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生
2019/3/31 0:01:00 秦朔朋友圈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74篇原创首发文章

    

    毕业10年后来做一次人生审判是极其自然的事。

     同气连枝的师兄师妹,都开始活出了样子。上会上市的,上报上榜的,也有忙到再也约不上饭的。这时代人人都显得太有事可做了,好消息就像樱花被春天的一阵暖风吹过,瞬间落满了朋友圈。我说时间这种东西,下手真是又快又狠,欻欻两刀便把人又重新划分了阵营。你和某些人在某段时间的交集,真是世上最温柔的骗局,相识于微时,再闻其名已是惘然。

     这种云泥之别特别容易给人强烈的命运感。一部分人被命运雕塑成精致的艺术品供人观赏,一部分人却遭遇了断崖式的人生摔成了泥菩萨,当然更多的,是过日子晒孩子被生活彻底浇灭了侥幸心的普通人。

     我和朋友讨论个中原委,为何就有那么些人当年同窗时平淡无奇,如今却平步青云。有说“会学”和“会混”原本就是两回事的,有说当年高起点的反而思前想后不愿破釜沉舟的,有说性格决定命运的,有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也有说,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必然开花结果的。当然人生获得的方式可以很迂回,有看上去什么都得到了的人,也有把好东西都拱手相让了但至少活得挺尽兴的人。

     这类讨论自然不会有结果。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讲不清楚的东西,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掩埋于时间和人性形成的岩层之中。就因为讲不清楚,所有的好坏和意义都只能处在“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之间。所以我想诸如此类的停下脚步“回头看”,“互相比”,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给自己和别人的过去评判高下,而是如何审视余生。后来朋友们的讨论重点都纷纷从羡慕嫉妒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傻小子,到自己目前要怎么转型,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恍若“虚度”了前半生的友人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下一个全新的自己。

     余生如何过,余生又如何不后悔?这才是值得讲的话题。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红楼梦》里说,“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余庆”就是前人遗留的福泽,积德行善的好人家必有余庆,循序渐进终得质变,如此因果报应,在暗暗统治着芸芸众生。我想若要余生有庆,也绝不是浑浑噩噩、埋头赶路才会有的,或停下来思危思变,或干脆付诸行动,都是“柳暗”与“花明”中间那个没写出来的转折点。要余生有庆,不如即刻就开始筹谋。

     对余生最大的误解,就是把它看作余下的,没剩多少的,无法推倒重来的。就像你耳朵里常听到的,嘴里常说的,“都这把年纪了,还学什么”,“都这个岁数了,还做什么”。父母们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忙着精心雕琢孩子们的人生去了,而自己的生命就像一团坍塌的、瓦解的东西,就像眼看着自己拖着一条长长的落日余影,再看它慢慢、慢慢地消失掉。

     但你发现没,只要和比你年长的朋友聊天,都会不约而同地收到那么一句话,“不管你现在有多么挫败焦虑,你几乎是处于人生最好的阶段。”换言之,你实在是低估了余生,它太长了,它和重生、诞生、未来不过是一回事。有一本《双零年代》(Zeros)讲了2000年到2009年华尔街坍塌的全过程,所有的东西从零开始疯长到N最后一切又归零,然后历史再周而复始。同样,人也有好多次“生”。出生只是生的开始,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不断诞生的过程。

     对“余生”最生动的活法,大概出自法国作家维尔吉妮·格里马尔蒂写的《我余生的第一天》。

     书名我就挺喜欢,它不是《人间失格》或《长日将尽》这类一路丧到底的,而是把成年人从劫后到余生、从晦暗到明亮的过程跃然纸上,能让人心生希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为家人奉献一切而失去自我的家庭主妇玛丽,在面对不忠的丈夫,一眼望穿的生活和梦想消失殆尽的余生时,猛然醒悟,在她的丈夫40岁生日这一天,她离家出走踏上了环球航行的邮轮,那个封闭自己的保护壳终于在自己不惑之年时渐渐裂开来。那是种什么感觉呢,我想大概是阴沉晦暗的房间里突然拉开了厚重的窗帘,被阳光照醒的感觉。

     据说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因为它给了无数困在蜘蛛网里的女性一颗不可多得的糖,而生活太需要糖了。你我身边有太多这样被生活压榨,对余生不敢说不的女性吧,只是我有时候会失落,我觉得她们其实都可以像玛丽一样站直了大步流星地迈过生活的火盘的。

     对“余生”颇有审时度势感的,恐怕也要算上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在创立亚马逊之前,贝佐斯在华尔街的一家对冲基金工作,才智过人,是典型的工作狂,30岁不到就在公司身居要职,是最年轻的副总裁之一。而公司也正处于上升期,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和纽约的大人物们也来公司参加宴会。可是当时要构建网上书店的想法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如果继续在华尔街聪明而顺服地赚大钱,永远不可能成为他心里真正渴望成为的人。在他考虑余生要怎么过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叫“后悔最小化模型”——到了80岁,他不会去考虑为何在1994年放弃了华尔街的优厚待遇,因为80岁时他不再会担心诸如这些事情,但他一定会为没有亲历互联网浪潮而后悔,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这样思考问题时,就不难做出决定了。

     讲真,这个“后悔最小化模型”还真的蛮好用的,我回首自己短短的人生,有好几次人生的转折就靠它帮我走了自己的路。

     而贝佐斯早年对余生的定夺,直接导致了一个极具戏剧化的细节,那个在他很小时就抛弃了他的生父乔根森,半个世纪以来不知道儿子在哪,是否找到了好工作,也不知道儿子活着还是死了的人,当知道那个世界上最富有的最著名的CEO之一就是他儿子时,几乎是不知所措到要晕厥过去了。从一个普通少年蜕变成闻名世界的商界领袖,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贝佐斯从未放弃过他的“余生”。

    

    

    你还记得,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建立对世界的印象和生命的意义了,这并不是通过数学公式精确得来,而是在黑暗中一点点摸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到一点点教训,做出一点点解读,总结出一点点认知,随后长成如今的我们。任何“重建”都是这样一点点摸索出来,而任何“坍塌”就是不愿意再这样辛苦了。没有多少人对“余生”还有那么多的耐心,这直接导致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隔了一点迟疑,十年之后就与之前同行的伙伴隔山隔海。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我们当然不愿意再重演黑格尔说的这句话。要余生有庆,不如让我们从庆余生开始,把余生从不受待见的角落拉拔出来,放到你生活最重要的中心,为它崭新的可能性说句Cheers。

    

     作者近期文章:

     风口之外

     我们在世间的“流浪”:迷局与锦囊

     二手人生

     被误解的“成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