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工作7年,辞职时老板头都不抬
2019/5/18 7:10:00焱公子 管理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 焱公子(ID:Yangongzi2015),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商务合作:请加敦老师微信 huo1shi

     精彩推荐: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作者介绍:焱公子,发型光芒万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强,专注解职场。写有灵魂的故事,过有温度的人生。微信公众号: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文 | 焱公子

     编辑 | 周小龙 美编 | 李秋杰

     很多人都期望,自己所在的公司能够多讲一点“人情味”。但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人情”与公司存在的价值,是相互违背的。员工和公司依靠契约关系形成连接,员工离职,也意味着契约结束。人情只是额外的“附加”,永远都不能当作公司运行的主旨。

     我的朋友老余最近刚从原公司辞职,他向我吐槽前老板没有人情味。

     “好歹我在公司也干了7年,踏踏实实的,也做过不少贡献,没想到辞职走人时,老板都不挽留一下,甚至,连头都没抬过!哪怕,你装装样子呢!

     你说,这样的老板是不是太没人情味,根本不值得跟?幸亏哥明智,一早决定不跟他玩了。”

     这话听得我有些别扭。我问:“老余,你踏实工作7年,每月有没有被克扣薪资待遇?”

     “这倒没有。”

     “如果老板确实开口留你,甚至许诺涨工资,你留不留?”

     “肯定不留啊。辞职是一早就想好的,我就想换个环境,加工资也不留!”

     我摊摊手,“那你究竟在不爽什么?”

     老余想了想,也笑了:“也是。我情感上觉得有些不好接受,但仔细想想,老板似乎也没什么错。”

     创业以来,我也陆续经历过十几个员工的辞职。一开始,我总还是象征性地做些挽留,但我逐渐发现,这确实不过只是一句客套话而已。

     铁了心离职的员工根本不在意,而作为老板,你或许也并不真正想留他们。既然如此,说出口的意义又何在?

     更重要的是,无论作为老板还是离职员工,若过于在意这一细节,反倒是不职业的体现。

     一

     侧重感情而忽略契约

     是不职业的体现

     咱们先来捋一下,员工和老板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要说清楚这个关系,首先要知道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基于百度百科定义,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定义非常清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设立的机构。

     员工和公司,以利益为连接点。前者付出劳动,后者购买劳动,双方因此形成价值交换。

     这叫做契约。

     若双方都觉得值,这层关系自然能延续,但凡有一方觉得不值,自然宣告终止。

     老余在前公司工作7年,踏踏实实、爱岗敬业,公司按月支付薪酬,作为回报。双方都非常好地恪守了契约精神,二者互不相欠,非常公平。

     相反,如果老余找到更好去处提出要走,老板却以公司培养你多年来裹挟,甚至横加阻拦,这叫道德绑架。

     又或者如开篇老余所说,非要老板表达一下挽留之情,哪怕是装装样子才能获得心理平衡,这叫不知所谓。

     仔细想想咱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职场中,越侧重谈感情,越不职业。

     如果一个老板只会天天给你画饼许诺,拍着你肩膀说一定要相信哥,尽管现在困难点,将来飞黄腾达了,保你吃香又喝辣。

     背后潜台词是什么?

     咱们关系这么好,请你暂时忍受现在的低薪,继续为公司无私奉献吧。你会作何感想?

     如果一个任务安排下来,员工总是打感情牌,依仗自己跟上级更为亲近的关系拈轻怕重,作为管理者又会作何感想?工作又该如何有序推进?

     重感情、人性化管理不是坏事,但人情社会下,能严格履行契约精神的员工和企业,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二

     越成熟的管理者

     越只会对自己人好

     电影《投名状》里有个情节,经过数天艰苦作战,主角方的军队包围了敌军。

     刘德华扮演的二哥承诺敌军:只要缴械投降,便留你们活口。

     对方投降后,李连杰扮演的大哥却立刻下令,射杀所有敌军,一个不留。

     面对刘德华的愤怒质疑,李连杰说,粮食只够我们自己人吃3天,凭什么要分给敌人?他们叛变怎么办?我不可能冒这种风险。

     当年初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是个新员工,觉得李连杰实在冷血又不近人情;但现在站在管理者角度,我认为他的做法无可厚非。

