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位因何而变?二三线城市机会在哪里?
2017/12/21 秦朔朋友圈

    

     作者:郭锐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12篇原创首发文章

    

     “北上广”的纠结

     “北上广深”一向被视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北上深”,聚集了大量金融、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最受当下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城市依靠高速发展的经济与高水平的就业,被许多年轻人当作阶层跨越、实现价值的理想之地。

     随着一线城市物价、房价的一路飞涨,尤其最近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控制人口,而很多二三线城市则不断放宽准入条件,拿出真金白银吸引人才,“逃离北上广”似乎又成为摆在很多人面前的令人纠结的选项。

     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其实是老生常谈。过去曾有一波打着“逃离北上广”旗号高调返乡就业(创业)的人,可惜当地的种种不适令他们难以忍受,没过多久,大部分人又重新回来了。他们的经历在网上引起过热议,二三线城市在一些人的描述中几乎成了落后封闭(与“北上广”相比)的代名词,更不要说有什么机遇可言。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广州被深圳超过的深层解析

     “时势造英雄”,二三线城还有没有机会?如果有,该如何发现并参与?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此才能有的放矢,顺势而为。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核心因素。

     深圳、广州的三十年崛起之路正是体现这一规律最鲜活的实例。

    

     当年的深圳一穷二白,以农业为主,人口很少。但彼时的港台企业受困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以及产能扩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迫切想寻找一个新的产业洼地,转移生产。而在欧美市场,信息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结构调整, 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

     深圳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对外窗口(经济特区)之一,又紧邻“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拥有独厚的政策与区位优势,因此,被许多港资、外资企业视作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借此东风开始了第一次经济腾飞。

     历经多年发展,深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2008年之前,深圳的经济地位与“北上广”还有一定差距。北京、上海自然不必说,一个是全国行政中心,一个是金融中心,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广州,作为与深圳同处一省的兄弟城市,并且都依靠外向型经济起家,但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与产业结构的差异,两座城市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面貌。

     外贸产业是广州崛起的基石。

    

     自清朝康熙年间,广州就设立了“十三行”,成为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改革开放后,依靠地缘,区位及政策优势,广州迅速成为中国外贸第一重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外贸产业空前繁荣,一年一度的广交会更被视作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凭借外贸产业的优异表现,广州先深圳一步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与“北上”并称。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西方经济,欧美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外贸行业整体陷入萧条。同时,从奥巴马政府起,美国政府就一直推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意图将中国从世界贸易大家庭中隔离出去,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以失败收场,但这个协议先后得到了包括美、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越南、新加坡等国的鼎力支持。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其实是并不欢迎的。想要通过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开展对外贸易,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怕是走不通了。

     因此,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了以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内需市场为核心战略的经济转型,而科技与创新成为本次转型的重点。

     自21世纪初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电子通讯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而深圳早年在科技及新兴产业内积极布局,先后诞生华为、富士康、腾讯等一批企业,在产业转型中显得得心应手。反观广州,由其产业结构比较传统,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经济转型尤为艰难。加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许多依靠压缩人工成本赚取微薄利润的厂家不堪重负,纷纷关门了事。

     在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中,“老大哥”广州被曾经的“小弟”深圳赶了上来。2017年12月5日,广东统计信息网发布《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按照补充核算后的数据,深圳市GDP首次超过广州,以20078.59亿元排在第一位,广州GDP为19805.42亿元。“北上广”已经变成了“北上深广”。

     细细品味其中变化,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城市来讲,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正是主导其发展的核心因素。

    

    


     广州因为搭上了第一轮外贸繁荣的顺风车,所以有了2008年之前数年的经济腾飞。而深圳则是顺应了第二轮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崛起,有了现在的经济成就。

    

     二三线城市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人会说,深圳故事再精彩,那也只是人家自己的罢了,中国城市这么多,总不能个个都能成为广州、深圳吧,用他们的发展代表全国,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吧。

     至少在我看来,深圳的发展,还真就是未来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样板。

     在现代经济中有这样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了国际间产业转移与分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上的赶超提供了机会。这其中,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纪载体,凭借资本、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分工转移的核心推动力。

     为什么要提这句话?它与我们今天所谈的问题有啥关系?

     首先,它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企业的扩张,企业的扩张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它主导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生产的扩张或转移,带动了就业与收入的增长。

     而通过广州和深圳的例子,我们已经了解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再联系上面的论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具有跨区域扩张能力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化公司的对外扩张或转移,正是开启不同区域内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与产业迁移浪潮已经悄然展开。一些实力雄厚,嗅觉敏锐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战略上的布局与调整,我们大可以从他们投资与经营策略的变化中,窥得未来国内一些城市发展的机遇所在。

    

     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浪潮下的审视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崛起的基石,借由大型制造企业的迁移,我们可对相应地区的经济前景,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作为“世界工厂”,代工工厂曾是我国沿海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富士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富士康这个“代工之王”也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很多人曾担心,随着中国人口与土地红利的逐渐消失,制造业与相关投资会流出中国,而如果仔细观察近年来富士康的转型动作,或许可能会打消这些人的疑虑。

     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董事长郭台铭曾不止一次明确表示,鸿海不会退出中国,他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迄今为止,富士康已在中国大陆超过35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尤其近几年,已在重庆、武汉、成都、衡阳、长沙、惠州、郑州等内陆地区相继设立产业基地,投资规模均在百亿元规模以上,生产中心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为企业转型建立足够强力的支撑,鸿海集团计划利用一些内陆城市高校林立,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充足的优势,投资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如在武汉光谷筹建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轴的“创新研发中心”,鸿海集团与技术合作伙伴及当地基金共同投入,第一期投资金额为50亿元,未来还会逐步加码。

