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一位百岁得道高人对徒弟说的话!直指修道真机!
2021/7/26 9:44:54 身心灵

    

    身心灵你有143个好友已关注

    

    

     01

     大凡修行者,不知入手处,如盲摸象。以种种法门为入手,殊不知,此已过站,下不得车了。

     动辙问:你有何实修?你可有六通?阳神出否?金丹成否?可否招神摄鬼?可否降雨开晴?可有种种丹诀?可有种种法术?

     如此喋喋不休,如同开矿取宝一般!却不知,矿藏虽丰,人人不缺!背着却是负累!有了煤矿,想那铁矿,再则金矿.....无有休止。人有一矿,看似比我丰厚,我则去贪他,进一步则去骗他哄他,偷他抢他。有则以种种法诱他,以种种事求他。而当见有真宝,舍其身为人无我者,好似不同于道,则动念引他,以利惑他。不成其事,则造谣谤他,毁他。元真!你既要入门,当识的那门,当寻的那门!有门不得其入,当求那钥匙!譬如远行,当辩南北一般。此为远足根本。

     那门又是什么?元真!老道这里告诉你!

     不管你修行做人,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诸如吐纳行气,导引参禅,等等都是枝叶,附着于树干之上,靠那树根吸收养分。如你种那树,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树冠覆盖百亩,如无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伟,终会毁顺损。元真!世人言修道,多以神通为用。以为是实修。却不知,爱惜那树叶、树枝,不晓得那根却是养它的本源!诸位,听得老道一言:入门无非诚信,根本不外清静!其它不是修行!

     诚者,不二之心;信者,不疑之志;清者,不迷之念;静者,不妄之神。

     圣贤仙道传你的什么口诀,功法,仍需要你那根去供应营养!你没那根,送你玩玩,玩得差不多了,它还是只有活活枯死!明师授徒,莫不以根本入手,从古至今,你见哪个圣人动辄教你法术?教你丹诀?只见得,世上借这些敛财的主子,个个叫嚣:我得某派真传!我要传徒度人!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元真!你身边若有老修行,你去问问,出家是为什么?修行究竟为何?师传徒收徒可是传承所谓成仙成道的法门?是否缴点学费就可买去真诀?若是有钱就可得诀。那财主不是个个成道?更有一种,以为自己得诀为最上乘,四处招摇,进而攻击,是非不断,谩骂不绝。争论不休,弄得乌烟瘴气,这个岂是修行人所为?争正宗,争传承,争高下,把个心志都用这争强好胜上去了,你还修什么?

    

     02

     大道至尊至贵!人却不知珍爱、敬重,说是信徒,实则什么也不信!势如散沙,南宗攻讦北宗,东派讨伐西派。全真正一行同陌路,自认为大!试问!不管你哪门哪派,还有第二个道吗?根本不立,信念不纯,见那利益如苍蝇见腥!弄得后学莫衷一是!这些岂不是罪过?

     不言正道,只说神异鬼怪之事诱人供养,拼命赚那名声,这个岂是修行?或者以为修行为修庙,大造假古董!飞檐翘角,琉璃青砖,好不辉煌!再把那功德箱做得大大的,等人布施,如那乞丐一般!等人养活!此可是修行?

     以上所说,皆是不明根本,误入歧路之举,或为私心,或是误信。无非是世俗僧道,借那道佛二祖的招牌,做些养命的勾当!元真!你可知那修行者当是大丈夫!连自己性命都可抛弃,何在乎身外得失?要修行,先把那门找到。记的一个善字,一个真字,不要满嘴讲些什么道德仁义!要的是你的心是否还有良知!仁义是骗人的东西,说着好听,说的人却没一个能做到!孔子讲仁义,他真仁义吗?仁义无非是他传教的一个说辞。

     人们先天良心丧失,不知廉耻,不知敬畏,所以孔子才提仁义来约束人心,来约束世人的行为。仁义不提到好,提出来,就成了被利用的工具,然后后人就满嘴的仁义道德,暗藏满肚子的男盗女娼!个个冠冕堂皇,一付君子模样,背地里不知道做什么勾当!你若有那良心,要那仁义做什么?孔子提出仁义来约束人心,这个行为就不仁义!纯粹是借给人家刀子去打劫杀人!提什么个个可以修仙可以成道,这也是欺世之谈!

