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军大业》到《战狼2》,主旋律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主旋律
2017/8/9 秦朔朋友圈

    

     作者:鲁舒天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60篇原创首发文章

     最近有部国产电影火到让你不能不正视,它就是暴走中的票房奇迹——《战狼2》。上映13天票房突破34亿,谈笑间加冕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且这个数字还在一路狂飙。但比数据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结合前期宣传和观众反馈,《战狼2》被广泛认定属于一部主旋律电影,且其似乎比理论上根正苗红的《建军大业》更主旋律化。

     曾几何时,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还给人一种不好看、不卖座的印象,直到以《建国大业》《云水谣》《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为代表的一批“新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才把观众又拉回到电影院。其中“建国三部曲”影响力最大,即2009年的《建国大业》、2011年的《建党伟业》和现今热映中的《建军大业》作为这个一脉相承系列的最后一部,《建军大业》在“主旋律”这块阵地上被《战狼2》抢滩,颇有点庶长子顶替了嫡长子的架势。

    

     “建国三部曲”,传统主旋律表征日渐式微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建军大业》在选角时走的“小鲜肉”路线严重拖累了电影质量,原本厚重、严肃的革命题材因此浅薄化和失真化。但实际决定一部电影成色的关键因素更在于导演、监制和编剧等的水准。如果照此标准,专业摄影出身、执导过《无间道》与《古惑仔》系列的香港导演刘伟强似乎远胜于武打影星出身的吴京,那为何反映在票房上,《建军大业》被《战狼2》完爆呢?

    

     实际在“建国三部曲”中,最值得注意的并非所谓演员跳戏之担忧,而是电影中的主旋律表征日渐式微。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但这几部力作都更倾向于讲故事,和那种端着架子讲大道理教化观众的路数判然两貌。《建国大业》里的老戏骨众多,叙事老道,节奏把握也上佳。但依笔者拙见,它的突破性反倒最少,可取之处是没有把“敌人”的形象描绘得太低幼。《建党伟业》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创作者开始尝试在既定框架内讲有血有肉的故事,或是还原一些电影之外可以给人启发的细节,而不止是找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穿上民国的衣服演一出出皮影戏。比如剧中北大那场蔡元培、胡适、李大钊、辜鸿铭等人的主义之争,或是北洋政府的狱卒优待进步学生等细节,都非常引人深思,这些细节使这部电影更接近一部剧情片。

     说回时下饱受争议的《建军大业》,它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糟。在选角问题上,制片方原先也倾向用老演员,但导演刘伟强考虑到剧中主要人物大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青春是无法表演的,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小鲜肉。值得注意的是,刘伟强为了拍这部电影看了大概3米多厚的书籍资料,并大量走访纪念馆和历史遗址,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恐怕远胜于很多自诩离此类题材更近的内地导演。监制黄建新说过,在香港导演的职业生涯里,永远面对市场和生存的挑战,所以他们的作品永远能发生新的变化。这部《建军大业》的变化即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回避刻板的意识形态元素、淡化严肃题材中所谓的正邪概念和脸谱化表现形式。电影力求还原真实历史场景、还原人物思想情感与心理状态,简言之,它更接地气、更有人性,同时也比那些“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通行史观更尊重历史。所以,年轻观众能接纳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并非完全是由于小鲜肉的偶像作用。观众需要娱乐不假,但同时更需要好故事。

    

    

     《战狼2》是主旋律电影的转型还是重塑?

     关于主旋律电影,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的意见是:观众的觉悟和审美是没问题的,如果观众不喜欢看,那是厨师没把菜做好。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战狼2》和《建军大业》都是好菜,只不过前者更像这个国产电影保护月里的主菜。这两道菜之间的交集可作如下表述:《建军大业》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战狼2》则是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前者虽由广电总局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主导,但更贴合于市场和这个时代;而后者却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主动选择,虽然电影所依托的撤侨背景有史可考,但从叙事逻辑上来看,《战狼2》却比过往所有的主旋律电影都更显得架空现实。

