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媒体怎样“以微信为师” ? || 商业链接
2016/3/24 秦朔朋友圈

    

     文/苏清涛

    

     微信公众号大半年以来,时常好奇一个问题:如果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用英文版的微信,那么,他们有没有类似于微信公众账号这样的“自媒体”?

     最为国人所熟悉的Twitter,是新浪微博的祖师爷,开放性比微信强很多;而Facebook则是以熟人社交为基础,用户分享内容的特质明显,而个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属性比较弱,并且,用户也很难订阅陌生人推送的内容。因此,这两个社交网络虽然具有新媒体属性,但跟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及今日头条这样的“自媒体”还不一样。

     当然,也不能说,离开了微信,美国人就玩不转了。人家也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不过,他们的自媒体,都是在蹒跚学步地效仿微信。

    

     美国版的“微信公众号”来了

    

     2016年1月份,为给奥巴马总统即将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讲提供按需点播服务,继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面分别设立了帐号后,美国白宫又在社交平台S上开设了“公众账号”。白宫方面的工作人员称,选择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年轻的受众。白宫在社交平台S上开公众号, 说明这款社交应用在媒体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覆盖年龄最小、移动设备不离手的受众群方面——这些用户往往不从报纸、杂志、电台或者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取媒体内容。

    

     据 Forbes 估计,S 现在大约有 5000 万用户,用户年龄中位数在 18 岁左右。尽管S的核心受众年龄并不大,甚至还没投票资格,但提前和他们进行互动毫无害处,毕竟白宫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正在形成的政治观点施加影响。

     S是于2011年9月份上线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其基本功能跟微信差不多。但它有一大特色功能——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这种”可销毁”的属性,助力S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注册——比如,不必担心艳照被泄露。

    

     S上线不久后,就因发展势头迅猛而引起业界及资本的关注。2013年,S拒绝了Facebook 30亿美金的收购要约。

     为了将服务变现,2015年1月,S 开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一般的媒体推送服务。

     这个“发现”(Discover)功能中推送的内容短视频占到一半以上。包括向来以视频内容闻名的青年文化在线杂志 Vice、体育娱乐频道 ESPN、CNN 电视台,以及传统媒体《每日邮报》、《国家地理》等媒体都已经入驻“发现”页面。S 会在这些内容中加入收费广告,并与媒体共同分享广告收入。

     S不仅将其他媒体的内容搬到自己的平台上,也生产自己的内容。在此之前,S已经招募了一个内容团队,其中有记者、视频制作人和动画制作者。位于“发现”页面中心的就是 S 自己的账号,首期内容介绍了“发现”页面的使用方法:向左滑动预览文章视频或图片,向上拖拽看到具体的文字、视频。

    

     最后,让 S 更像微信的是,这次更新之后,每个账户的 S头像都能够生成一张独特的打孔卡,仔细看一下,这不就是二维码么?

     S的内容推送服务上线后,被业界惊呼为“美版微信公众号来了”。

    

     要做“西方的微信”

    

     乎就在S推出公众号的同时,其主要竞争对手、拥有1.85亿年轻用户的手机聊天应用K刚拿到3830万美元融资。K的创始人兼CEO泰德?利文斯通撰文称,虽然科技行业曾经不认可聊天应用模式在西方的发展前景,但现在,这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利文斯通在文章中称:2009年,当我向投资人推介K时,曾经遭遇过一段令人无比沮丧的经历。为什么需要一个只能在手机上使用的聊天工具?为什么不干脆用Facebook Messenger?为什么不直接用短信?彼时,西方完全低估了聊天的潜力。人们认为,Facebook将会永远称霸市场。

     利文斯通还提到,2013年,一个来自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向他推荐了WeChat,微信海外版。开始,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们只是一般地谈谈中国的互联网上正在发生些什么。阿里工程师说的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一会儿之后,那个阿里人把他拉到一边,给他看自己的手机,手机上显示的是 WeChat。利文斯通用过 WeChat,没什么新奇的,阿里人切换到汉语版微信,非常自信地说:“你再看这个!”

    

     利文斯通看到了什么?“这个APP看起来大了好多倍。现在,我可以在上面加我的信用卡,我可以找到数不胜数的游戏,我可以叫出租车,我可以在上面找吃的订外卖,甚至我还可以在上面进行抵押贷款申请,或者,进行投资!这哪里是什么聊天工具,这是基于聊天的平台!”

     利文斯通当然是个聪明人,阿里人对他一点就通。“微信就是网络!问题来了,在西方世界会发生些什么?如果你和我谈,或者和S的埃文?斯皮格尔谈,我们将会说同一件事情:我们要做西方的微信!”

     事实上,关于微信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们两人的观点。

     利文斯通在博文中写道:如果你和硅谷的人谈这些,你很可能遭遇我们早就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比如,微信模式永远不可能在西方奏效,西方的消费者与中国的消费者不一样。他们的理由可能很充分,但是,硅谷的人可能错过的理由只有一条,就在这里:年轻人。西方的年轻消费者和东方的年轻消费者是一样的。他们还没有决定去哪家银行开户,到哪家商店购物,或者玩什么游戏。但是,他们都在CHAT!

     他的意思是,此前的东方与西方的消费者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现在或者说未来的年轻消费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消费与行为模式会渐趋一致!

     “西方的微信”赛跑开始暗示了什么?这个暗示,K的利文斯通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说了。“西方的微信”将只可能来自“黑客路1号”以外的某个地方。而微信、S 和 K 已经表明了,Ta 可能根本就不来自硅谷。

     对于习惯了用“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赫芬顿邮报”、“中国的推特”,只有通过这样明显缺乏自信与底气的类比,才能说得清楚自己商业模式的中国IT人而言,看到西方巨头要用“做西方的微信”来说明白自己定位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挺振奋的?

    

     然而,别盲目乐观。

     在S和K之前,美国的自媒体主要以博客为主。而中国的自媒体则借助社交媒体的东风,刚刚展开自己的翅膀,找到上升气漩,起点还很低,高度很有限,但空间极大。似乎,互联网的美国称霸全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不过,这绝对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走在前面了。美国的博客、轻博客网站在全球所有类型网站中都能跻身第一方阵,美国的各大新兴新闻网站中,UGC的内容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美国的传统媒体,比如CNN,UGC的内容也有相当的份量。博客在美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微信公众号在中国的影响力。

     就新型的自媒体而言,相对于中国文字自媒体的兴盛,成熟的平台、海量的创作者以及初步的商业化探索,美国的文字自媒体规模还比较小。不过,美国的视频自媒体却发展得更快,“网络红人”商业化体系更成熟,也更容易赚钱。这可能跟美国人更为开放,愿意“露脸”的比较多有关。

    

     在未来几年,美国自媒体的发展能否追赶上我们的微信,还存在很多变数。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