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小琴,要阿信
2017/4/15 秦朔朋友圈

    

     作者:水水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近有点分不清现实和剧情,《人民的名义》在热播,曾经创作《人民不会忘记》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了马;美联航华人被暴力的事件群情激愤,据说有小部分原因是因为丁义珍就是坐着美联航逃跑的;此外还有一个新华网微博爆出的新闻,说安徽一男子醉酒闹事谩骂袭击特警,自称认识达康书记。

     《人民的名义》的剧情一再渗透在现实里。我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觉得新媒体时代让人总是分不清文本和现实,人的脑子睁眼就被信息淹没,谁能马上分得清真假?自媒体的标题又刻意地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美其名曰“接地气”,把有的没的,真的假的,理解透彻的以及模棱两可的,相似的贴边的扣热点的都混合在一起,只求兴奋就好。白百何被疑出轨,某些相关概念的股票都会浮盈或浮亏。中国人的联想能力甚至已经穿越文本和现实生活,成了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的手段。在这个浮躁而麻木的年代,人的肉身生活在逐渐丰厚的物质现实里,而精神泡在咸辣的文本里,就像吃着肥肉就着泡菜,似乎拥有了肥而不腻的丰满。

     我就再凑把热闹,写这篇《不要高小琴,要阿信》吧。我是个很铁的文本现实主义者,想要从故纸堆里找出一种精神法则,虽然虚构和现实有所距离,不过所幸,精神品质这东西是普适的,永恒的。事已至此,精神不灭,就靠着这些热点,传播那些正面的受用的东西,还算靠谱吧?!太正面,据说不会流行,但我还是想相信一些东西……

     《人民的名义》里的高小琴,靠有政治背景的男人们(如祁同伟和赵瑞龙等)而让自己的商业成为法外之地,自信地玩弄人际关系,设计各种局面,收放自如。现实中,也有这样的原型。很多人求之不得有靠山——剧中称‘政治资源’,但高小琴作为女商人可以一时风光无限,纵横捭阖整座城市,终归,一生很长,难逃枷锁。

     女人比男人相对活得更长些,不必在意一时成败,不用太在意出身、男人的照拂,以及数不清的意外、痛苦与纠结。因为,还有更多的时间女人手里握着的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当微风飘过时,还有一股清新的侠义与优雅的释然给自己从小养着的那个坚毅的灵魂。比如阿信。

    

     何谓阿信

     这里要写的阿信,不是五月天里的阿信,也不是曾经信乐团里的阿信。日本80年代曾经有一部播了一年的高收视率电视剧,叫《阿信》,从1983年4月4日播到了1984年3月31日,共297集。故事很长,讲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从7岁到84岁的生存、挣扎、奋斗和创业。故事的主人翁是日本明治年间山形县佃农谷村家的女儿阿信,现实里的原型是日本八佰伴的创始人和田加津(1907-1994)。

    

     那个年代,“阿信”是女性创业者的代名词,满满的都是意志品质,而不是套路、方法和捷径。人都是应该奋斗一生的,虽然生后的事情那么难控制,但至少在自己的一生里,该创造就创造,该进取就进取。人在发重大誓言的时候,都会加上终身,比如“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时候,奋斗一生的女人更是一个历史特制的精神标本。

     阿信,出生在贫苦人家,7岁开始做童工帮佣,但坚持学习识字并喜欢读书,对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事物都学,会记帐、茶道、插花、礼仪等。阿信16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东京奋斗,从学梳头和美发做起,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很快成了店里最优秀的人。在大城市奋斗,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因为那是追求独立和建立更广人际关系的第一步。跟所有重男轻女的父母一样,阿信的父母经常让阿信寄钱回家,并且要求她帮助大哥买房,原来《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的设定早就有了。所以一个女人,她首先要面对的人是她的父母兄弟姐妹。而通常,这些因素不会都是美好的因素。在血缘关系和原生家庭里,很多女人就已经开始了内心上的波折和隐忍。

     随后这个女人会遇见自己的丈夫,一个从小心里养着自我教育、自我引领灵魂的人,其实很难找到另一个契合的灵魂。嫁给田仓商会的龙叁之后,阿信依然坚持工作和家务事。二战结束之后,田仓商会受冲击很大,龙叁因生意遭人欺骗让阿信相当担忧,但除了鼓励丈夫之外,自己更刻苦地去外头赚钱。而龙叁却用阿信赚的钱去花天酒地,两人面临离婚危机。女人很容易精神苦闷,“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阿信却在那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因为这个孩子,两人给彼此重新开始的机会。阿信看到丈夫重新振作的决心后,表明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得知丈夫想从事童装时,为筹备资金私下到路边摊卖布。不要小看每一个练摊的人,很多人在低谷的时候都摆过摊。能屈能伸,其实女人比大丈夫更容易做到。现在人们常说,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个人认为,做好每一件身边就近的事,先不管自己喜不喜欢,也许是女人成功的法宝。

