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揭示中国式母爱:被温暖也被吞噬
2019/2/28 9:18:24 身心灵

    

    身心灵你有143个好友已关注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华裔加拿大导演Domee shi(石之予)执导的《包宝宝》夺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短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中国妈妈因儿子成年离家而郁郁寡欢,却又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天真活泼的包宝宝的母亲的故事。

     短片中,妈妈喜出望外地向这个为她生活再度带来欢乐的孩子敞开怀抱,但随着小包子的迅速长大,妈妈也在这苦乐参半的滋味中体悟到: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孩子总是要长大。

     当孩子最终长大,决定要离开家离开妈妈时,一时伤心不已的妈妈选择将包宝宝一口吞掉。

    

     这便是没有脱离共生关系的表现。处于共生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度亲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另一方面,会有这种感觉:一旦分离,就意味着我们共享的这个共同自我就会崩解,这时就会有死亡焦虑。也就是说,我担心你离开我,我会死掉;我也担心我离开你,你会死掉。

     影片中的妈妈把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她付出了全部的爱,而在无形中,也与孩子形成了无法分离的共生关系,所以当孩子最终选择离家时,她便立即崩溃、伤心欲绝。

     而“被以爱之名控制的孩子将会长期压抑和释放不出来攻击性,所以长的像个包子,圆润无害无棱角”而最终被母亲“毁灭”。

    

     有太多成年人之所以处于一种心智不成熟的状态,甚至外貌上都像孩童一般,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共生状态,还没有与妈妈、家庭乃至其他集体分离开来,而发展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化的独立个体。

     分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先是与母亲分离,然后是与原生家庭分离,接着是创造你的世界……

     分离无比重要,要想拥有一个开阔的人生,必须去做这些分离。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你必须与你的原生家庭分离?你为此做过什么样的努力?

     以下内容选自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

     1

     为什么有人会被原生家庭困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理断乳”,说的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有时候,孩子虽然成年了,但不愿意背负起独立的责任来,还想赖在原生家庭里,继续吃原生家庭的“乳汁”。

     实际上,并不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在成年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到底是谁还没有完成心理断乳呢?

     Z是一位非常吸引人的女孩,虽然谈了几次恋爱,但都走不到要谈婚论嫁的地步。

     她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了,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那个时候,我在一个摄影网站上看到一位年长的知名摄影师在教导一位年轻的摄影师时说:“找女朋友(或男朋友)的话,一定不要找那种在同一个地方出生、读中小学、读大学、工作,而且一直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

     不幸的是,我的这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她在广州出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广州,工作也是。同时,她还一直住在父母家里。

    

     这位摄影师给出的理由也不是很“心理学”,而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他说,那些从外地来到一个新城市的年轻人,在恋爱的时候,如果与对方吵架了、闹情绪了,必须得学习在两个人之间解决。

     相反,那些住在父母家的年轻人,和恋人吵架了,很容易再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觉得父母对我这么好,我干吗那么在乎你。

     并且,一旦自己住,就必然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当不愿意陷入孤独时,也会更加有意愿去想办法化解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这位摄影师的建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是一个人长大了,就该完成心理断乳,不然容易出各种问题。

     我给Z讲了这位摄影师的忠告,也讲了心理学的常识。我对她说:“你务必要从父母家搬出来,这样你的问题就会解决。”

     但她说她做不到,因为父母太喜欢她、太需要她了,不想让她搬走,虽然她自己也想搬走。

     需要说明的是,她有兄弟姐妹。我也见过她的父母,特别是妈妈,对这个女儿简直是太喜欢了,实在不想让女儿离开。如果女儿结婚,她也准备好了,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一起住。可问题是,准女婿愿意这样做吗?

    

     后来,我的这个朋友做了一个梦,呈现了她潜意识感知到的真相。她梦见,她挑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挑着沉甸甸的筐,筐里的东西,她看不清楚。

     她就这样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两边是高耸的楼房,街上只有她和她的扁担。

     那时,我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了,她把这个梦讲给我听。我说:“这个梦太简单了,你扁担挑着的,就是你的父母。意识上,你和你父母都觉得你在家里住是在占父母的便宜,但其实父母是你不能承受的重担。

     并且,你真的是觉得太孤独了,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化解你的这份孤独。还有,你的担子太重,你的几任男朋友都惧怕,所以不敢和你谈婚论嫁。”

     没有别人了,她感到无比孤单。

     这次解梦刺激了她,她说一定要从家里搬出来。

     后来我们再联系时,她依然没有搬出来,她说父母现在太老了,他们表现得更加需要她了。她真是做不到离开,那会让她非常内疚。

     这个逻辑延续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决定就为他们养老送终,她不再犹豫了。

     她知道我说的是对的,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原生家庭,父母会学会没有儿女在身边的情况下如何生活,但现在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这样去学习了。

     她知道这不是好的选择,但她决定就这样过下去。

     几年前,她结婚了,而她父母对她丈夫总是很忽视。这给她丈夫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他是个超级好人,也能忍受这一点。

     Z的这个决定我很钦佩,同时也心疼她,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她的生命被闷在了原生家庭这个空间里。而她自己的生命空间也就无从谈起了。

     2

     为什么在家里要创造自己的空间?

