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和教育,谁拯救谁?
2017/7/21 秦朔朋友圈

    

     作者:过蝈/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19篇原创首发文章

     7月17号,在广州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但需要满足以下两大条件:

     一、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人才绿卡持有人子女、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符合市及所在区积分入学安排学位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

     二、其监护人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以监护人租赁房屋所在地作为唯一居住地且房屋租赁合同经登记备案的,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学位)就读。

     第一条是对受惠人员的限制,除了广州户口外,可以看到几乎都是对大专本科以上“高端人才”的照顾。而第二条,更厉害,要监护人在本地没有住房。试问,本地户籍,外来“高端人才”又有几个是本地没房子的?

     如果说,第一条还能惠及广大人群,那么第二条中的“无自有住房”倒真是令人尴尬。很多人手上,可能都有那么一套非学区非中心的房子。现在政策一出,如果小孩要读个好学校,那老房子到底是卖好,还是不卖好?

     真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心累问题。

    

     房子和教育,谁拯救谁?

     《工作方案》解决的是住房问题,却附带捆绑了教育。其实这不是什么历史创新,很多城市都有。例如苏州,只要符合“满五年,唯一学籍”,租房读书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学校招生的选择排序上,租房的可能就天然地“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这条政策,目前大多数的解读有点放大了历史意义。笔者认为,教育是教育,住房是住房,彼此之间,谁也拯救不了谁。

     和房子一样——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但学区和好学区,就有严重价值差异。就像动迁房和豪宅小区一样。且不说广州市政府的政策,在执行上是否可以“兜底”——让大部分租房子女有书可读。就在“好学区”的问题上,恐怕政策也无能为力。毕竟父母作为“高端人才”,都是城市的主流中产,他们所要求的不仅是“学区”,更是好学区。

     以杭州为例,小学新生录取,按照一表生、二表生、三表生……的录取顺序:学龄户籍儿童按“住、户一致”优先原则录取。按下面四种先后顺序录取。

     第一类情况是,学龄儿童户口与父母户口、家庭住房(父母有房产的,以父母房产证为依据认定)三者一致,都在小学教育服务区,即为“一表生”。

     第二类情况是,学龄儿童自出生日起在本市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且祖父母(外祖父母)住房在本小学教育服务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二表生”。

     第三类情况是,学龄儿童有杭州市主城区户籍,但不属于上述两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表生”。

     第四类情况是,学龄儿童无杭州市主城区户籍,但符合在杭就读条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表生”。

     真实情况是,好学校“一表生”都会数量爆表,只能稀释师资不断扩班。更别说去顾及二表、三表生。

     广州常住人口远在杭州之上,想来紧缺程度只会更甚。

     在大城市中,我们的学校资源,尤其是优质学校,到底紧缺到什么地步呢?

    

     以上海为例,前两个月上海民办招生引发一波刷屏:上海市民办阳浦小学,在每个孩子面试的同时,为家长准备了一套超复杂的逻辑考题,博士生没通过幼升小面谈;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则要求家长如实填写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第一学历、毕业院校、工作单位等。

     这些都说明了——学校,尤其是好学校,是卖方市场,话语权不在家长。不管是买学区房,还是被动接受“刁难”,都是因为家长可选择的机会太少。特别是对那些受到户籍、房产等因素限制的家长更是如此。

     优质教育供应不足的问题,不是通过买或者租学区房就能解决的。

     用教育来解决住房问题,既解决不了住房问题,也解决不了教育问题。

    

     天价学区房,

     是阶层上升的天梯?

     又是几个月前,北京天价学区房引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谜题。其实学区房,也不是房地产问题。从表象上看,是优质教育供应短缺的问题。购置学区房,实则是一笔变相的择校费。但从本质上看,是户籍制度问题。

     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资源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户籍流动的竞争。大家都想占据最佳资源:城市大、经济好、地段佳、配套全、学校优。于是,高考与买房成为了“占据最优资源”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通过高考,从乡镇农村跻身北上广深。

     第二步:通过买房,扎根定居,从“新xx人”成为“xx人”。

     第三步:通过换房,传递资源,从城市远郊迁移至市区教育、配套更优的地方,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实现代际更替。

     每一步,都是巨大焦虑;每一步,都有一些人放弃或另做选择。但这幕“三部曲”俨然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中产的标准宿命。

     人才绿卡、积分落户的已为人父母的“高端人才”就是通过教育、高考、移民完成了阶层逆袭。在下一代培育上,也只有让小孩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优的教育,才能完成更上一层的流动,或者不至于陨落。当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成就“学区房”天价的,不是学校的优质程度,而是中产父母内心的焦虑系数。中国学区房的价格机制,不是经济学范畴,可能是心理学领域。

    

     那么让媒体振聋发聩的“租购同权”、户籍制度改革果真是在路上吗?或许是在理论的道路上吧,很难相信一个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取消或者变革户籍制度,会成为什么样子。

     至少,在当下的国情中,目前的户籍制度还是合理的。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吃到了这份制度的红利。

    

     信息太多,理性有点不够用

     当政策意义的过度放大与我们焦虑脆弱的内心相撞时,我们开始陷入一个又一个简单粗暴的认知陷阱。

     在小孩读书问题上,体现的是:买学区房——读名校——成绩好——财富、阶层上升;

     在房价看涨看跌问题上,体现的是:租购同权——租赁热——租金涨——房价涨;或者,租购同权——租赁热——学区房不值钱——房价跌。

     这种单行线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要警惕的认知陷阱,也是焦虑来源。

     那么租购同权,到底是看涨还是看跌?——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所有的“价格”都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共振,学区只是房子价值的维度之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还有非常之多,例如货币、土地、城市经济等等。在不同阶段时期,会是不同的权重。在市场机制中,没有任何单一要素,是简单因果关联的。——所以,要警惕那些轻易说涨跌的声音。

     作为一名大陆地产人,心好累。因为房子永远不是单纯的房子,而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情绪的一锅大杂烩。让房子只是房子,可能生活才会美好很多。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