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吃饱饭的人,才会去追求人生意义吗?
2021/8/23 22:08:00 富人的智慧

     1.△点击顶部△富人的智慧 免费订阅我们!

     2. → 点击屏幕右上角“...”3.→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防大家看不到我们的更新,请按以上步骤星标或置顶

    

     来源“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走偏了的马斯洛理论

    

     1/5

     总要有人演小偷

     最近看到一个现实中的段子,或者说是段子般的现实:

    

     之所以说像个段子(也许就是段子),是因为一般人的认识中,小偷为“生活所迫”是合乎逻辑的理由(或借口),而上升到“人生角色”这种高层次的思考,就显得很有“冲突感”。

     相反,如果一位老师说“人生就像一堂课,你不是学生,就是老师”,你就不会觉得有“违和感”。

     仔细想想,“人生角色说”只是以前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换一个说法,只是这种说法,更符合小偷给人的印象。

     其实我觉得小偷反而更比老师需要“总要有人演小偷”这种高层次的思考。你想,老师这个职业,很多人其实既不喜欢,也不适合,但看在“收入还可以,社会地位高”的份儿上,也就做了下来,完全是当成一个谋生工具。而小偷这个“职业”呢,被人看不起,又危险,收入也不怎么样,要么你是真爱,要么你有这种“假戏真做”的精神,否则是干不下去的。

     所以小偷对待自己的“职业”更应该有“总要有人演小偷”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错就错在我们总是觉得这一类底层职业就应该是“为生活所迫”,以便付出一些廉价的同情。

     我们之所以这么想,完全是中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毒,本文就是要批判一下这个流毒甚广的理论。

    

     2/5

     流毒甚广的马斯洛金字塔

     心理学上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但这其实是管理学对马斯洛理论的曲解。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进行分类,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后来流传更广的“马斯洛金字塔”,却是被管理咨询师改造过的工具,它强调的是需求的前后顺序,即管理层要先满足员工的低层需求,再满足员工的高层需求。

    

     实际上,马斯洛意识到人们对他的理论的曲解后特意澄清,他说,并不是说要完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只需要满足部分,人自然会有高层次的需求。

     为什么管理学要强调需求的前后顺序呢?其实正是为了迎合当时企业管理者的需求,好“卖工具”。

     当时“尊重员工”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冲击很大,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传统管理理念的一件“救生衣”:

     看看,并不是我不想尊重工人,工人要先吃饱饭,才会需要各种安全措施,然后才会有社交需求,才需要被尊重……,什么,工人什么时候能吃饱饭?那得先让我赚到钱啊,我钱没赚到,工人怎么能吃饱呢?……

    

     事实上,人的需求层次的满足顺序非常复杂,穷人对高层次需求的需要,一点也不少于有钱人。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Banerjee和Duflo这对学者夫妻,用几年时间在五大洲最贫穷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田野研究”,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并合著过一本《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常的穷人现象。

     我们平时对穷人的认知非常“马斯洛金字塔”,穷人就是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为了生存而拼命,天生就应该很苦逼,没有什么精神需求的人。

     但书中描述的穷人是这样的:喜欢大屏电视、沉溺于手机游戏机、偏爱垃圾食品,用买药的钱去看巫医,甚至省吃俭用去赌钱,用政府补助的购物券买高档化妆品……

     为什么呢?正因为他们的生活太绝望了,才更需要垃圾食物和短暂的娱乐时光来放松一下,“享受轻松生活一刻”,才更需要被尊重,被平等看待。

     这种心态,在韩国电影《寄生虫》中被表现得极其深刻。

    

     而且在中国还是一个社交需求,穷,也要有个基本的样子,否则你在村里根本抬不起头。

     即使是在穷人的生活中,也有比吃饱更重要的东西。身边最好的例子是买彩票,大部分彩民都是低收入人群,在我们看来买彩票是“智商税”,但在他们看来,两块钱买“一夜暴富”的希望,这是多么划算啊!这跟白领拍领导一个马屁,就觉得有了升职加薪的希望是一种心理。

     事实上,高低层次的需求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越是低层次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人,越是需要“被尊重”“有自我价值”“爱情与友谊”更高层次的需求,因为后者才是穷人能活下来,而不至于被生活逼疯的最大原因。

     相反,有钱人不一定想寻找更高层次的需求。

     澳门赌场有一类典型的“内地空虚型豪赌客”,基本都拥有身价十亿起步的资产,每年都有一个月在澳门赌场,赢了钱谈不上高兴,输了钱也不太在乎,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赌博的感觉。

     很多人想象中的“成功人士”都是极具头脑和远见的商业天才,但现实中很多人的暴富就像前首富宣称的“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暴富之后,确实有些人愿意追求更高层次的商业成功和人生理想,沿着马斯洛金字塔向上爬,但更多的人永远停留在物质满足的层面,只是豪宅豪车、美女明星都玩过后,就只有赌博能满足他们了。

     穷人买彩票、富人去澳门,看上去都是赌博,实际上,前者追求生活更积极的意义(当然方法是错的),后者只是精神空虚,前者是金字塔上层的需求,后者反而是下层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对我们行为的误导非常之深,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对工作价值的理解。

    

     3/5

     工作意义和钱,哪一个更重要?

