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之惑!!! || 小钱频道
2016/4/13 秦朔朋友圈

    

    


     文/明智

    

     “四两拨千斤”

    

     杠杆,原本是一个古老的物理词汇。文明之初,古人制作汲水装置,支一杆,一头按压,一头从浅井中提水。中国古人更为奇巧,竟以杠杆为理,衡量轻重,称度物品,这就是天秤的雏形。西哲阿基米德借助杠杆,制作攻城利器之投石机,搬运巧械之滑轮,此君以为窥得天机,得意洋洋,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杠杆核心在于省力,“四两拨千斤”,谁不喜欢?后来人们使用杠杆移动重物,却不禁疑惑,为何杠杆也有折断之时,倘若物体过重或用力过猛,杠杆“啪”一声折断,一拍两散,岂非白费功夫?现代工程学早已明了:杠杆还受到剪力和弯矩的影响,但这并非本文探讨的话题。

     由物理原理到金融、财务应用,杠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惊天一跃,已无法得知。早期的金融黑影幢幢,难以区分赌博与金融,杠杆的魅力在于放大,正巧与人们心性中永不满足的欲望相契合。与其说杠杆的运用是一种“跨界”,还不如说是煌煌大观表层下的人性。经过百年淬炼,杠杆可谓炉火纯青,各有奇招。金融领域,常见者如股票融资交易,美股市场有RegT账户、Portfolio账户,港股市场有孖展账户。而保证金交易制度,更是被广泛运用于期货、掉期、期权、远期及各种复合衍生品种当中,用于对黄金、原油、外汇、股票、利率、信用、风险等任意标的物价格或点位的多空“竞猜”游戏,部分产品经过反复嵌套,杠杆倍增,真可谓包罗万有、洋洋大观、无法穷尽。这儿,即便是价格或指数最微小的变动也会摄人魂魄,因为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同样,公司财务领域,借鸡生蛋、融资扩张,财务杠杆被现代企业运用极致。无论是贷款还是债券,因体裁衣,种类百变,也是鲜花乱目。金融、财务水乳交融,两相呼应,又有各种变形,杠杆得以体系丰满,蔚为大观。

    

     杠杆是坏的吗?

    

     杠杆是坏的吗?一个疑问不禁浮现。现如今,个人购房买车,企业生产并购,国家施政卫国,须臾离不开杠杆。但同时个人债台高筑,企业资不抵债,国家赤字财政又困扰着当今社会。杠杆的运用意味着能力边界的扩张。比如消费贷,银行向消费者发放一定的额度的贷款,使得消费者有能力购买他们原先无法“够得着”的商品,同时又要求他在购买商品后定期扣除一定的现金流偿还贷款。杠杆的实质既是能力的扩张,也是将未来预期现金流提前贴现。对于全社会而言,加杠杆带来了货币投放,M2的持续增长引起金融生态复杂的变化。但作为一种扩张能力的工具,从工具属性出发,杠杆本无可厚非。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新疆,苦于国力日弛,筹饷困难,也曾多次通过胡雪岩举借洋债。企业并购大战中,前有李嘉诚借汇丰银行贷款收购和黄,今有宝能系借道资管计划举牌万科,门口蹲守的“野蛮人”使用杠杆收购,实在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杠杆固然无善恶,但资产价格有涨跌、现金流有好坏、能力也各有不同。最近金融圈颇为流行的电影《大空头》,大摩交易主管马克带领团队调研住房抵押贷款后发觉,事情整个活像一场通天骗局:银行客户经理专门为脱衣舞娘和流氓办理贷款;脱衣舞娘觉得房贷5%的首付足够便宜,于是借助贷款购买了5套房;断供90天的住房贷款竟然是用一条狗的名字进行登记贷款的;投行继续基于这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权抵押证券)开发衍生品(如衍生出CDS信用违约掉期),创造20倍杠杆的合成型CDO(Sy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马克敏感意识到这是个金融定时炸弹,开始做空CDO,随后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爆发。这个电影桥段说明抵押房产价格下跌会导致抵押不足,贷款人现金流入恶化又降低杠杆质量,尽职调查流于形式使得杠杆错误加在了能力欠奉的人头上。当资产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冰山便开始熔化,貌似坚强的堡垒岌岌可危。

    

     简单举一例子说明,你借款100万买来一套房子,如果房子价格持续上涨,涨到200万,你将房子卖出,还了房贷还赚了100万;如果你选择分期还款,分10年偿还,每年还10万(不考虑利息),你工作稳定年收入30万,现金流不错,也丝毫无虞;如果你受过良好的教育,是社会精英阶层,吸金能力强劲,那么应付房贷也绰绰有余。但如果房价跌至50万,或你每年只能挣5万,抑或你只是一个薪水微薄的打工一族呢?总而言之,能力扩张不能没有边界,杠杆对能力的作用是必须严格基于可信的预期。

    

     杠杆之惑

    

     2015年末,全社会杠杆率(即债务占GDP比重)为260.8%。其中,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56.5%,居民部门为39.9%,非金融部门为143.5%,金融部门为21.0%。有研究显示,国有企业加杠杆比较显著。同期,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持续畅旺。2016年仅3月一月,银行间簿记债券86只,筹资1,058.3亿元。交易所发行债券147只,筹资2,114.85亿元,创历史新高。

     2015年上半年股市行情火爆,市场流行配资,以小博大。2015年下半年股市调整,资金逐步流入债市、楼市,一线、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暴涨,也流行配资付首付。与之相对应的是,部分小贷公司、P2P、互联网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一夜间消失。

    

     杠杆流行,流动性充裕,资产价格时起时落,市场好不过瘾。但笔者实务中时时面对杠杆,却始终有以下困惑:

     悖论一:愿意加杠杆,是因为人们相信总能看对方向,但事实上市场中无人能每次看对方向。

     悖论二:市场更愿意在预期一致的情况下跟风加杠杆,但预期一致之时市场的风险往往在积聚。

     悖论三:人们总愿意顺周期加杠杆,资产价格高涨往往容易催生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将带来系统性风险。相反,周期低谷却是杠杆低迷之时。

     悖论四:人们总认为杠杆可以控制,但杠杆会根据自己内生的逻辑不断滚动变大,自我实现,难以控制。

     为了说明以上的几个困惑,笔者有一亲身例证。2015年4月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辗转找到我,说他发现了一个妙招:信用卡银行为他提供了一笔贷款,分期偿还,可以用于做任何事。朋友听说股票市场火爆,便向我咨询能否投入股市,我不置可否,唯提醒朋友小心行事。他确实将钱投入了股市。当时市场众口唱多,调门一致,牛市加杠杆,卖房买股票被奉为真理,他也小有斩获,得意洋洋。未几,六七月份,市场大幅下滑,朋友亏损惨重。面临还卡压力,他又从另外一家信用卡银行借了一笔数额稍大的贷款,一部分用于还卡,一部分用于补仓。

    

     杠杆四两拨千斤,投资者能力得到扩张,但也模糊了对自身能力边界的认知。朋友后来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杠杆带来的困惑始终萦绕不去。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阶段,什么类型投资,总有人在加杠杆的路上,缺的是清醒的人。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为市场观察人士,金融从业经历。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