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企业,台湾的文化 || 朋友说 | 第164说
2016/7/7 秦朔朋友圈

    

     一阵,我第一次去了台湾。

     从下飞机的那一刹那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对台湾充满了亲切感。这种感觉之美好,就像当年我去不丹,还没下飞机,一抬头看见窗外的蓝天白云,就已经忍不住想要扑向它了。

    

     上:台湾的企业

     这一次,我们访问了台湾的不少企业,是我朋友汪小菲牵的线。他现在真是扮演了特别好的角色,成了连接大陆和台湾的一个纽带式人物。

     出发之前,我其实没有任何预期,只是觉得这些企业的名字都略知一二,国泰人寿、旺旺、台塑、台新金控、诚品,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台湾企业。由于他们创业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以至于这些企业的名字看上去都非常复古。

     对于一个相对成熟、发达的地区或者经济体来说,我更愿意把他们的企业抽象地分成四类,分别是天、地、游牧、小确幸。这其中的天代表技术驱动的全球化企业;地则代表金控类企业;除去天地之外,我还将企业分了另外两类,代表本土制造业的游牧类企业,以及台湾十分领先的生活方式类企业。

     下面是我对这几类企业的一些看法:

    

     宝岛的“地基组织”——金控企业

     我们参观的第一家企业是台新金控。这是一家典型的富三代企业,在任的企业家已经有六十多岁了,第三代的儿子们则很时尚,一个在巴黎学设计,一个在日本学建筑。两个人都非常好,有涵养,有礼貌,有自己的事业,为人也很谦虚,目前都没有回自己的家族企业工作。

     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访问。他们对来自内地的企业家非常重视,接待之好,真诚、专业、有态度,简直让人感动。他们的午宴不奢华,但是非常周到。按照他们的文化,也绝不会安排去外边的餐厅吃饭,都在公司顶楼的内部会所,中间还安排各种表演。但是呈现的氛围,又绝不是内地那种大吃大喝。可以说,非常有品味,但是绝不装逼。

    

     他们介绍自己的业务时,有些信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台湾差不多有十大金控,也就是金融控股公司,都是综合业态,包括我们熟悉的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但是除此之外,一定都会有艺术类的资助项目。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震旦集团会在上海开自己的震旦艺术馆。不仅震旦在搞,台湾大企业都在搞。像云门舞集的演出,也是郭台铭名下基金会赞助的。

     除了艺术类项目,这些金控公司还有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以台塑集团为例,就捐赠了著名的清华长庚医院。这就是说,类似艺术、医院、学校,这些民生性质的投资,已经成为这一类企业的标配。

     可以说,这一类金控企业,是台湾经济的基石。仍然以台塑集团为例,台湾股市20%左右的市值,都来自台塑系的企业。从1950年代起,它就开始为整个台湾工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从石油冶炼,到各种石化产品,都是工业进程各个环节的必需品。这样的储备和供应,为台湾后来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这一类企业虽然都做得很大,但完全是资源依赖型,由一小部分特权阶层所把持。台湾绝大多数企业是私营企业,很少有国企,但也不等于是彻底的自由经济、没有国家管控。这些金控大财团,绝大多数是需要政府牌照的。

     最近这些年,这些金控企业也在不断推进,将一些原本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比如说,台新金控之前就收购了地方国有的彰化银行。当然,因为这一桩收购,台新金控目前正在和政府打官司。不过,企业主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太焦虑,心平气和,很对等的感觉。

     台湾确实是小政府。这种企业和政府的对等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去,我有两个日程变化。一位是王文渊,台塑现在的掌门人。他们说,抱歉,董事长今天去见马英九了。另外一位是gogoro电动车的创始人,临时见交通部长去了,第二天才又见上。可见,台湾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非常紧密,非常频繁。

    

     放眼全球的“游牧民族”——本土制造业

     台湾的第二类企业,就是在台湾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诞生的一大批台企。它们从事相对简单的轻工业加工,以代工为主,融入全球产业链——东亚四小龙全都是因为进入全球产业链而兴起的。

