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想用啤酒灌醉一个青岛人
2019/8/13 17:36:47老艺术家 券商中国

    

    

     本文转载自九行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钟无艳

     最近总有粉丝留言问老艺术家——怎么不写青岛啊?

     是啊,怎么能把青岛给落下了。夏天我们总说最想去国外的海滩晒阳光浴,可老外们不往三亚跑,就爱去青岛。

     难怪球迷们爱调侃“山东济南,中国青岛”。当我来到青岛这座城市,这样一股摩登的气质,让我恍惚间还以为来到了北欧瑞士。

    

     △青岛滨海步道/图虫·创意

     但往老城区青岛里院走,我又回过神来,这里是山东青岛。这里丝毫不逊色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和福建的土楼,在乱中有序的历史建筑里,藏着古早味儿的老青岛。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形式,是青岛人历史的见证。

     但在老艺术家看来,青岛似乎算是最不像山东的城市了。就像是一儒雅端正,开口之乎者也的汉服男团里,蹦出了一个将民族舞和街舞巧妙融合的舞林高手。

     同样是摩登气质,上海是美酒加咖啡,而青岛则是啤酒加海鲜。一到夏天,当然是青岛的主场了。难道还有比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更仙的事?

    

     青岛人的命,都是塑料袋的散啤给的

     去过青岛的人,就知道青岛有一大怪象——一到夏天,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手上拎着塑料袋,挂着一袋袋黄色液体,这是什么青岛特制卤水?

    △青岛的夏日街头,总有人提着大袋小袋的黄色液体/图虫·创意

     直到我看到有些人吸管一插,边走着边喝,刚好走到地铁口就喝完了,青岛的地铁上还会特意写着“切勿把散装啤酒带入”的告示。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散装啤酒。

     青岛话里的“喝”的发音就是“哈”,哈啤酒是青岛人骨子里就有的文化。青岛的啤酒癖好是全民性的,不止壮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夏天哈啤酒才能续命。这儿的小孩自打记事起就用筷子蘸着尝了点儿啤酒。以至于外界对青岛人总有这样的误解——“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个水龙头,流出来的是啤酒?”

    △青岛人打散啤/飞猪

     千万别信一个青岛人跟你说:“我就是不太能喝啤酒,喝到三四瓶差不多得晕了。”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别瞎天真跟这样的青岛人劈酒,分分钟可以让你先躺下。要知道,青岛人喝啤酒是要以捆计算的,一捆就是10瓶。

     △啤酒输液这种喝法也就只有在青岛才能碰见/微博截图

     难怪都说青岛人真嗜酒如命。 有人做过统计,在青岛营口路的130多家啤酒屋里,人们每晚喝掉的青岛啤酒,有26辆小汽车那么重。每天喝完的扎啤桶,堆起来有迪拜塔那么高。青岛还有个很好玩的词叫“酒彪子”,说的就是特别能哈啤酒的人,尤其是那些在路边摊搭起小桌扎起马步的小哥,不哈酒说我是青岛的,哈高了青岛是我的。

    △在路边摊扎马步,青岛小哥就能跟你侃大山/图虫·创意

     青岛人历来的酒瘾,早在根上就种下了。19世纪末,青岛曾经沦为德国殖民地。一百多年前,中国字典里还没有“啤酒”二字,而德国人就已经将啤酒带到了中国,首先当然是青岛。

     △一开始啤酒也只是为了供应给德国人/青岛电视台

     为了适应在中国的德国人和一些西方人对啤酒的需求,由来自德国的商人联合投资在青岛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这就是青岛啤酒一厂的前身。

     △青岛啤酒一厂的前身/青岛印象

     最早接触啤酒的青岛人,把德文的BIER翻译成“皮酒”,后来因为喝起来有沁人心脾的感觉,又写成了“脾酒”,又因为“喝”这个动作,在1922年的《青岛概要》里,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的叫法“啤酒”。

    △啤酒的字形演变/青岛啤酒博物馆

     从一开始的不习惯称之为“马尿”,到后来上世纪20年代,中餐饭馆开始供应啤酒,啤酒开始成了上等阶层人士的标配,喝啤酒是很奢侈的事情。后来它有了与青岛相同的名字(德语的“Tsingtau”正是青岛的意思)啤酒渐渐成了物资匮乏年代,寻常百姓用以解乏充饥的需要,走出灯火阑珊的西餐厅,走进了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看上世纪30年代青岛啤酒的广告,就知道雄心壮志有多野,美女英雄们都爱喝

    

    △左图以桃园三结义为主题,右图的旗袍美女为当红影星胡蝶/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人喝啤酒从来都无所顾忌,五花八门,有些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盛啤酒的酒具最早还是个大瓷碗,像车夫这类的普通劳动者大碗喝啤酒,是一种放松解乏,补充体力的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岛人还有用水壶暖瓶,甚至水桶去打散啤。

