种方法的依赖性,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很好,但也会遇到新问题,无法抵达。

     这个城市修地铁线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人的大脑要打磨体系的知识框架的过程,大家理解了吗?

     以写作为例,我们会学到很多写作技巧,比如起标题的10个套路,开头的十个方法,写金句的奥秘,这些大知识点好比是写作地铁线上的一站。

     请问一站能抵达终点吗?

     显然不能,所以要学写作,就需要修好多站,每一站就是一个技能,都要掌握。

     而且不同的文体就好比不同的地铁线,都需要一站站去学习对应的技能。不过一旦你学会写散文的方法,就好比已经修了一条地铁线,能不能有助于你写记叙文?

     这就好比你的大脑地铁站里不同线路可以共用一段线路,而且当地铁线变成地铁网,城市交通出行选择会越来越多,能承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就好比一个人形成足够多的知识框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突飞猛进。

     但是很多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吗?他们是在不断修地铁站?还是在修地铁线?还是把地铁线串成了一张网?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在盯着一个接一个毫无关联的站,看着别人说那一站是网红地铁站,就赶紧跑过去打个卡,就好像自己没有错过风景一样。

     其实这只是赶上了热闹,和你自己熟悉了一条地铁线路完全是两码事。

    

     那如果我们要修地铁线,是先规划线路怎样修?还是先规划每一站怎样建好看?

     A. 规划线路B. 规划具体每一站

     应该很多人会选A,先规划线路,那选完我的问题来了,你过去的学习模式是选A还是选B?

     估计选A的人不多,选B的人大把。

     现在大家知道很多人为什么努力学习却一无所获吧?

     关于系统学习的方法,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就写了一本《高效学习7堂课》,就是想给大家讲清楚学习这件事。

    

    2如何从0到1搭建知识框架?

    
首先,我们不要从0到1,我们去查一下,在这个知识城市,有没有现成的地铁线。

     思考一下在你想研究的知识领域,有没有现成的地铁线?在哪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常见的地方就是经典学科教科书的目录。

    网络文章大都是碎片化的,经典书籍大都是结构化的。原则上不要在网上搜,除非你搜硬核资料,比如期刊网,专业数据库。


     比如你想学“公文写作”,但是不懂,那就买一本公文写作经典畅销书,就知道写公文的基础知识框架。

     如果一本不过瘾,我就买个10本8本的“公文写作”图书看目录,或者看相关网课的课程大纲。

     有了这些书或网课大纲,还不能帮大家快速搭个一个知识框架吗?

    

     3怎么梳理交叉领域的框架?

    
还有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做个参考。【问题】完成一个项目的框架和一个岗位的框架其实是有相融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应该怎么搭建呢?是按照岗位来搭建,还是按照项目来搭建?

     比如社群运营官是一个岗位,但社群运营可以负责很多项目,比如社交电商,训练营,同学会。社交电商又会分卖的货的不同,选择的平台不同而有不一样。训练营也会因为教的产品不一样,也有所区分。

     比如教声音训练营,是把框架中也搭建出如何成为一个能掌控好自己声音的人这一块吗?

     理财训练营的运营官,是要把自己的框架,也融入如何成为一个很会理财的人吗?

     这样的话,一个框架不是会非常大?还是说社群运营官搭建社群运营的框架,项目的搭建项目的,某个产品的搭建某个产品的?最后根据不同的框架选择侧重点投入。

     我的看法是:【1】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一个人的知识贮备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对一个社群运营官,需要逐步哪些知识框架?

     随便想想就有好几个大类:

     1)社群运营2)项目管理3)人脉管理......

     但是对于一个社群训练营课程的老师,他们可以只会教“声音”这个知识框架即可。所以不存在框架大还是小,问题是你做什么级别的工作。

     有的工作难度就是大,因为背后需要的知识贮备不一样。同样是答疑,我的知识贮备不一样,答疑的深度和效果也不一样。

    【2】社群是一个项目,社群运营官是一个岗位。如何管理社群运营官这个岗位,是管理上的流程和绩效评估问题;如何管理好一个社群,是社群运营的业务能力问题。


     这是两个不同的框架,不要把两种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让自己迷糊了,但对于我,这个事情很简单。需要管群是业务问题,用社群运营的知识框架;需要管运营官是管理问题,用管理的知识框架。

     主要是很多人知识框架少了,不够用,把业务问题和管理问题混为一谈,以为名字差不多,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这怎么行呢?

     事实上一个人业务越是提升就越发现自己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框架,好在实践中有知识贮备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

     至于每个社群教的具体内容,那是另外的具体技能的知识框架,这是三个不同的知识框架。【3】社群运营这个大知识框架,也可以细分。

     社群可以分购物社群运营,学习社群运营,人脉社群运营,兴趣社群运营,公益社群运营,可以细分;购物社群运营还可以细分为微商社群运营,电商社群运营......

     这是知识框架细化完善的问题。

     这个提问可以说作为一个代表,暴露出了很多人学习过程中,缺乏地铁线。很多人修了好多地铁站,不知道哪个站归哪个线,导致出现思维开始混乱,节奏开始仓促的情况。

     你能在自己的知识城市里,找出解决问题最近的一条地铁乘车路线吗?对了,上面说的关于系统学习方法这本书,还开启了共读活动,如果感兴趣可以扫码预约。

    

    

     另外如果你想了解秋叶写作特训营请扫码联系写作营运营宝宝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写作营详情介绍,了解更多写作营干货信息。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秋叶大叔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