     阿信后来亲自制作衣服,成品龙叁很满意,认为拿出来贩卖必能赚钱,阿信遂熬夜设计新款式。阿信认为童装市场可以改变田仓商会原始单纯的卖布生意。她放弃自己的职业,和丈夫一起创业,她认为夫妻俩能一起工作是幸福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却有便宜且耐穿的衣服很难得,童装生意发展顺利。龙叁立即想借钱扩大生产加盖工厂,阿信担心会操之过急而产生亏损,一开始相当反对,后来也能理解丈夫希望在短时间内让事业有一番成就的苦心。坚硬有独立想法的女人,有时候也会委曲求全。

    

     不幸的是,新工厂完工典礼当天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东京大地震,阿信一家原本可以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天灾被摧毁了。而在现实中,1950年4月13日,一场空前大火,烧去1000多间店铺和民房,4000多人无家可归,也烧毁了和田加津夫妇1930年创建,合力经营了20年的小水果蔬菜杂货店八佰伴商店——那个和田加津即使做月子也在拣豆角、剥洋芋,全部精力投入进去的店。她与丈夫商量,即使烧得精光也要付款给供应商,从一开始就追求真正的商道。重新开始创业后,也不会因为火灾后缺乏物资而抬高菜价。人生总是要遭受想象不到的难以承受的意外,而这意外最能锻炼心性、意志、毅力还有责任。

     龙叁生意失败之后就想回老家佐贺,并一直意志消沉。阿信困在家庭关系里,婆媳姑嫂关系都僵硬,因为她的出身等原因,家里几乎没有人对她好。阿信因缺乏照顾还要不停被逼为家庭劳作,致使女儿胎死腹中,但是阿信很善良,还替没有奶水的小姑子喂养孩子。也许是剧情需要,世界并没有对阿信温柔以待,尽管她努力付出。但人在艰难面前,通常不是怀恨别人,不是改变自己的心性,而是要努力改变周围环境,能够救自己的先是自己。

     她终于还是想回东京打拼,但在老家意外右手受伤后无法从事梳头美发的老本行,于是就带着孩子阿雄在东京摆路边摊、开小饭馆、卖鱼。三年后,龙叁终于又一次振作,来到东京和她继续相互扶持打拼,从一开始沿街叫卖鱼和蔬菜,到后来有了自己商店的那年,阿信都50岁了。碰上了时代机遇,后来田仓商店又改成了超市,三十年后,分店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爹妈不怎么疼,公婆不可能爱,甚至老公也经常让她担心、失望、难过的女人。她先自己努力、改变在前,慢慢积累,慢慢影响他人,一生奋斗,从不停歇,不因为重大挫折磨灭意志,就这样历经世事变迁,依然纯天然地拼搏,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时机到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她们的孩子也深受其影响,比如和田加津的孩子和田一夫即使在八佰伴破产之后依然在68岁重新创业,成就了“不死鸟”精神。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女人,见证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女人,就是这样坚韧不拔,而这坚韧不拔也可以遗传下去。

    

     中国阿信的内涵更深

     写了《戴西》,写了《哈同》,还准备些上海的另一种姿态,如董竹君这样的女子。1900年2月,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窟里,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帮佣保姆,本就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但还是给女儿上了几年私塾。然而,更严重的穷困还在后头,她父亲得了一场严重的伤寒,再也不能干重活,母亲为了照顾父亲也只好放弃工作,所以他们一家后来只能靠借高利贷度日,不到两年就欠了300元大洋。而她父母的偿还方式竟然是把她抵押到高级妓院,那时候,董竹君才10岁。在妓院卖唱,她被迫签了卖身契,三年内不得私自外出,不得回家探望父母。

    

     她太实诚,认真地唱着戏,13岁能登台清唱京剧,还唱出了名气。三年期满,老板毁约,声称要3万元才能赎身回家,还要让她卖身。还好她除了实诚之外,也是聪慧倔强的。她在卖唱中结实了辛亥革命后一度担任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夏倾慕她的端庄美貌,想赎她,但她不许,“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花钱我就不跟你结婚”。后来等夏丧偶后,她才决定逃出妓院,与夏之时到东京去,并且立下婚前协定: “一、不做小老婆;二、送去日本求学;三、组织一个好好的家庭。”那时候她16岁。她从小就保有不能靠任何人,要读书,要女性尊严的姿态和主见。

     婚后,夏之时果然为她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授日本女子师范学校课业。18岁,她随回川参加护国战役的夏之时定居成都,虽然她父母把她卖了抵债,但她还是接了父母过好日子,当时夏府富甲一方,她俨然已经入了豪门上流社会。但贫苦人家出生的人容易有危机感,也容易让自己长出很多不靠别人的本事。她开始用私房钱先办了一个专收女工的小型袜子厂(富祥女子丝袜厂),随后又开了出租费很低的黄包车店。这跟她的身世有关系,人总是从自己最同情及最熟悉的方式开始先练起来。她想问题想得深而全,她认为要解决她从小面临的所有问题,只能改变这个周遭环境,甚至改变所有女子的生存状态。