     据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考证,主旋律电影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的“献礼片”。“献礼片”晋升为“主旋律”之后,主要包含以下概念: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集体主义。过去的主旋律可谓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条线纪念伟大人物与历史时刻;另一条则是像《焦裕禄》《孔繁森》这种,重在塑造榜样,坚定信念。但在主旋律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创作者并没有契合上述四类主义,而是曲解了时代改革的良苦用心,电影中仍充斥着未经时间检验的概念和填鸭式的说教,最终发展到了前些年非创新不足以生存的地步。

    

     以“建国三部曲”为代表的这类“新主旋律”电影,正是对“自我审查”和“开倒车”这两种保守主义的主旋律创作倾向的拨乱反正。比起在这个技术日益精进的时代提升电影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创作内核上的开拓进取才是更可贵的存在。几年前《建党伟业》上映后,笔者看到一篇对剧中演员的深度采访。某位大陆新生代著名女演员只能说一些“很激动、很开心”之类的废话,而在电影中饰演吴佩孚的香港演员吕良伟则是满篇在谈对所饰人物的理解。作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长久以来这个正直、清廉、拒绝出任伪职而遭日寇毒手的儒将却被宣传成负面军阀形象,吕良伟看了很多关于吴佩孚的书,他的积累便有助于还原人物本身。这正是“新主旋律”转型后的潜力,但在动作军事题材的《战狼2》里,这种重塑历史和对历史进行深入反思的可能性却几乎不可能看到。

     结合以上内容,笔者认为《战狼2》并非是《建军大业》一样的主旋律转型之作,这部团结在主旋律旗帜下的商业电影更接近对“主旋律”的一次重塑。但这种重塑是否可以认定为是一种创作类型的开宗立派,则还需要时间检验。现在就下定论,难免牵强附会。那些未必有多少观影心得的人惊异于《战狼2》的票房奇迹,不免主观认定此片一定属于那种“你不谈就OUT了”的神片佳作,但实际上从电影内容来看,家国情怀包裹之下的《战狼2》和吴京于2008年导演的处女作《狼牙》没有本质区别,仍属那种善恶二元对立的英雄故事。

    

    


     著名编剧史航在评价这部主旋律化的商业电影时说道:“不要太指望被感动,反正让你足够紧张,已是国产电影的美德体现。导演演员很拼命,观众会领情的。”对于电影来说,高票房未必是高水准的体现,往往是集合了IP影响力、宣传、传播途径乃至社会语境的结果。现在讨论《战狼2》到底值多少票房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数字摆在那,它已经是空前奇迹了。有评论指出,《战狼2》故事和节奏都相对简单,它只是比吴京之前的电影、比国内同类型电影有进步,但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仍存在极大提升空间。这种从内容出发、冷静客观的言论想来更容易被埋没,与此同时舆论对《战狼2》的那些溢美之辞仍在高歌猛进。

    

     如何看待“战狼”热和“大国崛起”意识

     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战狼2》?笔者认为和它是哪种旋律并无关系,而在于它为中国观众所需要。试问,近两年国内涌现出的那批制作低劣、内容粗糙、内涵全无的所谓喜剧都能有市场,这样一部在制作上“将士用命”的诚意之作席卷票房有何不可?当然,笔者这里不想过分谈《战狼2》在拍摄过程中克服的技术和人力上的困难,以及吴京或者吴刚等人的敬业精神,毕竟这些也是媒体宣传的噱头。就好像那部《少年时代》,人家拍了十二年,是不是因此它就是史上最佳影片了?可以说《战狼2》的制作精良是促使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理由,但它不应成为影响或者决定评价的因素。媒体和观众过于谈这些,只能说是近些年来习惯了圈钱作业的国产电影已经低劣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而反衬出一部恪守行业底线的《战狼2》的鹤立鸡群。

    