     你没那良心,坏事做尽,那屠刀还滴着血,你放下试试,看成得了道不!有人说丹法不弃恶人,那紫阳为何受天谴?如此误导学人,好似人人根本不立,善念不起,欲望不绝,得那一点丹诀就可以一步登天!其罪大矣!上次老道有首打油诗,不知诸位还记得不?大道不值一分文,路边白白送与君。向来德是入手路,丹法何曾传恶人?

    

     03

     元真!你若要修行,先把那良心拣起来!不要贪求什么丹诀,什么法术!你要有那良心,目前遇不到真师,不久那祖师也舍不得扔下你!还花时间去寻师做什么?花时间,费银子,被那江湖神棍骗得晕头转向,这个还算好。若是遇到那盲师,你可就更倒霉!他都以为自己得了真传,坚信不虞!当成宝贝传给了你,你也当成了宝贝藏它一辈子。

     嘿嘿~被自己骗一辈子,误了性命,你说你倒霉不倒霉?凡人者,图一时之乐,呈一技之长,耽得百日之不快;为道者,息一时之欲,隐一心之巧,免却一世之无妄。孤枝得以一栖,奈得一时之寂寞;庙堂钻营百般,惹来万古之悲凉。一人独坐,静定中观心,睹得心中之心,悟得身外之身,乃知此身不虚。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不惜此身,百年湮没,方识心无所属,如无根之木,火灭灰尽,随风四散,终究一无存,哪里有什么来世前生?只有现世业报,哪有后果前因?已生如未受报,自然祸遗子孙!大众群居,笑谈中慎口,闻见道外之道,识得人上之人,方知见闻庸浅。长开枉口,正合言都无知。慎言缄口,多闻广见,方知常人无魄,非圣贤仙佛,化后有神。灭尽留性,全凭今身证果。

     若言六道,唯有忠义者留其正气,孝慈者留其善气,智才者留其灵氯,不平者留其怨气,含辱者留其冤气,凶悍者留其戾气,不正者留其邪气,痴昧者留其愚气,以上种种方入循环,自然报业迁缠,一但了结仍归太虚,方是大道生灭之理。

     强说报应,不知自身修持,修什么仙?成什么道?不论今世参悟,只谈生前死后因果,烧什么香?礼什么神?黄冠缁衣,泛泛而论,迷了多少愚人?昧了他人己身!愚昧凡躯,朦朦而听,传了多少谎言?误了仙道根本!万物皆动,独守静定,守此静定,则心不散,唯此心不散,方能知大道生灭之理,才可参玄圆机髓,方有缘证仙道果位。

     持此身不轻,则外物不能扰,用此心不重,则外物不得拘。欲成神仙之道,先参凡人之道,处世不可太锐,锐则棱角俱损;行事不可太钝,钝则自陷其危。锐钝相济,明明白白,堂堂正正,不失为人根本。不失此根本,方近于道,要知仙道机要,全凭凡躯一身。唯有生为极乐,哪来死后天庭?生时行善做恶,皆是留与儿孙!

     不论爱欲是假善人,执于得失非真修行。不论爱欲,则天下人类绝迹;执于得失,则四海尽是战争!看破红尘,心外别无净土;跳出三界,此身仍在五行。逃什么逃?遁什么遁?不知烟花柳巷好修行?躲什么躲?隐什么隐?却道险山恶水是福庭?深山有闹市,桃源在红尘,择什么地?选什么境?要修的,唯此身心!神在虚空坐,香在炉中焚。心在当中搁,不偏亦不沦。

    

     04

     凡人不知建庙塑像的道理,只知焚香礼神祈福消灾。神道设教,是教你做人的道理,福寿灾妄皆是你自己一心所造,焚香礼拜岂可解脱?善报恶报,是由心造,自己不悟,子孙知道!布施解厄,亦是荒谬!布施者,应施与急难之人,而非施与富贵僧道,也非盖堂修庙!哪方祖师神仙要你妆金塑像?还无非是些许人中饱私囊!有些余钱,不若印些善书,劝人一场。仙道自有仙道道场,要你操什么心,着什么忙?劝人为善,自然庙宇兴旺,香火绵长。自行其恶,必定报应不爽、自受其殃!莫以为披上道袍、着上僧装便是修行人模样!一颗心不清净仍是空忙一场!

