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元宵节有10天假
2018/3/2 秦朔朋友圈

    

     作者:于奇赫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839篇原创首发文章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做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继春节后的第二个大型的节日,从字面上看,《说文解字》说:“元,也。”《礼记·正义》说:“ 元,也。”《说文解字》又说:“宵,也。”所以我们就明白这一天是新年开始后最为美好的一个夜晚。

    

    保留下来的传统

    

    汤圆

     过了春节,你可以在大街上轻易地找到专门卖饺子的餐馆,但是你很难见到专门卖汤圆的餐馆。这一天晚上,也许家家户户都会煮一锅汤圆或是元宵来吃。北方的“元宵”是笸(pǒ)箩摇动做成的,南方的“汤圆”大多是包出来的,但这样划分也有点过于简单粗暴。我在北方的家吃到的多是芝麻、水果馅料的元宵,到了上海读书后,在七宝古镇竟然还买到了大个儿的肉汤圆,南方真是一个处处有肉参与节日的幸福地域。

    

    

    元宵观灯起源于隋唐,或受佛教影响

     现在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出去看看花灯,这个习俗因为不污染环境而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元宵观灯这一习俗在隋唐出现,与西域传来的佛教有一定的联系。在我国唐代有现存最早的百科图书《艺文类聚》,其中的《岁时部·正月十五日》就记载,“《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佛教常用“灯”这个意象来比喻佛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就说:“法宝犹如一切明灯。”《佛说施灯功德经》记载,佛祖说燃灯供佛可以得到无上的功德。

     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就曾经在正月八日举行过燃灯法会,南朝陈后主太子陈渊也曾经在正月十五日举行过千僧斋会。到了隋朝元宵观灯的活动则正式开始出现了。隋炀帝《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华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元宵观灯很明显是受佛教的影响。

     到了唐代,《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天宝三年十一月,唐玄宗下诏令“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所以正月十五日点灯在唐代被确定了下来。唐代诗人张说在其《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写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到了宋代,无论是北宋汴京还是南宋行都临安,元宵节的花灯样式不胜枚举。这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搭建大型的“灯山”了,点燃后“金碧相射,锦绣光辉”。人们还用草缚成巨龙罩上青布插上点燃的灯,舞动成为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宋“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岁时杂记》卷十《上元·州郡灯》载:“灯夕,外郡唯杭、苏、温,华侈尤甚。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致者,浙西(路)大率以琉璃灯为主,苏州卖药朱家灯烛之盛,号天下第一。以琉璃肖物之形,如牡丹、莲花、曼陀罗;又盆中莲荷、车舆、瓶钵、屏风、帐幔、柱衣、佛塔、转藏、鬼子母等像,皆以琉璃为之;亦用云母石为灯,及缯楮等,品类繁多,而皆琉璃掩其名焉。” 江南自古富庶,花灯制作技艺也十分高超。

    

    猜灯谜

     猜灯谜相传起于宋代。王文濡《春谜大观·序》云:“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夜放,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开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

    

    

    消失的传统

     让我们在故纸堆里好好翻一翻,看看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有趣的习俗现在消失不见了。

    

    祭祀蚕神

     首先我们要翻一翻南北朝时期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这是一本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这个习俗看起来怪怪的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续齐谐记》则道出了原委:“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令蚕桑百倍。”人们后才就开始按照这样的仪式祭祀蚕神,希望来年采桑养蚕顺顺利利。

    

    

    迎紫姑神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这天晚上还有迎紫姑神的风俗。“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紫姑神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在《显异录》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姤,在正月十五那天,她被杀死在厕所。后来天帝悯之,把她任命为厕神。元宵节前一天人们就给稻草、麻布穿上衣服饰以钗环,簪以花朵放在坑厕侧设供。元宵节当天妇女们点烛焚香让小儿辈对她行礼,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诉说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儿祈祷。

    

    

    打簇

     自北魏以来每年正月十五还流行打簇的游戏。《太平御览·服章部》“袴” 条引《北齐书》说 ,“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簇戏,能中者,即时赏帛。” 打簇这一游戏现在已经失传,应该是用物体去投或击打捆成一捆的竹子。当然在古时竞相争夺皇权的社会背景下,正月十五也不总是这般祥和的游戏时间。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大丞相高欢逼走北魏的孝武帝,另立新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与前朝北魏大军阀尔朱荣的女儿、曾是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尔朱英娥的相爱,她的两个幼弟都得到了高欢照顾。其中一个弟弟尔朱文畅成年后成为东魏仪同兼肆州刺史,但是在公元545年正月与丞相司马任胄、都督郑仲礼等人准备谋反。他们计划乘正月十五夜观“打簇戏”之机暗杀高欢进而自立为帝,但事发后他们都被处死了。

    

    

    角抵戏

     在北朝后期,民间在正月十五日还流行角抵戏的群众活动。《北史·柳彧传》载, “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角抵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史。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但是当时的角抵已经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

    

    

    偷青

     南方部分地区妇女有在元宵夜过后偷青的习俗,就是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偷青菜。《广州府志》卷十五《风俗》载“(正月)十六夜完灯,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是夕,三五为群,窃摘园蔬之芥、白菜类,中插以烛,沿街擎照,谓之‘拉青’。”民间还流传“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的歌谣。我国台湾地区一些没有出嫁的女孩相信,“偷葱菜,嫁个好老公;偷挽菜,嫁个好女婿”。还有的村落认为偷菜挨骂预示新年无病无灾,所以父母都会叫孩子去别人家菜园里偷菜。 偷青习俗曾在中国大地盛行一时,如今在慢慢地消逝。但是,去年正月十五曾有一位年近七旬的陶姓菜农家的菜地,在一夜之间被人们用筐与汽车把菜全部拉走,并把菜地都踏毁了。这样的习俗不见了也许是好事……

    

    

    10天假

     我们可不是标题党啊,明代的元宵节放10天假哦,大家可以天天逛花灯。1966年在我国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乡新庄的一座明代墓葬中,神奇地出土了一幅《宪宗元宵行乐图》。这幅画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描绘的是明朝成化年间皇宫里过元宵节的各种情景。每幅场景都有宪宗皇帝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表情安详,在欣赏着元宵节的各种活动。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技等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明宪宗坐在殿前帷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 《宪宗元宵行乐图》部分截图

     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历史已成为过去,文化却依然延续。

    

    作者93年生,中国古代美术史与考古学研究者,博物馆狂热爱好者和挑刺型观众,民间手工艺收集者。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阅读原文” 即可入学 “秦朔书院”

     收听“中美商业文明通史”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