     我以前在工作中经常要跟设计师和程序员讲项目需求,出于某些心态(具体是什么心态,后面会分析),我有时会故意弱化工作的难度或工作量,以“鼓励”同事,比如下面的说法:

     “客户的要求其实挺简单的”

     “大家只要把这个功能实现就行了”

     “别想那么多了,我说的就是字面意思”

     ……

     后来老板建议我在工作沟通中不要使用这一类描述,因为这会让同事觉得自己在做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

     工作沟通中的词汇,类似的意思,但被赋予的意义大小差别很大:

     “简单”是低意义的工作,“简洁”是高意义的工作

     “只要实现这个功能”是低意义的工作,“以这个功能为核心”是高意义的工作

     “别想那么多”是低意义的工作,“高还原度”是高意义的工作

     为什么很多人都像我这样,在工作沟通中倾向于对同事使用“低工作量低意义”的词汇呢?后来我看到了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

     如果给你一项新任务,你认为下面哪一种说法会打动你:

     A、这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任务,你不太可能做错

     B、这是一项领导高度关注的工作,你做好了能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

     C、这是与公司核心部门合作的任务,你将接受核心业务的更高的挑战

     结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C。但如果研究者把问题换成“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能打动你的同事”时,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是A或B。

     这大概就是我们在沟通项目时习惯对他人使用“简单、容易”一类词的原因吧。

     很多心理学实验都揭示了一个经典心理现象,人在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时,习惯于使用不同的标准,这个现象导致了一系列被称为“自我服务偏见”的结果:

     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平均水平,70%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力比一般人强,60%的人则认为自己在体育方面比一般人有优势;超过80%的人认为他们的开车技术至少比一半以上的司机要好……

     这个现象如此普遍和顽固,以至于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甚至在学习了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见’后,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

     人生意义、工作意义,“意义”这个东西,人人都觉得自己需要,别人不需要。所以大家都相信别人符合马洛斯金字塔,自己已经跳出了。很多人甚至觉得上司“讲工作的意义”就是洗脑,是为了让我们“少拿钱,多干活”。

     优秀的企业管理层都擅长赋予工作以更好的意义,CEO既是“首席执行官”又应该是“首席意义师”。但问题是,很多管理者同样受马斯洛金字塔的影响,认为“工作意义”是给自己和高层次的员工看的,一般员工看中的就只有钱,只要给了钱,怎么对待员工都行。

     这种自我割裂,也加剧了员工认为老板谈工作意义就是为了给“员工洗脑”的意识。

     事实上,认为别人跳不出“金字塔”的人,最终自己也跳不出“金字塔”。

    

     4/5

     实力论与利益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被曲解,还会形成更多的人生观上的偏见。

     比如总有人相信“实力论”,总是觉得,自己被欺负是因为实力不如别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站起来”,让自己实力更强。

     再比如“利益论”,认为:人跟人之间讲的都是利益,我没朋友,是因为我没有钱,只要我有钱,人人都会喜欢我,拿钱开道,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实际上,信奉“实力论”和“利益论”的人,往往并不是“仗势欺人”或“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只是相信别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自己才混得很差。

     这就在这些人的心中形成了一个选择,你是选择成为一个“仗势欺人”或“唯利是图”的有钱有势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心存良知但受人欺负的小人物?但实际上,这个选择只是脑补出来的,并不会因为你有钱了,别人就尊重你了。

     可一旦你认为自己只有这两个选项,无论如何选择,都会陷入“底层互害”的困境。

    

    

     5/5

     寻找人生意义也是人的基本需求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这是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呢?

     熵增就是从秩序走向混乱,对抗熵增,就是从混乱走向秩序,工作就是让一堆无序的东西变得有序,所以是“对抗熵增”,结果就是“熵减”或“熵平衡”。

     但“熵减”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工作这个系统的“熵减”,又建立在劳动者这个系统的“熵增”之上,而人的“熵增”,就是你一天工作下来精疲力尽,一年工作下来激情衰退。

     所以人也要从外界寻找“对抗熵增”的力量,学习、阅读、分享,都是在“对抗熵增”,寻找工作的意义也是“对抗熵增”——大家看我的文章,也是在“对抗熵增”。

     所以人生意义不是吃饱了才会去想的事,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和水、空气、食物一样,都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人只要活着就会不停思考“意义”这件事,无论底层或高层,无论贫穷或富有,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END-

     作者简介:人神共奋的李刚。来源:职场心理类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你若觉得还行,给富叔点个“在看”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富人的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