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军备竞赛”:中产到破产只差一个暑假?
2019/8/6 0:01:00 秦朔朋友圈

    

     ·这是第280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一个娃,一个暑假到底要花多少钱?

     《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的一篇采访报道称,2至5万元只是标配。

     上海的朋友说,2-5万元不是标配,是低配,8万元才是标配。

     被采访对象苦笑,中产到破产只隔了一个暑假。

     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家长生怕自己少投入一点,就改变了子女成龙成凤的命运轨迹。

     让中产暑期疯狂烧钱的,除了传统的补习班、辅导班,还有花样烧钱的兴趣班、才艺班,除此之外,更烧钱的是近几年兴起的出国游学、夏令营。

     教育的军备竞赛之所以如此激烈,除了要平复家长的焦虑感、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理之外,部分也源于孩子们的攀比心理。

     被采访的家长称,一般暑期作业都会有暑期见闻这样的作文题目,每年到了开学季,老师都会点评优秀作文,学生也会大声朗读,这个去了美国,那个去了欧洲,总之五湖四海都有人去。没去的小朋友自然会心理不平衡,而且十来岁的小朋友多数事情已经明白,多多少少都有攀比心理,因此每年或近或远都会安排一次旅游。

     在孩子教育上疯狂烧钱投入的何止是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全中国的家长们都在竭尽所能、倾其所有。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妈如果能把逼我的劲头用在她自己身上,我早就是个富二代了。”

     孩子们在朋友圈的调侃,收获了满屏的赞。

     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一个家庭要把大约三分之一的收入花在孩子教育上。

     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

     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当前“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之首。

     整体来看,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

     为人父母的,何尝不想给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但城市化的提升、贫富差距的显现、社会竞争的加剧、对阶层跃升的渴望、对阶层下降的担忧,种种压力和焦虑下,家长们不得不在孩子身上加码施压、大笔投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社会蓝皮书》以收入为主要指标测算,中等收入家庭人口占全国家庭总人口的比例是37.4%。不管是以收入、资产还是职业、教育背景来划分,我国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是现实。与改革开放前贫富差距很小的社会扁平化状态有明显差别,家庭一旦有了财富积累,总会希望把这种优势传递给下一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高投入大幅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但社会个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和次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更加激烈。

    

     剧场中,某个人为了更加看清舞台,自己站起来看,影响到后面的其他人,后面的人为了保证自己也能看清楚,不得不也站起来,这样导致连锁反应,几乎所有的人都得站起来看,这样,大家看的视野还是跟坐着看的时候一样,但大家都比坐着看更累了。

     这种“剧场效应”的根源在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比如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为了防御来自对方的军事威胁,彼此不断升级军备来提高自己的防御力量,到最后,大家发现彼此间的实力差距基本没有变化,反倒是本该用于改善民生的资源被用于发展军备,导致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程度减缓。

     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资源已经大大丰富,温饱已然不是问题,但人们的欲望也在提升,对优质稀缺资源的追逐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然会陷入“囚徒困境”,只能继续加大投入,稍一松劲儿,就如逆水行舟,一退千里。

     当然也正是因为全民上下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中国在短短10年内(2007年-2017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含大专)毛入学率从20%到50%的跨越,比日本、美国和全世界同时期的速度都要快得多。

     但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也使得全社会的生育成本大大增加,生育意愿大大下降。

     老爷爷那一辈人常说,多生一个孩子,做饭的时候就多添一瓢水。这句老话转换成现代经济学语言就是,一穷二白时代,生孩子的边际成本很低很低,低到每天只需三瓢水,而那时候水都是免费的。

     但现在的家长们,无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都高度认同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受过高等教育的,深知高等教育在自己择业、晋升、融入交友圈子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保持乃至提升一个阶层;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深知自己因未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局限性,更加期盼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

     没有好文凭就进不了大企业,进不了大企业就拿不到高薪水,拿不到高薪水就应付不了高物价的生活,所以必须从小补习到大,一路名校过关斩将。

     事非经过不知难,普通高校普通专业毕业的孩子就业真的很困难,最近我在帮一个亲戚的孩子策划找工作,大概知道了一点点。

     亲戚的孩子毕业自普通学校,播音主持专业,考研两年未果,目前在老家一个辅导班辅导那些想考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但只是短期的临时工,马上要到期了,全家发动所有能发动的社会关系帮忙找工作。

     前不久当地电视台招聘两个主持人,前来应聘的有五十多位,据他讲,很多是从外地赶过来的应聘者,看现场停的车辆就知道这些人的家境很好,而这里主持人的待遇其实很低,大家挤破头不是为了高薪工作,而是想要有一个“好听的”工作,一是不能闲在家,二是好找对象,钱多钱少无所谓。要知道这还只是一个人口在流出的四五线城市。

     体制外群众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跻身正规工作”,体制内群众担心的则是“如何让孩子继承正规工作”。无论是向上的期盼还是防止跌落的担忧,都会让竞争加剧。

     好的工作年薪百万,差的工作月薪几千,落差太大,自己的孩子远远落后于人是难以接受的,与其生出高风险上职高的小孩,还不如不生,或者只生一个精细化培养,这是现在中产家长们的常见心态。就像一个输不起的赌徒,如果很早就知道自己必然要输,那可能就不进赌场了,或者少玩几把。

     正因如此,我国的出生率一路下滑,全国出生人口从85后的2300万-2600万快速降低到了95后的1400万-1600万,打了6折。

     2018年,我国16岁以下人口的比重(17.8%)首次低于了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17.9%)。

    

     别人越精细化培养孩子,你就越不敢放养孩子,别人越把全部的资源用于一个孩子身上,你就越不敢分散不多的资源到多个孩子身上。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撰文指出,北京、上海的生育率全世界最低,平均一个育龄妇女只生0.6个小孩,就是每代人会减少2/3。

     集体观念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旦形成,短期内就难以更改。

     最后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只会愈演愈烈,所以学区房的房价才会越炒越高,看上去是炒房,实际上是在炒教育、赌未来。教育的军备竞赛不息,学区房房价的上涨不止。

     我常常在想,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什么时候可以休战,想来想去答案很悲观,大家比拼的根本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因为升学、就业、混社会不是看你是否及格,而是看你能否脱颖而出。

     军备竞赛拼的当然是经济实力,早在2011年8月一名教师就在网上发帖称,“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

     刘强东曾给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资助学,指定这笔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是过了两年,人大反馈说,这个助学金不好发,就连申请的人都非常少。

     刘强东当年上人大的时候,班里7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而现在的人大,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连20%都占不到。

     社会越发展,差距就会越大,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大家在子女教育上加大投入,教育的军备竞赛就会永无休止。

     当然,也正是这种永无休止的教育比拼,才成就了最勤奋的我们,才有了最具活力的经济创造。

     同时,我们不能只是看到教育竞赛的“剧场效应”,还应该看到全民教育提升带来的“外溢效应”。外溢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个社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越多,社会的运行成本越低,经济的创造力越强,新商业、新产品、新模式等各种创新才能不断涌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支持国家和大家在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对人的投资才是最对的投资,也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秦朔朋友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