    

     我一直在强调,要守住你自己的空间,要创造你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

     可是,我们有时候会进入别人的空间,有时候则会与别人共享一个空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也要力争自己说了算吗?

     当然不是。虽然无数人想这么做,也的确在这么做,但这样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空间,而在我们的共同空间里,就需要建立并尊重规则。

     无论怎样去构建规则,都需要有一个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独立的空间内,自己说了算。

     对于父母而言,你们邀请了一个新生命来到你们的空间,就需要尊重这个新生命,尊重他的个性,给予他的个性以展现的空间

     同时,让你们所在的空间像一个好容器那样,在孩子遭受挫败的时候支持他,在孩子成功的时候认可、鼓励他,最终让他有力量进入现实世界,去创造自己的世界。此时,他也会对原生家庭有所贡献。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不断分离的过程。孩子弱小的时候,与他联系紧密,孩子逐渐长大,则需要尊重孩子的天然分离动力。

     必须补充的是,秩序与规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建立在有爱存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爱与融合,而只有秩序、规则与分离,那生命就像是荒漠。

     3

     为什么我们要与原生家庭分离?

    

     人的一生就是从共生到分离的一生,而依照从共生到分离的心理感知,还可以说,这是从黏稠到清爽的一生。

     有一次,给一个女孩做咨询。当时,我让她做一个练习,我让她站在左侧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原生家庭,然后我请她向右走,这是一个分离过程,也就在一米远的地方,代表她自己的空间、她自己的世界。

     然而,她一步都迈不出去,她感觉到自己陷入泥沼中,并且泥沼有一股强大的黏着的力量粘住了她,她战胜不了。

     后来,我们探讨泥沼和黏着的力量。她说,她觉得这是妈妈带给她的感知。

     妈妈一直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女儿,你对我来讲太重要了,你不能离开我。”事实上,她刚结婚没多久,妈妈就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

     最初,她都没想到要拒绝妈妈。一起住了几年后,她才感觉到,这是痛苦的共生状态。

     而在一开始,她老公就说这样让他很难受。她当时还难以理解,这有什么好难受的?

     这种黏稠的感觉,就是活在病态共生中的成年人的深刻感觉。这种感觉,在我的来访者中非常常见。

    

     第一个让我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一位宅男。

     他说他常做一种梦:他在黏稠的、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中游泳,但液体的密度和黏度太大了,他的手脚像被绑住了一样难以伸展,以至于都像是慢动作。这个梦让他非常痛苦。

     我问他:“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会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他首先想到的,是妈妈的爱。他觉得妈妈的爱就像是糖浆,本来挺好,但现在彻底把他吞没了。接着,他又想到,他对妈妈感到愧疚。

     妈妈的爱太沉重了,而且妈妈常说:“我的生命中只有你。 ”可其实他有父亲,但妈妈和父亲的关系很是疏离。

     “我的生命中只有你”,这句话相信无数妈妈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但是,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这样讲时,意思就是:我要和你共生在一起永不分离,并且我只和你共生在一起。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就会从共生走向分离,开始越来越渴望离开妈妈的怀抱,进入广阔的世界。这位宅男也不例外。

     可是,当他流露出想离开妈妈的想法时,妈妈就会表现得痛不欲生。

    

     我把这个称为“分离恐惧”。很多处于病态关系中的伴侣,一旦一方想离开另一方,他最容易体验到的是内疚,因为担心一分离对方就会活不成。

     而深度谈下去会发现,比内疚更深的是恐惧,是担心对方会恨死自己。例如,一位想离婚的男士说,他担心如果他和老婆提离婚,那么老婆会恨他一辈子,并且会想尽办法报复他。

     夫妻关系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成年人,都会引起这份恐惧。如果是婴儿对母亲产生这种分离恐惧,那婴儿自然会寸步难行,黏稠的感觉由此而生。

     所以,在正常养育中,妈妈要鼓励孩子独立,父亲多少要像把孩子赶出家一样。这样,虽然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满,但在走向分离时,就会轻松很多。

     即便父母有这份意愿,孩子仍然需要有一股狠劲儿。这股狠劲儿,用夸张一点儿的词表达,就是“心理弑母”和“心理弑父”。意思是说,如果在走向分离和独立的时候,即使父母会痛苦得要死,孩子也还是要走出去。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篇》

     作者:武志红

     出版方:磨铁图书

     出版日期:2019.2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心灵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