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稍一改动,马上意境大变的诗词
2018/7/23 6:30:00与你相约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古诗里的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化尤甚。千百年来,无数佳句惊艳了时光,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许多名句也并非“原创”,一些文人创作时,会化用前人精彩的句子,或是加以修改,拿来用在自己的作品中。稍作改动,意境便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林逋曾作一首千古咏梅绝唱《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其中备受世人赞誉的名句其实并不能算是百分百的原创,而是来源于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然而稍作分析就能发现,江诗略显粗糙。竹影应当是笔直的,无法横斜,桂花香气浓郁,用浮动做谓语也不甚合适。

     林诗的高明之处,应当是在于仅动了两个字,原诗的不当之处就不复存在了。此外,江诗用十四个字写了竹和桂两种意象,铺笔太广,林改过之后所有笔墨都集中于梅,更容易写得具体。

    

     成语“一字之师”出自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把“数”改为“一”,点明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又先于众梅而放,一枝当先,更是早中之早。

     由此可见,这“一”字,极好地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诗人的爱梅之情,也从“一枝”中透出,仅变一字,就把梅花写活了。

    

     在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中也有类似记载,任翻题台州寺壁诗曰: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宿巾子山禅寺》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字。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因江边有山峰耸立,江面又辽阔,月光自是无法照到一江水。一个“半”字,既符合实景,又能更好地表现明暗相衬的景象,“一”变为“半”,意境便更上一层楼。

    

     唐末诗人卢延让有诗《松寺》云:

     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拨涧中泉。

     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

     然辛弃疾的《西江月》将其中一句稍作改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卢诗虽不失为一佳作,但对比之下便稍显逊色。“欲为雨”将天气的变化直白道出,而改后的句子则更加含蓄,先说天上只能看到零星的七八颗星星,以此告诉读者云层很厚,也就不难推测出快要下雨了。如此看来,高下立辨。

    

     汪精卫行刺清摄政王载沣,事情败露后被囚。狱中曾作五言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宁汉合流后,有人将此诗改为七绝,用以讽刺其投敌叛国:

     当年慷慨歌燕市,而今从容做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可怜辜负少年头。

     前者慷慨激昂,宁死不降,爱国之心天地可鉴;后者则与前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形容黛玉外貌的诗句出现了两个版本: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程乙本》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黛玉的两眼常常湿润,“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对应“含露”二字更加恰当。而且,“似蹙非蹙”的“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是身体不适或心里不快时的一种表情,正合了“似泣非泣”之意。

     更何况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个形象倾注了大量心血,绝不会用“含情”这样风尘气满满的词去轻薄了她。

    

     晏殊的作品《浣溪沙》可谓流传甚广: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在这首《浣溪沙》之前,他还写过一首诗,题为《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晏殊对自己的佳句可谓爱得深沉,三句话,只改动了一个字。但由于尾句的明显变化,后者比起前者,感情基调更加昂扬,而前者则更强调哲学思考。

    

     李煜亡国后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明人杨慎,在其作品《二十一史弹词·说五胡》中,有一首《点绛唇》,其中三句与李词基本相同:

     晨钟暮鼓,春花秋月何时了。

     七歪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

     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

     李词很显然属于婉约派,杨词则为豪放派。而且前者意在表达亡国之痛,短短几句,故国之思跃然纸上,后者则是怀古加讽刺,可以说是意境大变了。

    

     南北朝时期,禅宗弘忍大师令弟子们每人作一首禅诗。弟子中的翘楚神秀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另一位弟子慧能的作品则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首禅诗字面上非常相似,但内涵却截然不同。前者强调修行的作用,主张要时时抵制外界的诱惑,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并不太符合禅宗的理念。

     而后者意在表达世界本就是空的,心是空的,就无所谓抵抗诱惑。这是一种顿悟的出世心态,达到了禅宗的一层极高的境界。

    

     清朝王弈清《历代词话》记载:淳熙年间,宋孝宗常常陪太上皇即逊位的高宗赵构游幸西湖。

     太学生俞国宝自负多才,经常在西湖断桥边买醉,挥笔在酒店的屏风上留下一首《风入松》:

     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连。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赵构见这首《风入松》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建议把“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

     虽只改动两字,却变实为虚,以对明日之事的设想,写今日的留恋之情。意境确有升华,可谓妙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授权请加诗词世界小编微信H1834394409,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 诗 词 世 界 严 选 ·

     《中国文学史新讲》(套装全3卷 )

     一封来自文化之根的灵魂家书

     为你细腻重述中国文学优美的“一生”

     原价:188元 诗享价:158元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抢购▼

    

    

    

    

    

     ▼热卖好物,点击下方图片,立即进入▼

    

    

    

    

    

    

    

    

    

    

     · 亿课精品课程推荐 ·

     《大唐诗情六十讲》

     听资深媒体人炜爵爷说唐诗

     学员福利

     原价:199元 限时砍价 最低69

     坚持签到 可免费收听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听课

    

    

    

    

    

     收听更多好课,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诗词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