     对外人宽宏大量不是仁慈,这会令自己人寒心。

     4年前的现在,我还在华为上班,第一次提出离职。我当时的领导找我私聊,希望我能多待几个月,9月以后再走。

     这份“挽留”的背后,与感情和认可无关,实则是两个利益考虑:

     第一,目前暂无合适接替人选,为了项目稳定和客户满意度,希望我能再支撑一段时间。

     第二,下半年才会启动全年绩效考核,领导希望我能为部门背一个打C的指标。

     华为绩效考核分为A、B+、B、C四档,C是最差。若连续2年被打C,会被直接清退,按照末尾淘汰机制,大部分部门每年都会被硬性摊派打C的指标。

     对管理者而言,C究竟打到谁头上,始终是一件极度纠结的事情。

     我当时是裸辞,时间上并不着急,也没想过要再回来。权衡之下,我答应了领导的要求,确实撑到当年9月,最后带着一个C离开了公司。

     我没有不平衡,也不怨我的领导。事实上,如果我是他,也一定会这样做。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目光一定始终聚焦自己人。

     只对自己人好,才能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无论谁走了,公司仍能继续高效、平稳运行。

     三

     聪明的职场人

     离职时一定不做“单次博弈”

     尽管离职时并不需要介意老板是否愿意挽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不管不顾。

     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站在自我发展的角度,公子提倡我们离职时,一定要有“多次博弈”的意识。这不为公司,不为老板,纯粹是为了你自己。

     如何做到?我分享3点建议。

     1.妥善交接

     决定离职后,按照公司规章提前告知,妥善与继任者完成工作交接,这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

     我曾见过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你说得轻巧,老板连工资都不发,妥善交接个鬼,哥当然拍屁股就走!

     网上也曾有不少类似案例:IT公司里,老板辱骂程序员下属,后者一气之下删了公司数据库,直接造成了数百万损失。

     这些人抱持的态度,简言之叫做:你不仁、我不义。

     类似这样的观点,就是纯粹的“单次博弈”,过于短视和意气用事了。

     且不说因此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一旦在业内传开,哪家公司敢要这样的人?这是不是在自断后路?

     足够聪明的职场人都懂得,妥善交接,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口碑而已。

     2.走心道别

     离职时老板不搭理你,你也就悄无声息走人?

     并非不可以,但不大方,不聪明,也不走心。

     我在前公司时,几乎每一个员工离开,都会主动发一封题为“My last day”(我的最后一天)的邮件。

     邮件通常发给公司全部相熟同事,抄送给所有管理层,内容多半是自己在公司曾经做过的项目,最亮眼的时刻,及特别感谢的人等。

     在我看来,这不是形式主义,是最后一波“圈粉”和立人设的机会。

     想想看,当你的前老板收到这样一封邮件,你的新公司若打电话来问询你的基本情况,他对你的溢美之词会不会再多一些?

     3.不出恶声

     诚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够走运,确实碰到了特别渣的公司和老板。

     不幸遇上,尽快离开是正途,实在充满正义感,你也可以在网上曝光它,避免更多人入坑。

     但当场撕逼、逢人便说,只是情商低的体现。

     尤其在新单位面试时,当对方问及为何离开原公司,如果你只是不断吐槽前老板、同事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相信我,没有人会要你。

     即便你说的都是事实,从面试官的角度看,只会觉得你过于情绪化、只会找外因、从不知反省自己,而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理想人选。

     四

     具备品牌意识

     到了哪里都能转

     经常听到一句话,一家公司成熟的标志,是任何人走了,都照样能转。

     事实上,放到个体身上,也是同理。

     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一定懂得爱惜羽毛,不受情绪左右,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做一个品牌去打造。

     摆脱打工者思维,具备品牌意识,这样的人,才会无论到了哪里,都一样能转。(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关于用户运营的40段话,读懂的人已经赢了一半

     走进19家企业,连接5000+门店,发现的8个真相(独家揭秘顾客运营)

     为何大部分企业还做不好会员制?

     未来企业比拼的不是卖商品,而是服务人

     ●孩子王:经营1700万新家庭会员背后的组织秘密

     ●181年的宝洁,到底惹谁了?

     ● 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为何能连续47年高增长,年入1215亿美元?

     决定人生高度的

     是你思考问题的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