     后来,夏之时政治失意,意志消沉,赌博、吸鸦片。而董竹君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陆续接触了革命思想,阅读进步书刊,结识中共党员等革命人士,还参加了各种活动。这些行为引起了夏之时的不满,1929年,董竹君主动跟夏之时提出离婚要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中,她受了很多冷嘲热讽,深感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有尊严和自由。

    

     1930年春,她30岁,带着父母和四个女儿回到上海。刚来上海的时候她睡亭子,从南洋募款起家,靠变卖首饰皮衣等家当和亲友们的资助,在闸北办了一爿群益纱管厂,获得畅销。盈利了就资助进步活动,她的创业一开始就跟“解放”的使命有关。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工厂全部毁于敌人炮火。也真是怪了,这类叫“阿信”的女人,总是会遇到意志消沉的丈夫和一次大劫,真感慨空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来幸亏四川老友侠义相助两千元,她才得以重整旗鼓。她开始决定做川菜。此前,她在夏家练就了制作川菜的高超技艺,这还是得益于她做什么都认真,实诚,脑子灵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她开始做市场调查,觉得已有的陶乐春、聚丰园等川菜太传统,拓展不了更多人群。她虽是苏北人,但从小长在上海,知道上海的口味,就做了改良。她的努力和品位,使她开成了一座内外装修高雅、店面用清一色黑瓷砖镶嵌的“锦江川菜”店。后来的装修继续艺术化,有宫殿感觉的,有《红楼梦》主题的,有文人雅士钟意的,备有文房四宝,悬挂张大千、郎静山等名人字画、摄影。

     她学习四川官场宴席的精致、轻辣风格,以及普通用膳的实惠、多样等特点,做出了融合菜。那时候她就注重饭菜的颜值,盘边修饰蔬菜制作的花鸟,她还研制雪里一点红(燕窝汤中央放一个蜜饯樱桃)等新菜。她给员工薪资很高,准时发钱,从不拖欠。饭店经常接待京沪名流,杜月笙有段时间每天都来吃饭,有一天要排队很生气,就让她扩充店面,主动帮他补贴对面房主拆迁费。只有“锦江”能在新旧餐馆之间,架起当时法租界唯一的一座天桥。她日复一日每天早上上班,晚上加班。作家白薇曾说:她是易卜生著作中的娜拉,而且有力地回答了出走后的娜拉是怎样奋斗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广泛、深刻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广泛而深刻的成功的可能性。要是没有她四川老友慷慨相助,她也不可能随时保持警觉,把钱花在刀刃上,追求完美,保持勤奋,以求报恩。

    

     她一个人带自己的女儿们,从小教育她们:思想要正,要跟得上历史潮流;要刻苦学习,练就本事,以免将来有事做不来。从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处世原则、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坚毅心性等方面她都强调从小培养。她的所有孩子都上了大学。她一直关注女权,她认为中国一般妇女,生性太过温顺软弱,一心只管家务,一心追求家庭乐趣,但从她的人生经历看,她觉得要改变女人的地位,首先要自己有经济来源,要独立于所有人,要倔强生存,但要保持内心的豁达。她登报招收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服务员,强调服务品质和餐饮文化,在如今都是先进理念。她曾经也一度坚持不下去想自杀,但终究觉得自己要为女儿们的前途着想,要为更大范围内的女性解放着想,她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她比日本阿信,多一些救世情怀。

     在老上海十里洋场那座势利的城市,她怀有革命理想。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身为都督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锦江开业后,董竹君为中共底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提供秘密聚会地点,并且免费供餐,夏衍《懒寻旧梦录》也写过这些情况。1936年2月,她又增设了锦江茶室作为活动地点之用。她不断资助革命文艺团体和进步报刊,营救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出资创办印刷厂和进出口公司、协助创办文化公司等等,什么能做她就做什么。上海孤岛时期,她拒绝与日商合作,在菲律宾等地避世,锦江由他人代管就几乎倒闭,但她一回来,不出半年就又起死回生。1951年春,她把含辛茹苦16年创办的锦江和价值3000两的黄金全部献给国家。

    

     她在文革中被监禁五年,而当她在报上看到陈毅去世,毛主席穿件晨衣参加追悼会的照片的报纸后,放声大哭。她一直这样侠义,无论是拯救以前在夏府差点被打死的、怀有她丈夫亲大哥骨肉的丫鬟佩琼,还是跟着大女儿一起参加游行,还是为进步人士做的所有财物上的贡献。

     有些人穷苦,奋斗只想着覆盖自己所有的缺失和不满,甚至去掠夺别人的东西;而有些人穷苦,则是想着自己能够变得强大,以便帮助别人,同时这股侠义心肠会在社会经历中继续不断生长,长成心有整个国家和民族。不要片面地看待出身,要看拼命奋斗的姿态、方式和价值。

     一生很长,阿信们都活得很长。董竹君活了97岁,她写了《我的一个世纪》。

    

     相关链接:

     哈同 | 戴西

     参考资料:

     徐霞:《董竹君妇女观刍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钱江:《倔强精干的女实业家董竹君》,《中国经贸导刊》1991年第1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