     但《战狼2》只能做到鹤立鸡群,而非遗世独立,这是由其动作军事题材的局限性决定的。《战狼2》只是一部借鸡生蛋的商业电影,它无法继承“新主旋律”电影转型后要面对的深重责任。这里不妨讲一个与《建军大业》有关的段子,大致是说男主在电影院里预知革命领袖下一步该经历什么历史事件,继而被女友怀疑是先前和其他女生已经看过电影才对情节如此熟悉。这个段子令人啼笑皆非的背后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很少有人提及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知都停留在中学教科书的水准,有些甚至连课本上的都已经忘却。笔者认为,一个人对文史的积累和认知,与年龄和学生时代选择的专业无关,而与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关。那些没有或者不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往往有种通过看电影就能学到谈资的心理预期,用姜文的台词形容就是——“吃着火锅还唱着歌”。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那些“新主旋律”电影的评论区里满篇写道自己是通过这部电影才知道有哪些人物、哪段历史云云。在大众只接受寓教于乐的前提下,你把主旋律的东西做好了,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战狼2》里只有“燃”和“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

     当然,《战狼2》里也反映了强拆、调侃了明哲保身的美军陆战队、并讽刺了非洲某国政府的失势是由于对诸如疾病这样的社会问题的疏于作为,这些都体现了编剧的良苦用心。但这些情节目前看来都被电影的追捧者们无例外地扔进盲区,所有人关注的点都在于它充分调动了国人肾上腺素的打斗场面和国家情怀。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确实找到了受观众喜爱的话语逻辑。《战狼2》不完全是在打“爱国牌”“情怀牌”,而是本着对内容负责的态度走了一条类型化的路线,尽可能地明确并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和观影预期。所以我们在《战狼2》里看不到僵硬的宣传和说教,它没有揪着观众的耳朵灌输什么主义,而是一部贴近类型化创作的模范之作,从技术与艺术上力图创新。

    

     《战狼2》是创新了,但一些媒体人所言的“下一匹战狼在哪里”,或者《战狼2》开辟了国产电影的“肌肉时代”的言论则显得离题万里。更难以令笔者苟同的言论莫过于说《战狼2》开启了所谓的国产价值观向外输出的“帝国模式”,其实《战狼2》并不是一部大国沙文主义电影,它甚至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不能因为它含有爱国元素就给它乱贴标签。这样的标签确实能够先声夺人、喧哗造势,但这样对《战狼2》真的公平吗?或者说这种做派真的负责任吗?

     实际上,如果不是一些人的强行解读,笔者压根不会在看完《战狼2》的第一时间想到《第一滴血》《007》这类电影。简而言之,这类人的逻辑是把一些与其相似的东西强行同他想表达的客体归类,然后再强行解释它们的共同点。与其说《战狼2》是借着“大国崛起论”开宗立派、躺着挣钱,不如说这样一部掺杂了爱国元素的动作电影赶巧在现今国内的社会语境中找到了温床。《战狼2》既不应被解读成一种盲目热血的狭隘,同时也不应被强行挂上表达国与国之间、世界与世界之间话语诉求和价值传播的军功章。

     《战狼》系列真正的同类是当今舆论只字未提的国产系列电影《硬汉》,它讲述了因伤退役的海军士兵老三在城市中孤身行侠的故事。丁晟的作品同样包含了军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故事讲得更生动、感人,同样是良心之作,且这份良心比《战狼2》来得更早。在《战狼2》里,吴京饰演的冷锋嫉恶如仇、舍己为人,不仅是人道主义的承载者,而且还很长情。这些内容和主旋律统统不相违背,同时也应是电影之外传扬于大众之间的主旋律。《战狼2》的本质是动作电影,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部元气满满的正能量电影,但解读到这里就够了,超出的部分则有煽动民粹的风险。“犯我必诛”很燃,但它只是台词和宣传,被生产的这类台词再多,也不会带动国家的强大。就像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带着阿根廷队干翻了英格兰,这也超燃,但这改变不了4年前阿根廷在英阿“马岛之战”中的颓势。

    

     电影中有句并不怎么燃的台词,其实颇有意味,当女医生也学着冷锋拿起枪准备战斗的时候,冷锋对她说道:“你的手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杀人的。”这句话其实也表达了吴京的立场,这个很直男、很有英雄情结、很爱国、很有正义感的人只是想用心做好电影,让观众值回票价,因为“他的底线高于你们的理想”。至于《战狼2》要塑造什么兰博或者邦德式的英雄、输出价值观乃至建立秩序,以上种种,你以为是给人发小红花,其实是让人背锅。这个锅太麻烦了,商业电影不背,主旋律电影更不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