     至于为什么要用塑料袋打散啤?据说这样打起来啤酒是最新鲜的,打完还要用吸管吸,连老外都争相模仿,已经成了享誉国际的“青岛style”

    

    △不仅塑料袋打散啤,青岛人用吸管吸啤酒已经成了享誉国际的行为艺术

     真正让青岛啤酒闻名于世的,是从1991年开始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这节日对青岛人来说可以比春节更重要。每年8月万人空巷,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青岛畅饮,啤酒节也早已成了青岛的文化符号和夏日狂欢的世界名片。

     如今,“青岛啤酒”不仅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对青岛人来说,早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本土饮品那么简单了。兼具西方色彩和本土元素的双重特性,让它早已完成了青岛人引以为傲的“自我”的重塑。

     说到青岛,就好像有吃不完的海鲜

     真正让青岛人成酒仙的,不只是青岛啤酒。哈啤酒如果没有肥大鲜美的红岛蛤蜊作配,对青岛人来说是不完整的。

    

    


     青岛地处黄海温带,当地人从来就不缺海鲜滋养。从春天开始,就等着蛎虾、虾虎、蛏子、八带等各种各样的海鲜便不断上市。到了夏天,当地的加吉鱼、黄花鱼、刀鱼、鲅鱼、螃蟹、海参和鲍鱼等大海鲜又让人垂涎三尺,但比起来小海鲜更鼎鼎有名,蛤蜊、比管鱼、海肠子和各种螺类应有尽有。

    

    △青岛劈柴院是青岛的“美食一条街”,各类小吃沿街叫卖/图虫·创意

     正当开渔当季,青岛最令人艳羡的时候到了。很多青岛土著就爱围坐街头巷尾,或者是海边的啤酒屋里,招牌不大、有的甚至连招牌都没有,就简单几张桌子、几把椅子,门口堆上装满鲜啤酒的不锈钢酒桶,就能扎起一酒局。一盘蛤蜊,几条小鱼,蛏子、鱿鱼等等小海鲜就能满足这帮食客。

     青岛人实在,挑海鲜就图新鲜,再廉价的海鲜,都能人见人爱,一吃就上瘾。这里习惯叫海鲜为“海货”,这些海货都有地道的青岛名,比如蛤蜊要念“ga-la”,海螺在这里叫“bo-luo”,小香螺则是“香波螺”或者“轱辘”……青岛烹饪海鲜主要讲究咸而不齁、辣而不呛,尤其爱薄、炸、溜、蒸。辣炒蛤蜊、白菜烧虾、原壳鲍鱼、葱烧海参、红烧鲅鱼、葱拌八带……都是称霸夏夜青岛街头的招牌海货菜。

     真正的老青岛人,除了懂得在青岛哈啤吃海货的美滋滋之外,更懂得吃贴饼子或煎饼时,也要就着咸鱼、虾皮或者虾酱吃;端出蒸煮好的扇贝肉、蛤蜊肉、海螺、海蛎子蘸上醋碟,蒜泥,那才是地道青岛人才知道的味儿。

     另外青岛人还有个解酒神器——“野馄饨”。要说这馄饨到底有多野?就几张小桌,扎个小马步,搭着烧烤一块吃。要向偶遇青岛野馄饨,赶夜晚上十点钟,灌完啤酒之后,留意马路边或者路口,通常会有推着一个小推车的馄饨摊儿,简陋窄小到你可能分分钟就会错过。

    △看这手法就是野

     皮薄馅儿大,馄饨汤还是长时间熬制出来的大棒骨汤,图的就是这口热气腾腾的香。最适合通宵工作劈酒打麻将的夜猫,青岛人就好这一口,打小就吃出了感情。

    

     青岛人的自豪感,从哪来的?

     老艺术家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但凡有朋友是青岛人,只要说起青岛,他总是一脸挡不住的骄傲。

     的确青岛有骄傲的资本。论硬装实力,青岛的自豪感来源于他们不止有足以封神的“下水道系统”。某电视相亲节目中,青岛籍男嘉宾骄傲地对女嘉宾说“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

     青岛有太多抢眼的名牌家族谱——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中车四方……十年间的奥帆赛,足以让青岛这座“帆船之都”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海洋文化孕育下的城市性格/flickr

     论外观,青岛非常容易让人一见钟情。坐汽车从山东的中部一路到了青岛,就会发现这座海滨城市真的很洋气:碧海蓝天、依山傍海、绿树红瓦、老城区成片夹带着欧陆风情的各种历史建筑……

    

