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把平台当能力!
2019/4/12 7:12:00埃米尼亚?伊贝拉 管理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能力陷阱》读书笔记,转载自笔记侠,管理智慧经授权转载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商务合作:请加李老师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荐: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文 |埃米尼亚?伊贝拉

     编辑 | 敦梦楠 美编 | 李秋杰

    

     在工作中,许多管理者经常会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持续性的惯性行为上,从而陷入“能力陷阱”中,导致思维僵化。这也正是管理者长时间内很难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提升的关键所在。

     尽管许多管理者自身能力很强,也有不俗的业绩表现,但他们常常觉得自己陷入了职场瓶颈,无法在管理岗位上获得进一步提升。

     原因是这些管理者往往专注于业务内的繁琐杂事,而忽略了所在部门面临的一些重要的战略问题。

     职场上,我们常常容易陷入的一个死局:我们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比较擅长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些事情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于是我们就会一直去做。

     然而最后我们就只是擅长这些事情而已,我们没有获得更好的提升和发展。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被一碗鸡汤——“做自己擅长的事”毁掉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就要跳出“做自己擅长的事”这个死循环。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打破僵局,突破瓶颈,在管理上获得更大的提升,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逆向管理?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三思而后行。”也就是说,做事之前,我们一定要再三思考,再做行动。

     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我们通常都是先思考后行动,而逆向管理则告诉我们:要先行动后思考。

     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卡尔·韦克说:

     我何以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呢?

     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么以后才能知道。

     这就和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样:你不要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要学会走出去,去行动,去实践,实践出真知,行动才有收获。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他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教导那些空有创意和想法,而不敢付诸行动的创业者。如果你不去行动,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是徒然。

     在管理过程中也是如此,在长期从事我们所擅长的事情时,思维会渐渐僵化,只有行动起来,努力在专业领域之外突围,积极参与新项目,新活动,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以及尝试采用新方法做事。

     那些充满挑战的新经历会改变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着你的固有行为和思维。

     所以,我们将这种先行动后思考,进而改变思维方式,最终改变做事方法的管理称为逆向管理。

     二、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管理者?

     明白了逆向管理原理后,那我们如何运用逆向管理成为一名高效的管理者呢?有如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在领导者能力中,排名第一的是学习改变的能力。如今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太快,而我们的目光大多只是盯在眼前的工作,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发展的新趋势,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被这个世界淘汰。所以,首先我们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

     假设你是一个管理者,每天上班的事是查看需要紧急处理的邮件,然后与团队举行各种时间又长又无聊的例会,同时把很多时间花在走各种流程上,那么此时你就要注意了。

     这种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持续性的惯性行为上的表现,就是“能力陷阱”。

     只专注能力范围内的事,疏于外界联系,久而久之,能力就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影响我们在职场的良性发展。要想跳出能力陷阱,我们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哈佛大学商学院曾经对上百家公司的管理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60%的普通管理者将时间花费在与组内成员一起工作上,而40%的优秀管理者则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其他部门或更高的领导层建立联系上。

     这项调研的结果是,那些拥有卓越成就的领导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内部事务上,相反,他们会成为团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沟通的桥梁,把时间花在外部活动上。

     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前经理维维安·考克斯,她会从团队中挑选出一个“二把手”,负责打理团队内部事务,而她自己则一直扮演一个出谋划策、与外部建立联系并能鼓舞团队士气的角色。

     她的时间都花在了与公司外或公司其他部门的重要人物建立联系上,而这些关系能够为她的团队提供战略性意见,也使她收获更多,还给她带来了更多声望。

     原则二:把你的工作当成一个平台

     前一阵在朋友圈流行一篇爆文,叫《别错把平台当成你的本事》,讲的是许多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在大公司工作,平台好,结识了许多牛人大咖,时间长了,就不自觉地滋生出一些傲娇情绪来,莫名觉得自己有一种优越感,逢人就谈“那个谁谁我认识”“那个大咖请我吃过饭”等等。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错把平台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有个理性的认识:

     仗着平台好,其实没什么可炫耀的,离开了这个公司,真正剩下的握在手里的,才是你真正的本事。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本事呢?那就是面对眼前这个拥有广袤资源的平台,你得会用。怎么用呢?

     1.要增强你对形势的定位感

     身为一名管理者,你要深入了解你所在的这个行业的大背景,这个行业有没有什么新的技术或趋势出现?这些新的技术或趋势会如何影响这个行业?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或趋势中,你需要朝哪个方向努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不断适应甚至改变这个行业?

     这些都是你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增强你对形势的定位感,能让你在一片广阔的信息海洋中感知那些最重要的事。

     2.要多参加外部活动

     当一个内部项目不可行时,你在组织外所扮演的角色对你来说就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你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学习新方法,提升你的个人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你避开对自己有限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你的职业前景。

     如果你觉得自己遭遇了职业瓶颈,开始停滞不前、职业倦怠,或者觉得缺乏新鲜感,那么就多去参加行业会议,或者行业内一些牛人、大咖的聚会。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炫耀自己又结识了什么超级人脉,而是扪心自问,自己从中到底学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畅销书《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曾在TED上发表过一篇“参与外部活动而不做日常琐事”的演讲:

     桑德伯格称自己是一个非常喜欢观察周围环境的人,当她注意到硅谷缺少女性这个现状后,就对“女性工作场所”这个话题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于是她开始召集一些女性朋友举办一些聚会,鼓励她们“向前一步”,迈开自己的脚步,更大胆地“往桌前坐”,和男性一样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后来,她的演讲受到越来越多女性的欢迎,她收到了许多邀请,比如巴纳德学院的毕业演讲、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演讲、TED演讲等,这些演讲的点击量很快超过了百万,不仅帮她吸引了更多的女性使用Facebook,同时还扩建了她的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她在Facebook的地位。