     鸿海投资的夏普旗下全球智慧家电产品研发设计中心设在深圳,位于富士康龙华园区,将锁定夏普白色家电产品,担负大中华区新产品设计、工程试作及检测实验中心功能,同时成为夏普中国行销总部及产品体验馆。

    

     在此之前,富士康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中州技术研发中心,设立3个技术研究所,锁定智慧工厂与机器人应用。

     最近,郭台铭还表示将利用南京科研与人才优势,设立与人工智能(AI)相关的研发基地。

     大型生产项目的落地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投入,必然会对城市的财政、就业、消费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为城市带来新的机遇。

     转型升级的红利绝非仅仅属于大城市,一些三四线的中小城市,也可能成为本轮经济转型升级的受益者。

     此次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由过去的“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消费即市场,对许多希望在中国有所建树的企业来讲,开发与完善国内市场,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务。

     在这方面,小米的转型就很说明问题。小米是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在创立之初,依靠互联网直营的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小米领导者雷军曾直言“不会花一分钱做营销”,更认为线上直销模式最终会击败传统零售模式,成为未来手机销售的主要渠道。忽略线下渠道的建设让小米被后来者OPPO/vivo、华为迎头赶上。尤其是OPPO/vivo,依靠几乎下沉到乡镇的营销网络,在这几年城镇化高速发展中几乎吃尽了红利。

     最终雷军痛定思痛,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将建设线下渠道作为公司的重中之重。目前为止,小米的线下零售店“小米之家(包括专卖店)”已相继在全国超过60个大中城市开业,数量已超过220家,其中不乏内江、台州、秦皇岛、渭南、马鞍山这样三四线城市的身影。非但如此,雷军还表示,希望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将“小米之家”的数量增加到1000家。这就意味着在大城市零售体系已趋近饱和的情况下,将“小米之家”继续下沉到更多中小城市中。

     众所周知,线下零售体系从来都是重资产运营,往往会伴随大量的租金与运营投入,这些投资的流入对当地经济无疑是利好。尤其像小米这样的知名互联网公司,他们的进入往往代表企业对当地人口与商业潜力的认可,极具示范作用。同时作为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会带来新的技术产品与运营模式,这些都会对提升城市商业品质,优化城市商业环境,激发当地市场活力带去积极的影响。

    

     除了小米这样的新兴科技企业,一些传统的商业品牌也在加大对渠道下沉的投入。如大家熟悉的KFC(肯德基),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个城市,目前正努力向县城甚至乡镇一级市场下沉。依靠更加全面深入的营销网络,KFC在中国的发展,一直稳压老对手麦当劳一筹。

     这些优秀企业的进入,必然能在提升当地的投资水平,优化商业结构,完善商业服务等方面带去积极影响。

     除了线下渠道的拓展,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线上潜力也不容小觑。

     在天猫发布的“双11”战报中,西藏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四川一度杀进了全国消费排行的前十位。一些地方的产业潜力也十分惊人。四川特色的香肠腊肉和调味在此次“双11”中大受追捧。绵阳北川县、眉山青神县、成都郫都区的香肠腊肉卖进了农产品热卖榜第9名。方便火锅也大受欢迎,大龙燚方便火锅10分钟卖了60万元。

     而根据京东的“双11”消费数据,京东帮服务店和京东家电专卖店在农村地区销售额已占据“双11”期间大家电销量的40%,增速远高于城市。目前,京东售后服务已经覆盖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全中国拥有1700多家京东帮以及超过7000家的京东家电专卖店,覆盖了超过2.5万个乡镇和50多万个乡村。

     马云曾不止一次强调“新零售”的重要性。“新零售”是什么?“新零售”就是赋能,利用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资金、渠道、物流、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去解决零售企业在资金、渠道、物流、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更直白一点地说,就是加大投资,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只要对于完善销售网络、激发市场潜力有利,都值得追加投入。最近,马云又以224亿港币的天价,全资收购了连锁超市大润发。加上此前投资的苏宁商业和银泰零售集团,阿里巴巴正进一步推动中国4万亿美元零售市场的整合。而这些投资与整合带来的资本与效益,都会真实反映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上。

    

     我们的机会

     毫无疑问,在本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像深圳这样依靠产业与人才的优势的城市,势必吸引很多高科技企业与研发中心争相涌入,预计未来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科研重镇之一,前途自然无可限量。但随着科技产业比重的提高,必然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如果真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的高素质人才,去深圳自然是前景光明,未来可期,但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或学历水平都达不到相应水准的话,在人才济济的深圳,恐怕未必能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反,如果将目光放到全国,深刻变化的经济形势与产业格局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所以,关注巨头们的行动其实很重要。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他们在哪里开辟战场,就说明哪里潜藏着机会。尤其是对真正的大趋势(或者说风口)而言,只有在竞争者尚未完全入场时抓住它才真正有意义,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初,所有做手机的同行都笑话他,认为他不可能成功,但当小米模式真正大行其道时,这些人又纷纷改口。所以说对于趋势的判断、机遇的把握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在如今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与布局,他们扎堆在哪个二三线城市,哪里就是你的机会。

    

     作者91年生人。程序员出身的财经爱好者。

     作品代表:从管子的轻重术开始揭开“中国之谜”的谜底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