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自然共情vs愤怒共情
2019/4/19 0:01:00肃爽 秦朔朋友圈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612篇原创首发文章

     4月15日,当地时间下午6:30,一股浓烟从巴黎圣母院屋顶阁楼突然窜起。之后,火焰迅速吞噬91米高的箭型尖塔,才几分钟,尖塔就在烈火中轰然弯折倒塌,之后一小时,大火迅速蔓延教堂正厅上方的大部分木质屋顶。

     这一毁灭性现场,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球性以#巴黎圣母院#为标签的集体性追思,很多人这才醒悟,这些文明遗迹虽历经千年,原来是如此脆弱;当然,也有人并不这么认为。

     先做一个问答:

    

    主教的雄心 时代的信心

     1163年,巴黎主教叙利(Maurice de Sully)看到这座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意欲发起一项颇具野心的建设工程——一座崭新的天主教堂,于是这座哥特式教堂就选在巴黎西岱岛上的一个罗马神庙遗址。为了和当时厚重的主流教堂进行区别,巴黎圣母院一开始就追求:高、轻、亮。

    

    | 巴黎圣母院着火过程示意图,火源最先来自塔尖基座附近的屋顶,来源:纽约时报

     这一惊奇工程凝结了无数工匠的心血。想象一下,在交通还是靠马的年代,将一块巨石切开、运抵塞纳河岛上的工地,要付出怎样的劳力。对于那个年代的匠人来说,这是一项倾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工程。因此,它的建造竟绵延了两个世纪。

     现在已经超过850年的教堂,依然充满权威、依然美丽空灵,大多数见过它的游人,都会为墙上的浮雕、玫瑰花窗等设计震而惊之。

     这次着火的木制屋顶,更是由1300根古栎树构成。这是什么概念?专家测算这相当于300亩树林,所以人们索性就叫它“森林”。

    

    | “森林”在此次大火中损失三分之二

     所以巴黎圣母院的建成,其动力不仅来自主教的权威,更是巴黎不断增加的人口、法国北部城市的日益繁荣以及人们日益高涨的信心。

     这座教堂是时间的创造,主要得益于它的韧性。法国大革命期间外立面被破坏,钟楼上的钟被放进熔炉用来做大炮,一段时间它还是一座仓库。但1455年,它因迎来圣女贞德的平反审判复现荣光,1944年当法国赢得对纳粹德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弥撒也在这里唱起。

     对于巴黎人来说,埃菲尔铁塔固然重要,但这座教堂稳稳立于西岱岛近千年,更加古老。更为重要的是,一直在发挥宗教功能的巴黎圣母院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陪伴,这种日常兼具世俗和精神。“白天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把自己隔绝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暂时抛开”,很多游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感受一下这种陪伴和庇护,因为真的很“巴黎”。

     如果没有这场大火,人们应该还是在这里举行复活节弥撒;如果没有这场大火,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每天会定时响起,弥撒仪式也会定时举行。很多人,会如他们的先辈,在这里见证洗礼、婚礼乃至葬礼。

     在人们认为它的存在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时候,尖塔突然倒塌,屋顶被烧出一个大洞。

    

    自然共情:全球性悲伤

     巴黎圣母院着火时,全球的建筑师都忙着在email里讨论,其解决到底是重建(rebuild)还是维修(repair)?

     大火扑灭后的第二天,法国消防局局长让·嘉莱特(Jean-Glaude Gallet)称,教堂正面两座高塔等主体结构得以保存,但房顶60%的面积遭到损坏,建筑师和历史学家们这才舒了一口气。

     即便是普通人也如释重负。这归功于巴黎圣母院的无处不在。你会在雨果的经典小说里看到它,你也会在《天使艾米丽》或者迪斯尼动画等商业电影中看到它。无论是细微还是宏大、是神圣还是世俗,这座教堂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 大火发生,雨果同名小说在法国亚马逊热销,一度冲到图书销售排行第一