     3.会讲故事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大家更加追求高效、简洁、极致,所以会沟通越来越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尤其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必然要懂得高效沟通。

     你心中有好的想法,要学会以最精准的语言将它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你想要管理好你的下属,就要懂得运用说服技巧,既要说服下属听懂你的要求,又不能显得过于强硬而让下属心生抗拒,阳奉阴违。

     如果要让更多人追随你,按你的想法办事,那么你就需要会讲一个好故事。

     研究发现:当领导者以自身的故事开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被他们接受和记住。

     所以,如果你想传达一个看似比较晦涩难懂的提案或要求时,不妨通过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只要再最后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就行。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如果一个信息重复20遍,那很有可能会被准确记住。如果用一个结构合理的故事来展示你想表达的东西,那么它们会比事实和数字留在脑袋中的时间更久。

     所以,当我们想要让别人相信我们所说的话,并牢记在心的话,一个好的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原则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毋庸置疑,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能为我们在职场上的进一步晋升提供很大的帮助。

     首先,它可以让你更加方便、快捷、灵活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如果你在职场上没有可以随时交流的对象,那么你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它能让你更富有创新精神,好的人际关系能激发你心中的创意;

     最后,它能在你遭遇困境时,为你提供帮助,助你一臂之力,帮你及时脱离困境,使你远离危险。

     它就像是一个“雷达网”,有了这张网你可以通过它去网络人才,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那些你想要争取合作的人,并利用这种网去结识更多的人,让他们为你服务,让你在职场上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三、如何在职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根据社会科学研究,在“聪明才智、吸引力(包括外在美和内在魅力)、相似度、地理位置相近、社会地位高”等5项影响人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接受调查的人大多数选择了“相似度”这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更容易影响我们。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我们很容易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并且喜欢与这种类型的人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讨厌那些与我们观点或看法不同的人,我们也会厌恶去与那些人共事,并且觉得带有目的性地与这些人交往会让自己觉得很虚伪。

     然而,这种想法并不利于我们在职场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会让我们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久而久之,我们的将思维变得狭窄,领导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限制。

     要想打破这种现实状况,就要学会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

     1.展示自我

     伍迪·艾伦说:“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于自我表现。”所以,自我表现是扩展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锋芒太露,必遭人妒”。渐渐地,我们变得不敢张扬,变得事事畏缩,怀揣着这种想法的人和那些认为“无声无息,亦无所得”的人一起工作时,是很难成为领导者的。

     在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工作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老观点也该适时放一放了。这个时代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你所想获得的,必须要通过你的展示才能为人所知。

     一个人怎样展现他的领导力,怎样推销自己的观点,怎样传达反馈信息,都将成为他自身特色性的东西。

     管理者们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校友网络以及专业组织等来建立兴趣或专业专长,在这些社群中经常性地展示自我,可以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这些重要的外在表现力将有助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建设。

     你也可以试着从组织一场座谈会、介绍嘉宾和发言者,或是主持问答环节来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如果你在接手一项大型任务,需要与多个企业或部门合作,或者你在参与一项国际化的任务,需要与国际团队一起工作,那么此时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会增强。

     在这个时候,我们会鼓励你带头这样做:对自己的想法有独断力,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提出一个清晰的论点,并带头去做。

     2.维持关系

     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有活力的,这就意味着你要学会维系关系。

     假如你的上级突然交给你一项任务,需要你去联络部门里的某位领导,而你打开回忆的闸门,突然发觉很久没有和对方联系过了,而你此行的目的正是需要对方的帮助,你会有什么反应?

     不错,此时此刻,你一定会非常后悔,后悔那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对方,即使你们这期间曾有过几次对话也好呀,可是,你却什么都没有做,能有什么办法呢?除了脑子一片空白外,就只能腆着脸皮去求人了。

     俗话说:“平时多走动,急时有亲情。”所以,关系一定要懂得去维系,千万不要等到你急需帮助的时候再去联系,而要抓住每一次能发展的机会,不管你当前需不需要用到它。

     3.多方面扩展人际关系网

     可以参考如下几个实用办法:

     ① 组建一个社群,比如微信、领英、Facebook等,成为这个群组的负责人,并在社群中成为骨干力量,培养个人影响力。

     ② 与一名风险投资人成为朋友,与他交流,看他如何看待领导力和创新力。

     ③ 与竞争对手公司里的和你同级的人一起吃饭,了解更多你所在行业的市场价值。

     ④ 参加一次你从未参加过的大型会议,在会议上至少结交三个朋友,并与之保持联系。

     四、为什么好的领导者像水?

     《道德经》里,老子有一句话叫:“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身为领导者,你要做的就是,在职场上能照顾到每一个人,但不要去和他们争功夺利。

     其实,像水一样,还有一个层次就是,你要能适应所有环境,即使你并不喜欢的环境。即使将你放在一个你的能力有所局限的环境里,也照样要能适应它,主观能动地改变它,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

     李小龙也曾将“像水一样”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李小龙认为,人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个形象里,而要能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把水倒进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状;把水倒进瓶子里,它就是瓶子的形状。(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关于用户运营的40段话,读懂的人已经赢了一半

     走进19家企业,连接5000+门店,发现的8个真相(独家揭秘顾客运营)

     为何大部分企业还做不好会员制?

     未来企业比拼的不是卖商品,而是服务人

     ●孩子王:经营1700万新家庭会员背后的组织秘密

     ●181年的宝洁,到底惹谁了?

     ● 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为何能连续47年高增长,年入1215亿美元?

     如何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团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