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农民工一起“造假”,这样的中国制造我不忍心骂
2018/10/12 14:02:29 拾遗

    

    

     拾遗物语

     在大芬村,没有梦想,只有为了生存不停重复的画笔。

     本文授权转自:网易公开课

     ID:oopen163

     人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有个普通的群体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在中国,

     有2.8亿农民工,

     这个数字比想象中更加庞大,

     占了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提到他们,

     首先想到的是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在工厂流水线上挣扎的苦力工作者。

     然而在你不知道的一个角落——

     中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

     还有这样一群以画笔为营生的农民工,

     他们养活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

     鼎盛之时,

     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

     其中80%来自大芬村的这群农民工之手。

     临摹一幅梵高的画作,

     画家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

     然而这些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

     只需要几个小时。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怎么也想不到,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名画,

     荷兰梵高博物馆周边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仿作,

     可能都出自一群中国的农民工之手。

     作品是山寨的,

     他们自己也渐渐成了大师的“山寨品”——

     这群人被称为“中国梵高”,

     却也饱受非议。

     纪录片《中国梵高》,

     记录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对生活的探索与追寻,震撼人心。

    

     1989年,

     香港商人黄江带着二十几名画工来到了占地近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

     开始了仿制名画的生意,

     招揽了许多佣金便宜的农民工。

     这个毫不起眼的客家村落慢慢发展壮大,

     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画工厂。

    

     8000多名农民工拿起画笔,

     摇身一变,

     画出十几万幅“世界名画”。

     巅峰时期,

     中国油画的80%来自于这里。

     在大芬村,没有梦想,

     只有为了生存不停重复的画笔。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在拥挤狭窄的画室里,

     画室就是他们的家。

    

     一些画室已经形成完整的流水线,

     就像工厂一样,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各自负责一个局部,

     可能是画一棵树,

     也可能是一只眼睛。

    

     盛夏的画室闷热难耐,没有空调,

     画工们赤膊上阵,

     通常一画就到凌晨两点。

    

     画工来来去去,更迭很快,

     而赵小勇作为最早一代的画工,

     在大芬村生根发芽。

     1996年年底,

     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赵小勇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

     开始“作画”,

     他们的“作画”其实就是临摹复制,

     画画成为了他们谋生的一项技能。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

     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

     一画就是二十几年,

     他也成了大芬村里的名人。

     即使一开始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生意慢慢变好,

     家人也陆续加入他的画室,

     第一个学生,就是他的妻子。

     他们分工明确,

     他的妻子专画《星空》和《向日葵》,

     弟弟专攻《咖啡馆》,

     小舅子则负责《自画像》。

     他和家人已经画了十万多张梵高的仿制画,

     整个画室宛若梵高作品展。

    

     梵高的所有作品,赵小勇都很擅长,

     到现在,他画梵高的作品不需要画草图,

     直接落笔,就几乎和原画一模一样。

    

     对于赵小勇们来说,

     在大芬村画画赚的钱更多,

     没有工厂的剥削压榨,

     他们的初衷是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至于艺术的追求,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

     一次回乡探亲,

     赵小勇在镜头前释放了真实的自我,

     哽咽着回忆自己从小家境贫寒,

     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因为现实,

     来不及触碰梦想与未来的他,

     被迫早早地选择生存。

     但如今,

     在大芬村打拼二十余年,

     赵小勇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成家立业,

     也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一百多年前,

     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

     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他,

     在贫穷和痛苦中死去。

     一百多年后,

     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

     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数以万计的画工们。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画了梵高多年,

     起初根本不懂艺术的画工们,

     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有了思考,

     也在不知不觉间了解梵高、走近梵高,

     和梵高有了交流和共鸣。

     他们在村里破旧的影院里自发组织观看有关梵高的电影,

     黑暗之中,

     每个人的神情都是如此专注,

     眼里闪烁着光芒。

     梵高变得癫狂,

     开始砸自己的艺术品时,

     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的讨论既是在说梵高,

     也是在说自己。

     影片结尾,

     梵高永远闭上眼睛,

     屏幕前的画工们眼眶湿润,

     在电影院迷幻的光线下,

     自己仿佛就是梵高,

     和他一起经历了所有苦难。

    

     当画工们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时,

     一个名叫小鱼的姑娘在谈及未来时,

     先是眼神茫然,终于绷不住情绪:

     “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的悲惨结局。”

     她捂着嘴流下眼泪。

    

     即使对于梵高来说,

     他们只是一群陌生人,

     但他们的眼泪,

     却是真真切切为梵高而流。

     从接到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客人的订单开始,

     赵小勇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去荷兰看一眼梵高的真迹,

     时常做梦都会梦到梵高和他的画。

    

     一个夜晚,梵高真的出现了,

     当梵高问他:

     “小勇,你现在画我的画,画得怎么样?”

