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东坡,节流开源过好“苦日子”
2018/11/29 0:01:00杜建君 秦朔朋友圈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50篇原创首发文章

    

    近日,因为新的咨询项目启动及为一些企业讲课,去了多地出差。在与这些民企负责人,甚至大型国企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深谈时,感到他们大都对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持谨慎态度。许多企业当下都面临如何“过冬”、在未来生存下去的问题。

     生存与发展,可谓企业的永恒命题,就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向天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企业是市场环境中的生命进化体,恰如人生一样,有生必有死,有成长必有衰老。世事无常,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也有顺逆之变。如何正确面对,一念之差,结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由此,我联想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轼)的故事。他在仕途人生跌入低谷时,总能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精打细算,现金流量入为出

     北宋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到湖州任职,时隔不久被贬谪湖北黄州,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黄州团练副使”小官。朝廷不准他擅离该地,更无权签署公文,实际是被监管居住了。身为谪放官员,他的俸禄已很可怜,朝廷只提供一点微薄的实物配给。他为官20多年并无多少积蓄,又因性情洒脱成为一个“月光族”,用他的话就是“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据史料记载,按照黄州当时的物价水平,一斗米大约20文钱,一匹绢大约1200文钱。待到七八口家眷黄州相聚,一个月下来的各种花销得4000多文钱。这对收入严重缩水的苏家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苏轼一家刚到黄州,在思想上并无长期的准备,或许还有暂时应付一阵子的念头。他在给汴京好友章惇的信中写道:“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

     但为了把生活过下去,苏轼决定实行严格的预算管控:先把所有钱计算好,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月初,他拿出4500钱分作30份(这可能是朝廷发的月薪数量),一份份地悬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用画叉挑一份下来,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他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即便150钱不够用,也不再取,每日只准剩余,不准超支。一旦有节余,便把小钱放进一只竹筒里(也就是今天的存钱罐),以备意外之需。等到竹筒里的钱足够多时,他就邀约朋友和家人沽酒共饮,以爽心怀。

     苏轼出身四川大户人家,从小衣食无忧。但陷入穷困潦倒之时,并没有怨天忧人,而是正视现实,量入为出,理性规划生活用度。当手头稍显“宽裕”时,也不失生活趣味。

    

    

    东坡躬耕,开源还是硬道理

     即使这样小心谨慎、精打细算,但苏轼家里人多嘴多,微薄收入依然不能长期维持家用。到了元丰四年(1081年),他的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太守得知“先生穷到骨”,就借给苏轼城东山坡上的废弃营地数十亩。苏轼放下文人的架子,开始务农。“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地既久荒,瓦砾成堆,天又大旱,黄泥如铁。可以想象当年开垦时,一介书生该下多大功夫呀!

     远亲不如近邻。年近半百的大诗人艰难垦荒,村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无偿帮他劳动,他在诗中说,“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大丈夫“膝下是黄土,脚下有黄金”,苏轼通过自力更生,学会了种稻、种菜,筑水坝,挖鱼塘,植桑柳竹与桃李杂花。一个读书做官的文弱书生,官场失意使他更靠近现实,更接地气,更能感受到百姓冷暖。而日子也逐渐安顿,衣食自足,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小确幸。

     因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影响,苏轼干脆把这块洒下汗水之地称为“东坡”。他从此自称“东坡居士”,写了《东坡种花二首》与《步东坡》两首。自此,苏轼真名渐微,东坡之号流广日盛。

    

    

    创制东坡肉,美味永流传

     事闲则能心静,心静则会生慧。在理财节流、耕作开源之外,日常开销的用度,还可以通过因地制宜、饮食创新、常变花样来调控。用当下社会标准来说,苏东坡也是暖男一枚,见多识广,善美食,会做菜。

     据林语堂《苏东坡传》所述,他用心关注黄州日常的粮价、肉价变化,当地盛产稻子,一斗米才值20文钱,可以用蒸锅和漏锅做成美味的菜汤蒸饭。尤其是当地猪肉价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便买来炖上一炖。他写道:“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亲自动手做羹、做鱼、食羊脊骨等,曾做《菜羹赋并叙》《东坡羹颂并引》《煮鱼法》等,并将烹饪红烧肉经验写入《猪肉颂》中: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既能写出荡气回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能用西湖苏堤为后人留下一湖风景,更有一焗红烧肉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美味佳肴,苏东坡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钱不进急门,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实苏东坡最该对命运的不平抱怨无奈。但尽管生活拮据,他却能淡定如常。缺钱,并不会成为钱的奴隶,有着“钱不进急门”的心态。他在秦观写的信中说,“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意思是,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上一年,到时再作筹划,无须提前发愁,所以心中没有一件可以记挂的事情了。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做企业一帆风顺者寥寥,面对挫折、苦难、困局、坎坷,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不但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还要像一个俗人回归平常心,能够自我解嘲、自我幽默与自我调适。

     苏东坡经历了“儒家正视人生,道家简化人生,佛教否定人生”的三个阶段,但没有走向极端,而是走向更高智慧的融会贯通,更高层面的中庸修行。正像《定慧院海棠花》诗中写的:“江城地瘴蕃草木,唯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从东坡居士的精神世界中,我们可以汲取一种旷达自赏而不自怨自艾的生命韧性,正视自己的存在意义。在逆境中磨炼意志,活在当下,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展望经济周期过后的希望之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