     这种普及型引发全球性的悲哀与同情,连法国人都出乎意料。

     一度有人将教堂塔尖的倒塌与美国911双子塔倒塌类比,因为两者有着相似的震惊与恐惧。伴随大火浓烟升起,社交媒体上还掀起了恐怖袭击的阴谋论。

     这些阴谋论中你能隐隐瞧见法国极右保守派崛起、反穆斯林和反移民等时代矛盾。

     其实,这是巴黎圣母院普世性的又一体现,不同国家的人从这场大火里可以看到自己的难题。

     美国的专栏作家罗杰·科恩(Roger Cohen)从巴黎圣母院对平民的庇护角度,痛陈美国在移民问题上的不再开放。

     英国《卫报》的社论呼吁:既然英国对法国的文明损失如此感同身受,为何要执着脱欧?

     法国人更是发现,因为民粹和种族主义的“黄背心”运动,马克龙总统遭遇执政危机,着火那天晚上他适时地呼吁法国人团结起来,只有团结,国家才能前进。美国作家发现他们已经快有两年多没听到领导人发出这种有尊严感的呼吁了。

    

    愤怒的共情

     除了感同身受,还有一种愤怒的共情。

     有人发现,虽然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触发的伤痛是全球性的,但有两个群体可能感受不到,一个是遭受过法国殖民主义政策伤害的民族和国家;另一个是被天主教势力压制、迫害的群体。

     这个发现来自于一位名叫贝伦·费尔南德兹(Belen Fernandez )的美国记者。

     费尔南德兹的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伤痛触发机制的失灵问题。撇开文明和历史的重要性,就悲剧性而言,中东地区战争导致的平民特别是儿童伤亡是比教堂损毁更可悲的灾难,为何不能引发同等水平的国际性伤痛?

     另一个则是伤痛的合法性。她看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写:“眼睁睁看见历史被毁,自然会感到沉痛”。费尔南德兹发现,2016年,在奥巴马指挥之下,美军全年向世界扔下26171颗炸弹,面对毁于炸弹的文明,为什么不见他自然而然的哀痛?

    

    | 4月15日,奥巴马推特截图

     再往回看100年,从北非到东南亚,从中东到南太平洋,彼时的法国占据的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英国,为了迅速攫取资源,那个过程充满了掠夺、流血和镇压。这也属于奥巴马眼里的法国历史,而且是无法分割的那个部分。

     “不管你与巴黎圣母院的情感联系有多深,如果一场悲剧没能引发一种同情,这样的悲剧性现实本身就是悲剧。”由此,费尔南德兹认为巴黎圣母院大火是愤怒共情的一个案例。

     文末有读者是这样留言的:这是殖民者要还的债。

     这种历史的自觉,是不是和当年雨果痛陈法军抢劫圆明园一脉相承?

    

    尾声

     制作BBC艺术史的英国学者肯尼思·克拉克认为,所有伟大的文明后面都有着活力的重量,就像当年巴黎主教兴建巴黎圣母院。

     文明要求一定的物质繁荣,但更需要自信,这些自信包括在哲学上的信念、法律上的信念及自身道德力量上的自信。总之,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自信。

     针对巴黎圣母院大火,中国社交网站也出现两股矛盾的声音:一种将巴黎圣母院大火和当年圆明园被劫联系起来,这是费尔南德兹所说的愤怒共情;之后有另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为巴黎圣母院大火痛心、惋惜,也为“新一代人继续困于上一代的窠臼感到痛心”,这算是一种自然共情。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时代难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次要带着自己绕不开的历史伤痛,学会坦然面对世界。克拉克所说的文明自信基于对历史真相的重复思考和理性掌握,需要不断捶打修炼。

     爱有时是盲目的,但涉及民族大义的恨,不可以。

    

     参考资料

     Liz Walsh:The Crimes of French Imperialism

     Belen Fernandez:Notre Dame and the case of misplaced empathy(Aljazeera)

     Yvonne Seale:Notre Dame has always been the people’s cathedral(VOX)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