     因此上,闭上是非口,远离名利场,不误为人一场,学仙道静旁观,笑看世人奔忙!

     从来所谓的“修行人”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去求什么口诀和丹法。这是什么人才做的事?老道在这里告诉你!只有白痴!求这些做什么?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成神仙!为了长生不死!

     人们都很单纯,单纯到只看到世界的灰暗和自己痛苦,而对世界的多彩和辉煌、生活的快乐和愉悦根本就是睁眼瞎!在这种“修行”里面,原本就存在一个绝对的误区!以为成了神仙就可以脱离这个人间红尘,到什么什么仙界、净土去逍遥自在了!可悲的是,这些糊涂蛋(请注意!我用这个词!而不用修行人!)无时无刻不在乞求神仙道祖赐给自己不死秘方!既然成了仙、成了道就和这个“龌龊”世界毫无关联了,那你求他有用吗?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人说,“修行”要脱离俗世,于是糊涂蛋们就抛妻弃子跑到深山老林,人说,“修行”要绝食人间烟火,于是糊涂蛋们就绝粮避谷喝净水吃丸药!人说,要“得道”就要有真师传授口诀,于是糊涂蛋们就倾其所有去访仙求诀。

     你试着想想看,人你做好了吗?神仙神仙,正直者为神,清静者为仙!你要修行,你问问你自己,你做到正直了吗?你做到清静了吗?神仙无欲,神仙无私,你无欲、无私了吗?一个个糊涂蛋都贪得无厌,自己还感觉良好!我与世无争了!我一点都不贪!糊涂蛋们!你们也不想想!想不老,想不死,想成仙,这比想做皇帝还贪啊!本来质朴的东西,被人一倒腾就越来越复杂,这个论,那个说,研究者可谓大观!越说越复杂,越弄越迷糊,然后开始造假!既然是假东西,那一定就有破绽,怎么办?掩盖呗!于是书越写越厚,理论越弄越繁!露馅了吗?没问题!糊涂蛋们多着呢!人家写得多,那叫详尽!人家写得繁,那叫博学!

     神仙又说了:“修仙要从人道立,人道尽处是仙道!”神仙还说了:“唯有忠孝是修仙途径!”糊涂蛋们没看到吗?当然不是!他们对有关成仙的半个字都不放过!何况是一句话!但是人家就是不去做!成仙多爽溜!干嘛要做人呢?我们学仙的,当然不能和俗人做的事一样了!我们要清心寡欲!俗事要少管!神仙又说了:“修仙要先做好人!”成天就抱着几本破书,研究过来,研究过去,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学习。图便利的,干脆出家去等人家供养!对社会半点好处也没有!连自己的饮食也要人供给,你修个什么?

     老道对你说:糊涂蛋!那丹经口诀就是最大障碍!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弄得傻痴痴!成天浸淫在那不着实际的虚幻世界,生出种种妄想!你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粮食!浪费生命!

    

     05

     那当如何修行?老道告诉你:真要修行,先把那些丹经、口诀扔到粪坑去!踏踏实实做事,本本份份做人。人自从晓事就知痛苦,时时不离,片刻不弃,乃至神魂颠倒,左右迷离。哀声切切,念念不宁。当受者,往往以逃遁痛苦为解脱,或以奋斗进取为超然。梦幻游离,妄想牵缠神识暗昧,不明所以如何是真解脱?众生莫若一是!

     诸位!愿真解脱否?若愿真解脱,老怪传你一至真妙法!唯一妙法乃是接受痛苦!坦然接受了痛苦,那痛苦再不是痛苦!逃避只能增加新的痛苦,奋斗拼搏亦然!这些只是将现有痛苦转移化,而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而当你坦然面对,慨然接受,那痛苦再非痛苦!等你回过味来,这痛苦如何变成了享受了呢!明白了么?

     《道德经》“易性第八”章以水喻道,阐释“七善”之德,正是开启修道者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法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养生处世,则近于“道”矣。朝真访道,临水静观,追寻祖师,感悟《老子》,妙不可言!

