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型App:只赚吆喝不赚钱?
2016/4/18 市场部网

     每次无聊的时候去翻一下AppStore,总会发现一些工具型app的占比总是很大,比如说某度的地图啊,某迹的天气App啊等等,数量确实蛮多的。

     为啥工具类的App会这么多呢?

     首先,市场容量很大嘛,用户的痛点也比较普遍,而且工具型app能直接解决用户的痛点。

     比如说我们出门总会打开Uber,百度地图,自拍呢,会用美图相机。。。这些产品解决的痛点非常明确,而且痛点越多,工具也就越多。

     其次,对于一些初创团队,从工具型产品切入更加容易,而且需求相对明确直接,产品要连接的是人和机器,所以容易执行,只需要在功能本身投入全部精力就OK了。

     那相比较社交型产品,逻辑就不一样了。首先社交型产品要构建社交关系链,而且还要激励用户保持活跃,所以运营难度要远大于工具型产品。还有一类产品就是内容型APP,随着版权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优质IP基本都被巨头买断,最后大家拼的肯定都是版权和资金,所以呢,留给创业者的蛋糕也就所剩无几了。

     另外,工具型产品的品类比较丰富,而且细分比较清晰,只要垂直深挖一个细分做到极致也是可以胜出的。所以这也是工具型产品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再然后,工具型产品更容易出海。

     海外市场已经成了一些工具型app的业务重点。像猎豹移动的清理大师,极客软件的文件大师,WiFi万能钥匙等在海外市场表现都相当不错。

     而一些社交产品例如微信要出海就比较难,可能因为文化壁垒的原因,微信很难打入海外非华人圈。在海外没有QQ等原始用户资源积累,而且还有what'app,line等社交产品的竞争,导致微信在海外远没有在国内的势头猛。没有了文化壁垒,工具型产品在海外被接受起来也就更容易些。

     说到这里,大家又会想了,原来做工具型产品有这么多的优势,那是不是自己做工具型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呢?

     答案是,并没有!!!

     为啥嘞?这就绕回我的标题所要说明问题了,现在工具型产品太多,而且用户粘性普遍很差,像张小龙说的,用户还真是用完即走,甚至都不想多逗留一秒,而且最致命的,那就是眼巴巴眼看着那么多用户,变不了现啊!那你说这是又是为啥嘞?

     为什么变不了现呢?

     首先,工具型产品往往做不大,是因为这类产品可替代性太强,

     我们在AppStore里随便搜搜地图啊,天气啊,学英语啊这些关键词,蹦出来的App够我们翻页翻好久的。而且,一旦用户用着不爽,所谓用户体验不够好,分分钟就会被卸了。

     但是,我们再来看社交产品,比如说微信,你要是看它不顺眼就给卸载了,那这段时间里可能就真找不到你了,因为我们的社交关系链都在产品里,产品没了,关系链也就断了。

     第二点就是,工具型产品没法儿广告变现。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自己有海量用户,分分钟接广告变现,其实然并卵。

     你想啊,假如用户是个路盲,急着找去某地的路线,然后他打开地图App,结果一打开光谈广告弹了4,5个,而且还是关了一个,弹出另一个的那种,保不齐用户就给你卸载了。

     不过还真有这样用户上亿的产品,估计大家应该都听过,那就是墨迹天气。听说央视广告收费最贵的时段是天气预报前的那一分钟,但是在手机上,就是没人给墨迹天气砸广告啊。

     不过话说回来,墨迹天气的开启动画撑死也就10秒,10秒钟能放个啥广告!再说了,大家也就看个天气啊,pm2.5啊啥的,看完就关。

     工具类App就是为了提升用户效率而存在,原则上用户停留的时间越短,证明这款产品越好用。

     那难道工具型产品就这样一直免费的为人民服务下去了吗?No,No,No.

     目前针对工具型产品,

     还是有一些可落地的变现方式的。

     一,工具付费。

     既然工具可以提升效率,那工具本身就是创造了价值,所以其本身就是一个付费点。比如印象笔记啊,PS啊等等,不过这种工具付费的模式在国内不怎么吃的开,依靠这种收费模式能活下来的团队少之又少。

     比如以前的杀毒软件领域,360一出来,江民,瑞星等国内厂商都没扛得住。不过TO B端,也就是针对企业市场领域这块儿收费模式还是可行的。

     比如用最近比较火的协同办公类的产品teambition就采用了先试用再付费的模式。如果在试用期间真的觉得产品确实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那试用期过后再付费,这总比一上来就直接收费的付费转化率要高了吧。

     再一个方法就是基础功能免费,增值功能付费,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这个增值功能必须是值得用户购买。

     比如evernote,他的用户每个月有60M的免费上传空间,如果需要更大的空间呢就需要付月费或者年费,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要收费的增值功能必须要跟工具原有核心功能强相关才行。

     比如微信,line里卖得表情和贴纸,更多是景上添花的作用,同样的方式放到工具型产品中就不太可行了,因为用户才不会给可有可无的功能付费。

     其三,就是流量变现方式。

     我这儿一提流量变现,估计各位立马又想起广告了,刚不是说广告变现不可行嘛,其实也不然,最终还是看你怎么玩儿。

     比如说搜狗输入法就用三级火箭的模式进行流量变现,那啥叫个三级火箭呢。首先哈,搜狗输入法先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然后通过输入法带动了搜狗浏览器的下载,再然后通过浏览器的网址导航进行流量分发,这总比直接在搜狗输入法上谈广告强多了吧!

     工具型产品如何变现,应该还有更多的方式,不能直接收费就采用曲线救国,总之创造价值是一方面,将价值变现也需要很长期的商业模式的摸索,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只赚吆喝不挣钱还得多动脑子~

     文章来源:三石说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同样也欢迎您的投稿,

     投稿方式:1276629515@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市场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