     这数几十万之巨的台商,就像是台湾经济中的游牧民族。它们既是产业全球化的受益者,又处于这个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挣的是要素流动的红利。后来,台湾的经济要素成本上升,它们到大陆来开厂。后来大陆也贵了,它们又去东南亚。哪里的劳动力便宜,我去哪;哪里的土地便宜,我去哪;哪里的税收便宜,我去哪。

    

     台湾岛的广袤天空——全球化企业

     接下来要说到第三类企业。这第三类企业,是从第二类企业中蜕变出来的。诸如富士康、华硕、台积电……这类企业有升级能力,开始成为有技术推动力的公司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有相当的主导能力。这类企业是台湾全球化的代表,是真正走出世界、代表台湾的企业。

     这类企业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有进取心的巨无霸。我记得,有一次,郭台铭也来参加乐视的周会,他可能是好奇乐视到底怎么回事,就来听听。他真的带着高管,认认真真来坐了半天。包括台积电,那是市值一千多亿美金的公司啊,很了不起。

     总之,打个比方,这类企业是天上的公司,金控企业就好比是地上的公司,而中间的“游牧民族”则是游离的,一天到晚出去找吃的。

    

     暖暖的“小确幸”——生活方式类企业

     还有第四类企业。台湾有大量小而美的生活方式公司,以诚品为代表,也包括小菲搞的一系列餐饮服务企业。大量小企业,例如酒店、餐饮、康师傅方便面、统一红茶、珍珠奶茶……我们为什么在台湾觉得舒服,就是因为我们喜欢它的生活方式,而且两岸文化的底层是相通的。

    

     下:台湾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混血儿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爱台湾的生活方式企业?因为它们是中日文化的混血儿。

     一方面,台湾很好地保存了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文化基因。台湾人的整体状态就是温良恭俭让,说话那么好听,从头到尾不骂人。那么多台湾的艺术家,从林怀民的舞蹈到赖声川的话剧,再到侯孝贤的电影,都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希望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根。其实,这才是本来的中国。中华民族应该呈现的状态就是那样的,那才是能够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样子,也是大家所向往的东方文化。我们所向往的东方,绝不是现在充满社会暴力和戾气的样子——那是原本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文化、流氓文化。

     另一方面,我到了台湾才知道,日据的几十年对台湾影响太大了。台湾现代工业基础,完全是当年日本人统治打下的底子。那种精巧谨慎的东西,为台湾打下了现代化的烙印。比如说,张学良在台湾生活的北投,就是个温泉胜地,而温泉文化是典型的日本文化。

     平心而论,这两种基因是不矛盾的。它们被台湾人继承下来,互相融合,发扬光大。以1949年为界,中华民族最精英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得以在台湾留了下来。1950年代,凭借日据时期打下的工业基础,台湾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过程,文化重新融合、沉淀,一直到1970年代经济开始崛起。

     其实,日本当年除了台湾,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殖民地,就是满洲国。这固然是国耻,但是日本人却在满洲打下了相当完备的工业基础。当时,全国85%的工业都在东北。林彪把东北拿下,蒋介石就基本上输定了。

    

     追求内心的平和


     说回台湾。其实,台湾的基本文化特征在于,人们普遍在追求内心的平和。台湾几乎没有创新,因为只要你追求内心平和,就不想再伤脑筋了,因为你已经不想改变世界了。我常常觉得,只要谁说去禅修、灵修、信佛了,我就知道,他已经放弃改造世界的决心了。

     台湾人普遍有这种倾向——因为搞不定世界,只能搞定自己,让自己和世界好好相处了。

     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和我们见面的时候,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也不知道跟你们说什么,就给你们读一读我喜欢的书吧。他送了我们一人一本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发了财,其实就是炒房子嘛,当时台湾的房价就像现在的大陆一样,好几倍的暴涨。其实,我都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要让我发财。那时候他三十几岁,也不知道后面该怎么办,一直到他出了一次车祸之后,他就开始深刻思考,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最后,他回归到爱。他说:

     “我做诚品,就是想为这个城市的其他人去创造爱。通过读书,你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和我一样爱读书。”