     水与“道”,本性甚似。水以万千形态和以一贯之的品格形象地诠释着“道”。道祖老子在《道德经》“易性第八”章里赞叹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儒圣孔子亦与道祖共识,他盛赞水有九性: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祖师先贤论水的精辟之说,正是开启我们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

     道祖老子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最接近“道”的品质:滋养万物,利而不争;水心空虚,渊深清明;甘居幽下,容纳百川;变化无碍,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老子赞美水“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揭示它“无尤”的境界。细细体味,意趣深远玄奥,令我等后学学修体悟而难能尽得其妙,只有以水为师,感水之德了。

     它来你逆,自然是离道愈远与神愈远,背天愈远!神并非是来求的!所谓神其实=道,一切信礼,皆归道海;一切忏悔,皆体道源;神光无碍照诸幽泉,圣火发生便见彼岸。达此“静定”必生大虔诚!必有大敬畏!当此,方可脱俗境,入妙门!此“静定”中,念佛者见弥陀,行道者见元始,崇奉基督者则见圣母......一切名相,皆是一源不管你是何种宗教,何种信仰,所见有何不同,实质惟一无二:世间唯一真神,只有自然。

     你叫他上帝也好,叫他真主也罢,乃及天尊、如来,并无区别。一切方法冥想,无非借真火烧尘欲,扫却渣滓,得见本我这个真我,你求之不可见,寻之不可得,惟有“静定”一法,不求而至,不寻而得;一切皈依,皆为萌虔诚,一切虔诚,皆为生忏悔,一切忏悔,皆为证“静定”,一切“静定”皆为返本。

     修行者,惟清净二字。若能常清净身心,当得出离三界。清者,一尘不染,净者,万虑皆空。你若说修行当绝欲绝念,这个“绝”字又是你念头起处。有了这个念头,千丝万缕、连绵不绝,更多杂念由心而发,如那莲藕,丝丝相连,欲断不能。

     元真!你以为起了这个念头,就可除却诸多烦恼丝,放下万般世俗事了么?你不知,此一念起处,那万念又生。元真,老道此处告你知道:绝欲不如欲绝,绝念不如念绝。只先把那四大假合的身躯抛弃,即见那一点真实不虚。这个种子,决非一般!道曰“祖气”,释曰“真性”,儒曰“成仁”,又号“元神”。惟有这个,不落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若得真实,法身圆润,自然解悟。如何得那真实?无非清净二字。心无二念自然见清,念无繁杂自然得净。

     元真,你莫学那参玄访师,求诀问法。早说取坎填离,晚道降龙伏虎!子午卯酉四时勤学打坐,甲子庚申八节冥心礼斗朝真!这些都是空事!那些盲师,以为自己抱着丹诀,就要死等“有缘”。更有甚者,得些丹诀,就要估价而售!以法行法,以念绝念,那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你只要把那行法之法,绝念之念统统抛开,万法顿绝,两机俱忘,这方才入了众妙之门!方是个上上乘的修行道理。

    

     06

     今天所说,无非破执著之引申,诸位若明白,当是不误自己.你若把我说的奉为金科玉律,这本来就是执著!你若从字眼挑剔,这无非还是执著!本来无法,择适者传之;原本无功,由路径达之;人有贤愚,智慧开发有早晚;种种法门,无非方法,不是究竟。

     过河行舟,上岸弃桨,莫要在岸上划船。你在河中,舟楫当然用得着;你要到了彼岸还抱着它做甚?种种执著,莫非如是。个个求长生,请问,哪位见过不死之人?纵然老彭活上八百岁,难道他就不死?王大律师云: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那色身你纵然活上千年万载,不得真实,不明智慧,只可谓妖!岂能言圣?