     赵小勇说:

     “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醒来之后,

     他才发现这是个梦,

     彻夜未眠。

     和他长期合作的阿姆斯特丹画商邀请赵小勇去欧洲,

     他只需要买来回的机票。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他下定决心后,

     却遭到妻子的反对。

     “你一年能赚多少钱啊?去他那里要那么多钱……”

     赵小勇说:

     “我一定要去梵高博物馆看一下真迹,不可能和他一模一样,但你至少能学到里面的东西。”

     妻子还是心疼钱,

     赵小勇充满信心。

     “你看了这些,也许以后赚的钱更多。”

     出发前的他,想得更多的,还是要多赚钱。

    

     这是赵小勇第一次走出国门。

     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街景,

     和自己画过无数幅的画一样美丽。

     在梵高博物馆外,他看见了自己客人的商店。

    

     看着眼前这个小小的纪念品商店,

     赵小勇的笑容有些苦涩。

     他一直以为自己合作多年的客人是开画廊的,

     却没想到只是卖纪念品的。

    

     自己以几百元价格卖出的画,

     在商店里的标价翻了十倍。

     从商店出来后,

     他落寞地抽了一根烟。

     他这时才发现,

     自己站在产业链的最底端。

     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赵小勇终于来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梵高博物馆。

     走近一幅幅自己画过上万次、闭着眼睛就能临摹出的画,

     他驻足良久,不愿离开,忍不住贴近、再贴近。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眼前真正的《梵高自画像》,

     喃喃自语:

     “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眼前的真迹敲醒了他,

     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梵高和自己之间的距离,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近。

     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激动,

     更多的是茫然和失落。

     特别是在博物馆的人得知他画了二十年的梵高后,

     夸赞他非常棒。

     工作人员问:

     “你有没有自己的作品?”

     赵小勇哑然无声。

     他这才发现,

     自己一幅真正的作品都没有,

     只是一直在临摹前人的真迹。

     从博物馆出来,

     他蹲在广场上,心情复杂。

     直到夜幕降临,

     赵小勇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任何一幅作品。”

     即使画了二十年,

     画了几万幅画,

     但都只是为了饭碗,

     画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但梵高一生只画了一千幅画,

     为了艺术陷入癫狂,

     他把自己的骨血,融化在每一幅作品里。

     在死后被世人奉上神坛,

     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

     在荷兰之行中轰然倒塌。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

     自己只能算一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回到中国之后,我应该怎么画下去呢?”

     赵小勇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

     前往阿姆斯特丹是抱有对梵高的崇拜,

     抱着把梵高的作品画更好、赚更多的钱的心态,

     从赵小勇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梵高的真迹的那一刻起,

     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

     回到大芬村,

     赵小勇默默思考了很久。

     另一个画工陈福吉说:

     “画工、画家只是一个概念名词,

     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定位。

     重要的是内心怎么感受,怎么做,怎么去表达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

     赵小勇决定与梵高“告别”,

     开始走原创之路,

     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他的第一幅原创作品,

     从自己生活、工作了十几年的画室开始。

     结婚、生小孩、带学生、熬夜赶订单,

     这个画室见证了赵小勇一生的轨迹,

     见证了曾经的汗水。

     赵小勇又回到了湖南老家,

     画自己最亲爱的奶奶,

     画家门前的石板路。

    

    

     奶奶很少拍照,

     他就用画笔记录下奶奶的面庞。

     离开梵高的作品,

     他画笔下的人物依然惟妙惟肖。

     自己生活的经历,

     加上梵高教会他的技法,已经深入骨髓。

     如今,

     赵小勇在浙江宁波开了间属于自己的画廊,

     画的价格从百元涨到了最贵的万元。

     他说想做原创的同时,

     也把高仿做得更好,

     “现在看到梵高的画了,就想更接近他的画。让自己的水平再提高一层,价钱再高一点。”

     大芬村也走出了困顿,开始转型之路。

     越来越多的原创画家,涌入大芬村;

     也有越来越多的大芬村画工,

     开始放慢手中画笔的速度,开始找寻自己。

     “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创造一幅作品就行了,把思想放在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

     “我们不要现在,也许现在有人会说,这些人画的画不行,但等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人们能欣赏我的画。”

     生活中最难的或许不是外界的压力,

     而是自由地做自己。

     生活是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品,

     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朝着热爱的方向去努力,

     坦然接受沿途的风景,

     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作品。

     大芬村逐渐揭掉了“山寨”的标签,

     实现了它的脱胎换骨。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而每一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力。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

     有一种爱叫点赞

    

     请为“拾遗”设置星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