     于是,从这个简单的理念出发,他开始做诚品。

     我深深感到,一个城市如果有了诚品,是一件多么大的幸事。诚品书店早上十点多开门,但是从九点多就开始有人排队了。这里面,大多数人并不是游客。在很多人心里,诚品是他们的心灵港湾。

     现在,诚品也有变化,以书为中心扩散,有自己的剧场和酒店。我去了诚品行旅,是一家以书为主题的酒店,一楼有一整面墙,摆了几万本绝版书,很震撼。

     我以前就想过,将来退休之后想去哪里生活——一个特别明确的指向就是,想去台湾生活。我就去跟冯仑说,想去你那买个房子,在台湾安个家——他在阳明山上有个项目。不过我又想,现在去住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就投个酒店吧,刚巧汪小菲的S HOTEL马上要开业了,一看设计喜欢得不行。这完全是因为爱上了台湾,想和台湾有更多的联系。

    

     失去活力的台湾和积极的台湾人


     不过,说起来,台湾人也有即将丧失活力的担忧,但是心态很微妙。企业界确实有这样的焦虑:怎么办啊,台湾已经不再创新了,我们已经老了,不能指望我们七八十岁的人继续创新吧。但是,这是企业界的精英,而年轻人并没有这种焦虑和紧迫感。他们和日本的年轻人一样,生活在一种小确幸当中。这很麻烦,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精神气质上追求小确幸?他们的收入多年来没有增长,而且距离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远,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能。

     台湾没有大市场。欧洲也是小确幸文化盛行。事实上,全世界只有两个半国家具有创业创新的土壤——中国,美国,半个印度。

     台湾的年轻人,有一部分有志青年可能会选择到大陆来参加创业。台湾对他们来说,有点感觉是,再待下去就废掉了,希望赶快回到热火朝天的地方来。但这还是少数人,大部分青年没有创业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对社会有很多不满——房价这么高,我也买不起房,政府混蛋,没有照顾好我们,于是就要求政府变成一个大政府,能够照顾我。

     民进党和国民党,先抛开统独问题和历史的原罪,可以大致把民进党理解成台湾的民主党,把国民党理解成台湾的共和党。国民党代表工商阶层、企业家、小企业主、中产阶级,强调自由经济。民进党代表南部的底层农民和青年,强调平等。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充满活力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有可能成功,于是坚持自由经济的党派会受欢迎。当一个地区的经济丧失活力的时候,人们觉得没什么希望,就会转向强调平等的党派。这和今年的美国大选非常相像。于是,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台北会变成是柯文哲做市长,为什么他这么红?因为年轻人挺他。现在的台湾政治,非常像美国1960年代的摇滚时代。

    

     对于台湾的年轻人来说,金控企业是牢不可破的,游牧企业呢,对他们来说,好苦啊。如果像父辈一样,必须做一个世界经济的游牧民族,这里刨食,那里刨食,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啊。他们觉得,父辈已经这么累了,为什么我还要做这样的事情呢。成为经济巨头,又可望不可及。所以,台湾年轻人就算要创业,也是集中在生活方式,开个咖啡馆,开个小店,搞搞独立设计。

     如果是我去台湾投资,我就特别想投生活方式的公司,把它们带到大陆来。这些领域的台湾公司,领先大陆不知道几条街。咱们赶紧做个台湾生活集团,这是能够改变城市气质的大好事。目前,在内地,我们的消费升级已经开始了,但是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积淀。

     我看过台湾的经济数据。同样面积的土地,台湾作为独立的省份,在全国排名第五左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前几个经济大省都已经超过它了。但是台湾人感觉很安全,没什么匮乏感。他们不是假惺惺的客套,是整个社会的教养极好。在台湾,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内心生活,从来就没有崩溃过,人们感觉非常安全。反过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凶狠、背叛和焦躁,已经进入了我们现在内地社会的DNA。

     这次踏上台湾的土地,呼吸那里的空气,感受那里的食物、智慧和人情,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台湾这个地方,表面上温润平静,但在地表之下,它有自己的故土之殇,那是沉痛、孤独又激烈的东西,是它在地底下流淌的“巨流河”。

    

     作者为易到用车创始人兼CEO。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