     如何辨别真假呢?著相即假!不著相方为真。老道在此所说,皆是假话!你若以为真实,便是著相。为何如此说?你若只见文字,必定沉迷文字,智慧被障了去,元性不得开发,这即是老道的罪过!种种说法,无非是破迷破障。

     执著未破,必定痴迷,舍不得“我”,真性不得圆满,那私欲决难除去。有那种种妄念,真道离你千万里。贪嗔痴这三毒,随时缠你不放。任你参禅打坐,都是空忙。这个参禅打坐,只此一着,已经着相,为修而修,为功德而积功德,这些岂是修行?不得正智,那口诀谁个传你?你要是求那口诀,就是个贪字,有了这个贪,正好给了那邪师败圣坏你的机会!各取所需,你要那口诀,他要那钞票,很合适的组合,你怪他骗你么?咋个能怪他么?这些无非是你咋个身子害你!修行者不可着意于身,不可着意于法。

     有了意,便动了心。日长月久,那精气神被自己耗散得光光。既然神气俱无,你这个身子也就破败,那元神也就尽失!误了自己!有了这个贪念,那万毒千邪必定攻你灵台!阴阳二气不得调和,孤阴单阳不得生长,你修个什么?到头来,恶疾来缠,针摇无治,请问你求的是什么法?得的是什么诀?故而,老道今日说得几句假话,愿你得几丝正悟!你只要守你那真实,守得你那良心,一尘不染,一念不乱,何愁那祖师不慈悯你则个!真灵不败,灵根不失,既是与仙道有缘!

     元真!自己保重!修行全凭一个善字了了!没有那善,你如何去了?其实你只要守得那真和善,自然没有恐惧。你即便是得了全诀,善果未立,也是空事!莫把功德当做私人恩怨!劝人正信,度人不迷。本来是件功德,你若把那嗔心唤醒,就不是功德了啊!那三千八百功德,你若是差那一件,也是毁了前程!此处积而彼处失,如何了手?就事论事,不伪善,不虚妄,即是真功德!

     这“善”字,可是你登天的梯子!这个“真”字就是你梯子的扶手!立念首先要正!不为营谋半点私,只说事实,由他来毁我、谤我、辱我!德就道成!功德圆满,智慧自然开发,明师指点你,还怕慢了!你急个什么?

     昔日,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再三叩问,广成子毫不理睬。黄帝退而精思,收拾心性,祛除妄想,斋戒三月,再去问道,谦恭有礼,不敢自大。广成子感其心诚,传那几句话头,黄帝唯唯诺诺遵守奉行。那广成子道:大道就是这么简易,你依照我所说的做也罢,不依照着做也罢,都由你去!

    

     07

     诸位!你那心若净了、静了!三洞四辅诸般经文,动不得你六根之时,放眼看去,那大道岂离你?你若不净、不静,心不光明,智慧生障,即便是遇到了真师圣人,也是错过!求师问道,岂是草草在师前磕几个头?岂是在嘴里叫几句师父?更不是用那钞票买得了去的!你若净、静,哪怕他嫉妒、诽谤?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今天,既然缘法已至,老道为诸元真,明宣修行之第一步!此第一步何也?元真!立起耳朵!竖起脊梁!抛开那些妄念!扔掉种种贪求!静下心来,寻得本来面目!听老道道来!此乃修行至真妙法,不二法门,千真万圣莫不以此而挤圣域!天尊道祖莫不以此证果位!历代求道慕玄之士莫不以此而通微奥!此天机何也?

     元真听好了!此不二法门为“感恩”!众生自降世间,只知索取,不知感激!贪求无厌,至死不明!求饮食,求钱财,求名利,求美色,求长生,求成仙,求做道......琳琅种种,不可尽述!受得自然养育,却从来不知感激,更以为索取正当,更妄求成仙成圣!养你种种食粮,暖你种种衣衫,皆为自然所赐,不知感恩,如何修行?父母生育你之发肤,养育你成人,不知感恩,如何修行?

     修理痴心,妄心,贪心,虎狼心,蛇蝎心,嫉妒心,攀比心,损人心,利己心,是非心,名利心,种种不良不善心!还有分别心!自大心!种种恶戾之心!

     元真!汝等既来修行,当悟刍世之原因,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难遇,性皆纯真,心多散乱。种种机心,此灭彼生,无休无止。无尽之贪求,不竭之欲望,有灾有患,不知自身所造,求道求祖,不明徒劳无功。心念发动,祸福随之,皆由你一心所造,那位祖师能够救你?在俗者,贪恋名利,沉滞爱河;修行者,妄想登真,耽迷术法。其源在于,皆放不下一个“我”字!一人所得,天下所失!一人所欲,殃及众生!夫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我”之所得,似成修行之结果。不知大道在损,损之又损!