     △青岛湖南路中山路路口德式建筑/维基

     这些景色氛围烘托出一种童话艺术气息,会让你觉得“东方瑞士”这美名还真不虚传,难怪梁实秋曾在《忆青岛》里将青岛奉为天堂,称“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

    

     △青岛一瞥/图虫·创意

     当你走在青岛街头,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穿着时髦,甚至大胆张扬。尤其是青岛的阿姨大妈奶奶们,各种鲜艳出彩的颜色和花样都爱穿在身上,透露出一股自信的范儿。

     哦对了,如果你还有印象,享誉国际时尚界的造型“脸基尼”就是青岛大妈发明的。几乎每年都有国外媒体在报道“Qingdao Face Kini”

    

     △脸基尼早已风靡全球

     当然青岛人的这种洋气,可能当你问路的时候才会破功。青岛人不仅块头大、酒量大,连音量也大。你站在路边还没问,就已经有人过来问你了:是不是问路啊?就算是个看起来温柔腼腆的姑娘,口音都不经意流露出一种厚实质朴的气质。

     要想接触最粗犷的青岛,去啤酒屋看那群青岛小哥,在酒桌上把胸脯拍得噼啪响Biang彪子:白叨叨了,哈酒吧。乍一听很硬,有点不好惹,但真接触下来,才知道青岛话有种骨子里的豪爽直率,非常有味够劲。

    

     △青岛小哥名不虚传/nytimes

     当一群人结伴同行,但凡其中有一个是青岛人,这趟旅程一定不会无聊,很舒服。因为跟他们不用担心膈应问题,真性情、热心肠又粗线条的青岛人,最擅长将复杂的事情捋直,多大点事儿啊。遇到再乱糟糟的鸡毛掸子,他一定避开扯鸡毛,废话不多说,行动力那可是杠杠的。

    

     △《疯狂的石头》截图

     对,这里是青岛。当你还没来得及被海滨一带的仙气和洋气包围,就已经开始感受这座城市的豪迈和潦草。

     难怪这座城曾被比作“绣着花边的抹布”,虽然不大动听,但在我看来,这正也是青岛内里的人间烟火气,够生动,自在。

    

     △山东青岛金沙滩啤酒城妹子酒量不输小哥/图虫·创意

     都说有海洋的地方都是受上天眷顾的,黄海也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气息,青岛人就在这样一个崇尚冒险、大胆开放的气息下养成。

     我那个青岛的朋友,总一脸自豪地跟我说,觉得自己特幸运,可以生活在青岛,一个随时可以看海的城市,可以“洗海澡”。

    

     △游人在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消暑/图虫·创意

     最新公布的201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上,青岛挤掉杭州、烟台和哈尔滨,妥妥登顶榜首

     这份自豪也许来自于一种天生的舒服感,爱咋就能咋地。青岛人对所谓的幸福感排行榜其实并不care,也对什么“痛风之都”的警告不屑一顾。

     他们转身手上就拎着塑料袋散啤;就算吃着海货,也不会忘了大葱蘸酱、香菜拌海蚕的传统;哈啤酒哈高了还会在街头巷尾扎马步吃起野馄饨……

    

     就算在外人看来青岛再有华丽洋气的外表,也难掩质朴怀旧的本土情调。谁说洋气就不能接地气呢?青岛是我见过最能将这两者看似违和的气质,结合得最真实,最自在的一座城市。

    

     △信号山上,岛城日出/图虫·创意

     青岛真正吸引人的内核,也正是这种异域文化冲突,但又能与地域共存的气质。新城的洋气,并不会打扰老城的安宁。

     青岛人的山东魂在老城区,敦厚传统的儒家文化,齐家之道从不缺席。脚踏实地扎根在土壤的生活哲学,就是平安喜乐。甭管白驹过隙,青岛人只管活着要“恣儿”。(“恣”在青岛话里是惬意的意思)

    

    △新城的洋气,并不会打扰老城的宁静/图虫·创意

     这也并不妨碍在海洋文化孕育下的新一代青岛人,放眼全球勇敢开拓新天地,在时代的浪潮中享受着逆风冲浪。

     正如我那个青岛的朋友所说:青岛啤酒全中国也只有一个,它到底是不是来自德国不重要,真正的魂早已在历史长河的激荡中汇入了黄海,欢腾在每个青岛人的血液里。

    

     △青岛啤酒街夜生活酒香歌声齐飞扬/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青岛人的“幸福感 ” 叶帆 青岛人的范儿 王欣痛饮城市的酒徒 刘丽朵青岛文化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 张胜冰 马树华自我的重塑——从啤酒消费史看青岛文化认同 孟洁本土与海外:青岛城市旅游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共生 张兴林

     本文经“九行”授权发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

     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

     奇遇记 | 旅行观 | 格调局 | 觅食计 | 城会玩

     分分钟十万灵感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券商中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