     尚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愿真风丕阐,道化兴行;愿凶恶化贤,邪魔归正;愿兵刑妄措,囹圄空闲;愿沉滞升迁,冤仇和释;愿参玄学者,入道成真;愿历劫种亲,具皆超度;愿历世师友,同证真常;愿所有眷属,增崇福慧;愿所伤物命,早生人天;愿绝食酒荤,不相杀害;愿持身端洁,不履邪淫;愿悉破坚贪,悉除险峻;愿言无狂妄,行贵纯真;愿弱己饶人,潜忍愤怒;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愿不堕边夷,不随邪见;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愿智慧开明,神通恢廓;愿广行方便,普济群生;愿永断执迷,咸归至道;尘劫有尽,我愿无穷!(此句三遍)静心诵毕,望北极端拜,然后起身。

     元真!此乃邱祖所传之《忏悔文》不可轻慢!以心印之,省心改过,虔诚忏悔,当获无穷感应!尔等当尊而敬之!精进勿退!所谓的修行,无非是在忏悔中证悟,在感恩中前行。自懂事以来刻刻如是。

    

     08

     人一生,没有出息,没有声名,并没有什么。惟独不能丧失的,就是做人的那点真。

     率直,在短期看来,或许是件坏事,你得得罪很多人。到最后,正因为你这点真,才会有你身边这么多真实的朋友。说过很多偏激片面的话,做过很多无用的事,我不隐藏,也不避讳,所以一直在忏悔中一点一滴的证悟。

     道之博大,非人能及万一;道之无私,才养育纭纭众生;无时无刻,我不在感激;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体验去应合自然;我感谢所有的人:支持的,排挤的,乃至诽谤的,我都感激他们;关爱的,憎恶的,我都谢谢他们。从关爱的人身上,我学到了去关爱别人;从憎恶的人身上,我懂得了,对他人的宽容;从诽谤的人身上,我明白了要尊重事实;在我身边,有开心的,也有痛苦的,从开心的人身上,我知道了如何给别人美好;从痛苦的身上,我知道了如何给他人宽慰;有指责声,也有赞美声,在指责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的偏颇,能够找到自己无法顾及到的死角,也能体会到莫须有的无奈;在赞美中,几乎不能再挑动这担子,几乎不能再前行,好似悦耳的声音,实际在真实道出你的渺小;你能利益的,只有这微乎其微的少数人。

     虔诚的忏悔,往往能使自己保留住真;感恩的心态,才能有志回报于人;善的根芽滋长,自然克制了贪婪的心性;舍弃掉过分的自私,才能同他人共存;真挚的情感,正直的品格,都是借助于忏悔和感恩;放弃自私,才有了勇气断喝:妖邪不得横行;所做的一切,不过不负一世为人;成什么仙?修什么道?我只要自己的良心不沉沦!

     人格没有健全,有什么资格谈仙论神?时时的自我提醒,自我查证,时时反观自身;随时在思索,我是否有资格称做“人”;从慕天高,羡海阔,直到塌实做人;看道祖,观祖师,才明白修行是为了他人;任君褒贬与我无关,俭言养性随你谈嫌,我只本本分分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个就是我的“修行”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愿以此文功德回向所有看过此篇文章的人。

     转载请注明本文编辑整理:身心灵(shenxinlingdao)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

    

     身心灵微信号:shenxinlingdao

     身心灵微信第一平台!★★★★★

     灵性文章,心灵成长,心理学,佛学,国学。

     婚姻伴侣,亲子教育,道医养生。

     粉丝人数40万,感恩关注!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

     以爱疗愈,每一个生命都将觉醒。

     主编:宣鉴 yifangxiaoshi (长按可复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身心灵微信平台:

     谢谢你,看到了最后!

     请点亮“在看”,不要让这份光明熄灭!

     (公众号新规,你如果没有点击“赞”和“在看”,系统会判定你对文章不感兴趣,就不会再推送相关文章给你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心灵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